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百村调研行 | 邗江区沿湖村:把发展蓝图写进每个村民心中
2020-06-15 15:05: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扬州邗江区方巷镇沿湖村53岁的全福珍从崇明岛回来了。23岁就出去忙生计的她今年入职村里新成立的物业公司,因为热情善交流在小游船上做船娘。“又能挣钱又能照顾二老尽孝心,每天上班都觉得忙的是自家的事。”“以村为家”恰恰是这个小渔村“当家人”刘德宝带领全村人发家致富的朴素思路。

2004年刘德宝担任沿湖村村支书,为了把“鱼花子”的穷名声摘掉,他带着乡亲不等不靠填塘整地上岸定居。2020年,村里新砌的漂亮别墅迎来最后90户渔民,“全部上岸,退渔还湖12900亩。”十几年来,沿湖村民心中的蓝图从改变落后面貌的1.0版本,到发展养殖业的2。0版本再到如今整村推进的乡村旅游3.0版本,“尽管和别人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我们至少没有跑偏。”为保住0.8平方公里的生存空间,沿湖村没有走引进外来资本的常规道路,而是因地制宜,充分调动和发挥原住民的主动性,打响了特色鲜明的渔文化民宿品牌。2019年,沿湖村在先后荣获“国家级最美渔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两大荣誉称号的基础上,又获得“全国美丽休闲乡村”的荣誉;2019年,沿湖村接待游客16万人次,仅旅游收入就达2000万元。在齐奔小康的路上,刘德宝始终坚持紧紧拉住乡亲们的“手”一起奔。

出手:填塘整地,绘制蓝图

2004年,30岁的刘德宝临危受命,放弃油田工作回村担任村支书一职的时候,这个小渔村的村集体收入不足3万元,没有集体资产,每年年终考核全镇倒数第一。当时有句顺口溜,叫“呆男不娶渔家女,傻女不嫁渔家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土地才能“垒灶做饭”。为了在陆地上有“立锥之地”,刘德宝带领全村人开始了愚公移山式的填塘整地。“不仅如此,说服老百姓把土地水面收归集体是我做对的另一件大事。为后来村里两次产业转型解决了最大的土地资源问题。”

党员带头,做给村民看,这是沿湖村的治村铁律。退塘整地时,面对村民的普遍担心,有57年党龄的老党员金广来主动退还了承包面积最大的50亩水塘,迈出了填塘整地的第一步。有了全村党员的率先垂范,沿湖村在发展壮大村级经济的道路上才能够策马扬鞭。村两委带领村民对湖滩养殖和捕捞生产重新整合,发展特种水产养殖,12900亩的塘口里,春夏秋冬四季都有水产品上市。刘德宝兑现了“改变落后面貌,让渔民有了尊严”的目标。

刘德宝“出手”最大方的一次是花80万买了一张纸。“靠水吃水”管得了“温饱”,管不了“小康”。随着江淮生态大走廊的建设,邵伯湖要退渔还湖,退出围网养殖。下一步怎么办?村党组织果断将目光瞄准了村里的生态和渔文化资源。2014年,刘德宝请北京的设计专家为全村做了一份乡村旅游规划。开始收集整理渔村传统特色文化,从鱼技、渔歌、鱼祭、鱼饮、渔俗等多个方面形成了3万多字的文字材料;推动传统渔具制作、渔家面点制作等技艺申遗和邵伯湖渔博物馆建设,实现特色产业与特色文化的有机结合;村里还启动了融渔业文化、渔业产业和三产旅游为一体的“印象邵伯湖”产业园综合开发项目。“5月12渔博物馆开工建设,这张蓝图已经基本实现了。”站在时尚、文艺的渔家书房前,刘德宝很有点意气风发。

放手:还权于民,等待成长

还权于民,“三项组织”是沿湖村多年的治村法宝。 “渔民祖辈来自苏鲁晋皖四省,在他们心里,从来没有‘村集体’三个字。”要把老百姓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让他们有归属感和主人翁精神,2005年沿湖村决定推行三项民主机制。第一项就是“村民代表会议”,村里大小事项摆到台面上,让村民代表来议、来定。村民代表是沿湖村410户村民一户一票选出来的。定下来的事情,干得好不好,还有“村民代表监督”“全体党员审议”两项机制保障。就像渔民撒网捕鱼,一网下去,捞了几条鱼、几只虾,老百姓看得一清二楚。“2016年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形成‘死不减,生不增’的村规,有效解决了每年回村人数太多造成的分配难题。不少事情我一句话不要说,村民自己就讨论办好了。”放权,为刘德宝解决了不少棘手问题,也使他能腾出手来忙“大事”。

村里新修的柏油马路主干道边,刘德宝指着一家农家乐说,“今年春节,他家宝马开回来了。”三四年前刚回村的这户人家爱打麻将,主人看看村里新开的几个红火的餐饮店和民宿也心痒,但迟迟没有行动力。刘德宝就默默给他把门前塘填平,旁边路修好。很快,这家的农家乐就开工了。“我只做引导性的工作。渔民这个群体望天收惯了,只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不能喂饭,只有他有主动性,大到贷款,小到天花板设计,村里尽全力帮助他创业。”

深谙渔民特点的刘德宝知道村民创业守业难,耽于观望,文化程度低。要想形成一个民宿村的氛围,村两委既要组织活动,又要带头示范。屠苏是沿湖村第一个回乡创业的大学生,2015年,村里果断借债做了两个民宿“样板楼”,她担任“管家”,“其实我心里也没底,但觉得有价值。”年轻人通过互联网推广手段,以渔文化为吆喝点的民宿特色很快吸引来一拨客人。短短几年,村里人逐渐开了窍,村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餐店和民宿;来自泰国的渔村媳妇做起了渔家书屋的导游;俏鱼娘文化旅游公司推出了一批旅游亲子互动项目;水上运动会,杀围撒网的照片登上了英国卫报。一个像模像样的民宿村就这样“红”起来了。

牵手: 关注民生,倾听民声

刘德宝有个习惯,每天在微信里跟自己说话。这一天他写了:拿云 ;颜金德不让老实人吃亏;劳有所值。“相当于我的记事簿。拿云是我们老渔民一种讲故事的方法,在渔船上不着边际发挥想象。这词儿好啊。跟村里老人聊天谈出来的。收集起来将来也是渔文化的一个点。”刘德宝没事就喜欢在村里转悠,村民喜欢跟他说话,“有时一聊两三个小时。多跟他们说话,才知道他们想什么,他们也知道我在想什么。做带头的人,既要关注民生,更要倾听民声。同声共气,才有发展奔头。”没用微信的时候他把老百姓的诉求记在小本子上,记了十几本,“百姓有诉求,要件件有回应。”

在沿湖村这个大家庭,村里有三四个“微信群”。刘德宝这个大家长可谓操碎了心。刚在孩子群里教育“昨天打球后球场上没收拾垃圾”,又要在青年群里回复“怎么留住民宿客人”的发展烦恼,还要在老人群里耐心讲解“福利政策落地问题”。“乡村振兴靠人,人的综合素质要和村里的发展配套”。从2014年沿湖村就建起了渔家学堂,“培养文明礼仪、生态意识和学习能力。只有下一代出息了,看待社会和融入社会的眼光不一样了,我们渔民才能真正实现‘彻底的上岸’。”

马明斌是村里第一代“网红”,因为脑子活待人诚恳,前几年通过网络平台把自己的螃蟹卖到了全国各地,去年两层楼的民宿又开起来,生意很不错。然而小马嫂这几天有点愁,“刘书记要我们低调些。我想大概是我们在朋友圈晒了订单。”这符合刘德宝的想法,富裕的路上,“拽着大家一起奔,要照顾村里其他人的情绪。今年村里开了物业公司,40多个人全是“自己人”,“一是解决弱势群体问题,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有活干,二是渔家的孩子毕业回家,也有不错的工作。”

今年,在镇里的支持下,沿湖村在周边两个村实现了600多亩土地和水面的发展辐射,刘德宝保住了父老乡亲的立锥之地,又有了放开手大干一场的新舞台,“第一个生态旅游项目已经在邻村落地”。

这张照片来自刘德宝的随手拍,夕阳西下,村民在湖岸边聊天“拿云”,上岸渔民的美好时间。

新华日报记者 汪滢 通讯员 邗宣

标签:
责编:王迅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