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钱念秋 文 / 摄)7 月 14 日夜里,刚刚下过小雨。南京江北新区京新社区的江堤上,73 岁的陈志远正在巡查江堤,周围一片漆黑,只有手电筒照亮脚下的路。他和同伴作为社区防汛志愿者,正在执行江堤夜巡任务。此时,江水已经淹没了堤外的码头和江滩,直抵长江大堤下。从晚上的 7 点到早上 7 点这 12 个小时,这段堤坝上有 7 个人值守,每人至少要在 1.4 公里的江堤上巡视 4 个小时,走六七个来回。
△老陈在巡视
防汛 42 年,他成了 " 老专家 "
站在江堤边,微风徐徐,听不见江浪声,只有蚊虫发出的声音时不时出现在耳边。长江大堤京新段原本有一条通往江边码头的路,已经完全被水淹没,码头也看不出任何存在的轮廓,铁门、监控这些设施几乎过半淹没在了水中。
防汛志愿者陈志远走在江堤背水坡草坪上。刚下过雨,草坪上十分湿漉、泥泞,老陈小心翼翼,开着手电筒弯下腰,借着光检查草丛里的每一处,确认草丛里是否有土坑,坑内的积水是浑浊的还是清澈的。
按照老陈的经验,巡查堤坝最重要的就是查看背水坡,如果积水是浑浊的,就有可能是渗漏现象,要高度重视。但即便是清水,也不能马虎大意,一个小水坑都不能放过。
退休前,陈志远是江北新区沿江街道京新社区的村干部,也是防汛方面的 " 老专家 "。1978 年他就在当地参加防汛工作了,江边这条堤坝从旧到新,他走了 42 年。
今年 7 月 6 日,长江南京站水位达到了 8.75 米,超警戒水位 0.05 米。按照防汛的规定,京新社区也启动了 24 小时不间断上堤巡查的工作。从这一天起,老陈就每天来到值守现场,带着大家一起巡堤,同时传授防汛知识,告诉大家面对汛情不要紧张害怕,工作一定要仔细认真。" 几十年前,我们这里堤坝比现在可差多了,汛期一来就常常会出现渗漏、管涌的情况,我们每几十米就有一个岗哨,天天盯着堤坝。" 老陈回忆说。
△老陈在巡视
背水坡检查完了,老陈再回到江堤上,查看江面的水位,用手电筒照看堤坝的牢固情况。巡查两小时,老陈大约要走 10 公里,年过七旬的他一点也不服老。同伴都是年轻人,老陈总是走在队伍最前面。
江堤背后就是家,他连一个小水坑都不放过
42 年来,老陈每年都会参加防汛志愿工作。如今江堤的防汛等级远比过去高,但他巡堤却不敢马虎。过去,社区这里只是一个小村子,不过 2000 多居民,周边都是农田。如今社区周边已经住了将近 6 万多人,防汛工作就变得更加重要。
在江堤的背后,是滨江大道和一片居民楼。大家在江堤上值守,只能依靠手电筒、路灯和居民家中的灯光。陈志远的家也在不远的居民区,对他来说,守着江堤就是守着社区、守着家人。
△防汛值班室
夜巡两个小时后,老陈来到防汛值班室休息。再过 4 小时,他还有下一班岗。这个值班室是用集装箱改造成的,就建在江堤上,里面只有大约 10 平方米,三张窄窄的小床,一张小桌子,三张破旧的沙发,社区的夜间值守人员一共有 7 名,大家就挤在这个小小的房间里换班和休息。夜间值守人员每两人一组,轮流换班,每人至少巡查 4 个小时,有时候还要下水检查。江水离得很近了,值班室里生出许多蚊虫,大家还要忍受闷热的环境和蚊虫的叮咬。附近的居民看他们辛苦,送来了很多饮用水等物资,摆放在角落。
△防汛值班室
老陈喝了点水,却并没有上床休息。他跟下一班巡堤的志愿者交代了注意事项,才坐下来。
京新社区书记胡海金原先也是跟着老陈一起做防汛工作的,有二十多年的防汛经验,晚上他刚刚在街道开完防汛会议,随后也来到了现场巡查。胡海金介绍,社区组成了 45 人的防汛工作组,其中既有社区工作人员、街道的主要领导,也有不少由居民组成的志愿者。目前,他们一共设置了白天 7 人、晚上 7 人的轮流值守,只要有人下班,就立刻有人跟上,确保 24 小时江堤上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