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长三角这一周丨这首合奏,赞!
2020-06-22 14:04:00  来源:交汇点  
1
听新闻

在雨水和清凉中,6月即将迎来尾声。这一周,长三角地区面对疫情反弹风险,绷紧一根弦;多地来来往往,迈步开新局;沪苏浙共同发布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水乡客厅渐入视野。

这一周,忙碌而高效,长三角一起做成了不少大事。这首合奏,弹得赞!

疫情来袭,精准防控

6月15日,周一,沪苏浙皖不约而同把研究部署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作为当天重头戏。

近日,国内一些地区连续出现新冠肺炎疫情确诊病例。长三角地区人口密集、往来不绝,防控工作至关重要。各地一致提出,面对疫情反弹风险,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持续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工作。

疫情防控经历了好几个阶段,最终明确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双胜利”的目标。要做到此,关键在于精准防控。针对散发的疫情,坚决果断采取快速处置与有力管控措施,同时将防疫强度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以确保城市的有序运行,这应是精准防控的常态。

上海迅速研判部署,举一反三、查缺补漏,上海明确重点抓好“入城口、落脚点、流动中、就业岗、学校门、监测哨”6个关键点,加强对农贸市场和“夜间经济”等场所管理,强化相关物品、环境采样检测,完善行业防控指南,严格落实防控措施。截至目前,全市最大检测量约7万人份,计划6月底前,日最大检测总量将增加到约9万人份。

江苏提出,坚持可知可控、精准防控,对于可知的情况,防控要精准,以防得住保障放得开;对于存在不可知风险的人和物,要坚决严防严控。精准防控包括加强对重点地区人员的防控、加强对存在不可知风险货物的防控、加强对公务交往活动的防控、加强对群众防控的教育和引导。

浙江要求,坚持“精密智控+网格化管理”,全面落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的四方责任,特别要加强对重点人群、重点场所、进口货物特别是食品冷链的检测管理,确保疫情发现得早、处置得好,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安徽省委常委会上作出部署,加强对5月30日以来到过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京深海鲜市场等人员的全面排查,加强对进口海鲜产品以及相关海鲜市场、农贸批发市场等外环境样品监测工作,加强所有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规范设置和改造,加强对农贸市场、餐饮等场所及物流等环节集中消杀。

精准防控,还需四方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有报道称,目前长三角正在研究制定3.0版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包括加强公共卫生应急合作交流、开展跨区域远程诊治合作等。

来来往往,至关紧要

不少人谈起长三角,都喜欢提一句话: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最近,长三角“小伙伴”之间密切联系、加深合作,动作不少。这样的来来往往,也至关紧要。

6月18日,在沪举行的2020无锡(上海)科技合作洽谈会上,无锡市市长杜小刚以一句“无比真诚、锡望您来!”展现“太湖明珠”对“东方明珠”的热情。这是无锡市近年来第一次在上海举办以科技合作为主题的洽谈会,也是近年来无锡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对外科技合作盛会。

无锡,素有“小上海”的别称。从上世纪80年代的“星期天工程师”到“G42联盟”,沪、锡的人才、科创合作源远流长。如今,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小上海”无锡的科创能力也不容忽视。这里集聚了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无锡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国家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还拥有省部级科研院所20家,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诞生地。2019年,无锡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8%、连续7年位居江苏省第一,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名位居全国第11位。

杜小刚表示,全方位接轨上海,“太湖明珠拥抱东方明珠”始终是无锡坚定不移的战略选择,双方合作都将大有可为。

目前,无锡正高举科技创新大旗,擦亮“无难事、悉心办”营商环境品牌,大手笔谋划建设太湖湾科创带,竭尽所能为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提供造梦、追梦、圆梦的创新舞台,本次在沪举行科技洽谈会,就充分检验了无锡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效。

据了解,洽谈会现场签约项目59个,计划总投资103.6亿元,主要围绕无锡近年来大力发展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物联网产业。其中,长三角一体化平台项目6个,总部项目6个,创新园区建设项目4个、产学研项目11个、科技创业类项目32个。

对接上海、融入上海,对江苏很多地方来说成为一门“必修课”。6月16日,南京市溧水区“四新”招商行动首站走进上海,共签约新产业项目17个,总投资335.8亿元,大健康类项目投资额占签约总额的七成。同日,徐州市云龙区区长周天文带队前往同济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开展“政校企”合作洽谈。通州湾电子信息产业招商恳谈会在上海举行,来自环旭电子、台达集团等60多家电子信息企业代表参加会议,共话通州湾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商机。

这厢,政企深度合作局面在安徽打开。6月15日,安徽省政府携合肥等六个地市,与阿里巴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宣布全面发力数字化。

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表示,在新的起点上开展全方位合作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景可期。安徽将全力支持包括阿里巴巴集团在内的企业在皖优化产业布局,赋能推进产品、技术、模式、业态创新。

近年来,安徽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融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从传统农业大省,逐步转型为新型工业大省。“一省带六市”的深度合作,再次表明了安徽推动全面数字化升级的决心。

根据协议,安徽与阿里将在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协同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推动消费扩容提质、创新合作模式等四方面展开多项具体合作。同时,合肥、芜湖、滁州、蚌埠、宿州、黄山等六个地市也在当天分别与阿里巴巴签署合作协议,发挥各自优势和特点,纵深推进数字化发展。其中,合肥落地云计算、区块链创新中心;芜湖依托港口优势,服务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滁州打造数字农业标杆试点;蚌埠探索工业互联网和内外贸数字化升级;宿州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升级;黄山探索打造智慧旅游等。

热点地区再出大招

“规划一张图,交通一张网,环保一根线,市场一体化,治理一个章,民生一卡通,居民一家亲。”有人曾这样描绘长三角理想的模样。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怎么建,规划一直是各方关注热点。

6月18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年)》草案正式开始为期30天的公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说,示范区总规作为国内首个由省级行政主体共同编制的跨省域国土空间规划,是一体化制度创新的重要成果。“在总规指导下,未来示范区将实现一张蓝图管全域、一个平台管实施、一套标准管品质。”

据了解,示范区的总体发展愿景是“世界级滨水人居文明典范”,在这个总体目标下,打造一个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全域功能与风景共融、创新链与产业链共进、江南风和小镇味共鸣、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共享的地区。

以生态绿色为例,在一体化示范区内,分布着“一河三湖”(太浦河、淀山湖、元荡、汾湖)等重要水体。示范区总规提出,围绕“山水林田湖”共同体,到2035年示范区的蓝绿空间占比要达到68%,其中先行启动区达到75%。

总规提出,要转变以投资和要素投入为主导、土地增量规模扩张的传统发展模式,构建创新驱动、高效集约的新发展方式。在具体指标上,到2035年,示范区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不低于5%,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从目前的每平方公里4.8亿元提升到15亿元以上。

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共享方面,通过建设高效快捷的轨道交通系统,未来示范区45分钟可到达上海虹桥枢纽,90分钟可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同时,还将布局3所双一流高校、5处三甲医院,打造具有全球知名度的国际水上运动中心。

此外,有两点值得关注:总规在区域发展布局中提出,统筹生态、生产、生活三大空间,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不搞集中连片式开发,打造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集约型的空间格局;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0%以上,意味着示范区未来的产业发展定位非常明确,就是数字经济引领和主导区域经济发展。目前,上海、杭州、苏州等中心城市正在全力布局数字经济,培育和壮大这一新动能。

示范区建设,要靠改革拆除更多有形无形的“墙”。长三角地区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地理破界、资源破界,让要素自由流动起来。随着壁垒一个个被击破,老百姓的获得感不断增强,将为“长三角人”注入更多幸福感。

这一周,利好不断

1.6月19日,长三角地区医保一体化工作座谈会上发布消息,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范围已覆盖长三角41个城市,覆盖5600余家医疗机构。截至今年5月底,长三角异地门诊累计结算114.7万人次,涉及医疗费用2.7亿元,长三角地区异地住院累计结算60.4万人次,涉及医疗费用151.4亿元。

2. 18日,中国商飞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展开了一系列实质性举措:发布中国商飞供应商开发需求指南、启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大飞机供应商储备库、成立中国商飞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大飞机增材制造协同创新联盟等,共克技术关、共建产业链。截至目前,G60科创走廊九城市中已有14家企业被列入商飞合格供应商,3家企业被列入商飞潜在供应商,近千家企业被纳入G60科创走廊大飞机供应商储备库,其中124家企业作为首批重点培养对象。

3. 中国工商银行6月19日在上海发布“金融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行动宣言”,计划未来五年为示范区入驻企业、个人提供不低于3000亿元意向性投融资支持,为示范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交汇点记者 倪方方

素材来源 新华社 中新网 解放日报 新华日报 浙江日报 安徽日报 等

图片来源 交汇点 无锡发布 安徽日报

标签:
责编:王迅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