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百村调研行|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在哪儿?看看扬州这6个“明星村”
2020-06-12 17:10: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连日来,新华日报“聚力强富美高 决胜全面小康”百村调研行采访组走进扬州市的6个发展“明星村”,就村级发展过程中的要素瓶颈、路径选择、组织驱动等问题采访调研。综观6个“明星村”的发展轨迹,虽然各村在资源禀赋、人文风俗和发展方式上千差万别,但在由穷变富、从弱变强的历程中都做出过相似的重大抉择。而这些关键之匙,正可用以解锁村级发展必经之路上的“三重门”。

一重门:振兴乡村的牛鼻子在哪儿?

扬州采访组调研的6个“明星村”,无一例外,过去都是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甚至存在巨额负债的经济薄弱村。

广陵区李典镇田桥村1997年进行了村组合并,新组建的田桥村集体负债达到400多万元,光欠村民的集资款就有百余万元。邗江区方巷镇沿湖村在2004年时,村集体收入还不足3万元,“呆男不娶渔家女,傻女不嫁渔家汉”,说的就是渔民为主的沿湖村人穷得娶不到媳妇、嫁不到郎。

“首要的就是着力发展经济,集体富了,才能为民办实事。”回望来路,时任田桥村村支书王恭林的这番话,其实是当年“明星村”当家人们几经挫折后作出的相同抉择。乡村振兴重在产业兴旺,而发展什么产业,如何造“第一滴血”,是这6个村在振兴路上遇到的第一个共同的实际难题。

村集体经济要发展,归根结底是要盘活农村资源,将其置换成具有“造血”功能的资本或优质资产。6个村的振兴发展也没有跳脱这个规律,只是基于资源禀赋及人文风俗不同,置换方式“八仙过海”。

以渔民为主的沿湖村采取的是向陆上安置渔民的策略,从而将土地、水面收归村集体,再由村集体统一经营。当年,沿湖村村支书刘德宝带领全村人填塘整地,同时说服村民把土地水面收归村集体。实现资源归村后,村两委即带领村民对湖滩养殖和捕捞生产重新整合,重点发展特种水产。从此,全村万亩塘塘口四季都有水产品上市,沿湖村由此赚得“第一桶金”。

田桥村有工业基础。时任村支书的王恭林创办了一家鞋底制造企业,抓住1998年石油价格走低的行情,他果断用橡塑鞋底取代纯橡胶底,打造出了随后畅销十年的新品。创办企业等于为田桥村注入了新资产,这家企业随后又裂变为三家鞋底制造企业,带动田桥村无中生有打造出了“鞋底制造第一村”。如今田桥村已衍生出40多家从事相关产业链经营和生产的个体私营企业,每年创收8000万元。

高邮市车逻镇太丰村利用农业基础,专攻以特色农业为特色的田园综合体,通过高效农业和打造农业创业高地,带动村集体实现经济总量不断提升。江都区樊川镇联丰村依靠5800亩耕地、1000亩鱼塘,积极实施土地流转,承包给大户种养殖,发包和租金收入成为村集体持续发展的引擎。

“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副则副。”村当家人们在谈到产业选择时大都“言辞保守”,他们一致认为,选择在当地有基础、有人气、符合市场发展趋势的产业,成功率更高。选择如有成功秘诀,那就是:因地制宜,不简单照搬别地经验。

二重门:集体富了后该往何处走?

“村里有了钱,还要管好钱。有了钱就要抓民生、办实事,只有办民生实事,老百姓才会更支持村里的工作。”这些年,随着老金湾村拆迁,宝应经济开发区金湾村依靠拆迁补偿金投资物业获得租金等,集体资产不断壮大。面对富起来的金湾村,村支书李洪章却感觉再一次来到了十字路口。

富起来后,村集体应以何种方式继续出发?和李洪章一样,很多村富起来后也有相同的思考。“也曾有少数富裕村选择了其它的道路,比如将发展重点放在了与民生不相关的形象工程上,有的则投入了高风险行业,而结局多是集体经济倒退,干群关系疏远。”扬州大学农村问题研究者王小龙副教授认为,村级发展应以富民为宗旨,为村民办实事、谋福利,才能让村级发展走得稳、走得好。

“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了,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如何更好地为村民服务、如何更好地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采访中,“明星村”当家人几乎表达了同样的发展“初心”,而他们再出发的步伐,也颇为一致。

2005年起,太丰村规划推进“太丰康居花苑”,推进集中居住区建设。如今走在建成的居民区内,小楼整齐宽敞,道路平坦通畅,村里还建设了卫生室和文化休闲公园,为村民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

金湾村已经连续8年由村集体承担了所有农民集中居住区住户的物业费用,基本实现“各家各户无上缴,公共事业无摊派,各项管理无收费”。村里投资100多万元与县教育部门合作,在村口办起一所公办幼儿园。村卫生服务站高标准打造,4名全科医务人员为居民提供保健、转诊等服务。

“村里有钱了,就应该为村民解决‘心病’。”樊川镇联丰村村支书孙俊说,联丰村近年来累计投资800万元,开展基础建设和村容整治。村民需要停车场,村里修建了800平方米的停车场;村民需要休闲广场,村里不仅建了,还配上了健步道;村民们说,路太窄、桥太老,那就修路搭桥;公厕、垃圾场、泵房、节水渠、道路绿化、河道清理……村民们的需求一个个实现了,联丰村也相继被评为区人居环境示范村、市美丽乡村、省民主法治示范村。

三重门:如何把农民组织起来?

“过去农村的经济是散户经济,农民是散兵游勇在市场中各自为战。只有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才能应对现在市场主体之间的常态化竞争,让村级经济走得更远。”王小龙分析“明星村”的成长史后认为,每个“明星村”都留有村集体“强组织”的印记。

党建是“明星村”用以提升农民组织程度的有力抓手。仪征市真州镇茶蓬村主动接受城市和园区资源的双重辐射,为村级发展凝聚了资源。此时,村党总支探索城乡统筹党建新模式,在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过程中同步建立党支部,党组织在全程服务村民搬迁入住、培训就业、物业管理等中,密切了村集体和村民之间的关系,强化了村集体的决策主体地位,从而将多方资源和力量在村一级拢指成拳,使得村级经济稳步增长,农民纯收入逐年提高。

“合作社承包的田,大部分都是没人种的‘撂荒田’。而‘撂荒田’的主人大多是些年老体弱,不能耕种的低收入农户。合作社租田,每亩年租金750元。”联丰村村支书孙俊说,该村农业资源多但分散,他们通过推进各类农业合作社的建设,依靠土地流转,将全村的农业生产资源向有生产经营能力的合作社集中,再由合作社通过提供岗位、租金、分红等惠及村民。由此,联丰村的生产经营组织能力大大提高,在市场上很有竞争力。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民的自主意识和内生动力一旦激发,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项组织”是沿湖村多年的治村法宝。“渔民祖辈来自苏鲁晋皖四省,在他们心里,从来没有‘村集体’三个字。”沿湖村村支书刘德宝的做法是赋予村民归属感和主人翁精神。2005年起,沿湖村推行三项民主机制。“村民代表会议”把村里大小事项摆到台面上,让村民代表来议、来定。定下来的事情,干得好不好,还有“村民代表监督”“全体党员审议”两项机制保障。“就像渔民撒网捕鱼,一网下去,捞了几条鱼、几只虾,老百姓看得一清二楚。”2016年起,在沿湖村的统一规划下,该村全力打造起“渔家乐”,全村村民积极响应,建民宿、开饭馆,对外统一输出“沿湖村”品牌。经过这些年全村合力打拼,沿湖村已经成为网红旅游胜地。

记者张晨 汪滢 李源

标签:
责编:王迅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