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如皋长江镇田王村,是传说中名臣范蠡和美人西施的归隐之地,历史上又叫“大王村”。渔歌唱晚、落叶堆叠,沉积了2500多年的乡韵乡愁。今日田王,作为江苏省单体规模最大的花木育苗基地,更是一派人间盛景,道路绿树成荫、屋舍整齐有致、民风淳厚朴实,2019年年初成功入选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乡村。
富起来
小小树苗八寸长一年当得十年粮
“小苗种植真正好,既绿色来又环保;家前屋后都能搞,两万一亩少不了。”这是如今流传于田王村的一首打油诗。
红色的红叶石楠、绿色的瓜子黄杨、黄色的黄金条、青色的蓝柏、紫色的紫叶李……用无人机从天空俯瞰,年产小苗1亿株的田王苗木基地俨然一个五彩花园。
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田王村并不是如皋传统意义上的花木种植区,田王苗木的兴起前后也不过8年光景。“当时苗木市场正处于一个爆发式增长的时期,如皋及其周边地区没有大型小苗繁育基地,而作为花木之乡小苗需求量又非常巨大。”田王村党总支书记于玉兵向记者说起成立之初的想法。
得益于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现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的帮助,田王苗木顺利趟过了最困难的起步阶段,如今播种、扦插、嫁接、组织培养四种育苗技术在田王苗木均被熟练运用。因为规模大、成活率高,田王苗木虽然起步较晚,却迅速打开了市场,并有跨过长江一争天下之势。
如今,田王苗木带动村民就业200多人,除去1280亩的成片种植外,于玉兵又立足苗木基地,发动村民将房前屋后的邻边拾地见缝插绿,补种上了小树苗,每户又可以实现经济创收2万元。小小树苗八寸长,一年当得十年粮。这就是今日田王村,作为全省单体规模最大花木育苗基地的底气。
美起来
一条大河波浪清风吹稻花香两岸
“水清岸洁无白漂,沟渠河道要常跑;垃圾杂物禁乱倒,保持清洁环境好。”像这样的打油诗,在田王村几乎人人都会念上一两首。多年的环境整治,已经让生态理念深入田王村每一个村民的心底。
当田王苗木逐渐发展壮大,村集体资金日渐富足,于玉兵的心思又活络了起来。大力开展环境整治,让田王村再现昔日的田园美景,成为横亘在于玉兵心头的愿望。然而,现实却给了他意想不到的当头一击,对于发展经济,挣钱这样的事大家都乐意做,但是对于环境整治这样“烧”钱的事,就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了。不过,对于军人出生的于玉兵来说,通往胜利的道路从来都只有一条,那就是一往无前。“我很清楚,只要是对村庄发展有益,能够提升大家的生活品质,这样的事我就必须去做,哪怕承受再大的压力也要去做。”
田王村将突破点瞄准了关键少数,发动党员通过戴党徽、亮身份、作表率,带头清除“五堆”150余处,转运陈年垃圾3万余方。在成效初步显示后,又发动群众,印发维护环境卫生倡议书1000多份,制作布幅标语20多条,通过村大喇叭、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营造环境整治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浓厚氛围。最后,于玉兵又发动老干部、老党员完善村规民约,确保卫生打扫、垃圾清运、全天保洁、门前三包等机制能够长久落实到位。
当所有的力量都指向同一个方向的时候,再困难的事情都会变得简单,如今漫步田王村,原先堆放在房前屋后的秸秆、柴木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的菜园、花园,再搭配上一排排崭新的“白房子”,目之所及,是一幅幅“田水林庄人”和谐共生的生态长卷。
站起来
文明新风沐乡野和谐发展润沃土
“一个村子应该有一个村子的灵魂,富裕与优美固然重要,却远不是全部,我想打造一个有灵魂的田王,这就是我努力的最终目标。”于玉兵在不止一个场合动情地说过这样的话。
在田王村,有一个特别的“晚霞计划”和“星火计划”,“晚霞计划”就是为60岁以上,身体健康,尚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培训花木技能,提供就业岗位,增加他们的收入和获得感;“星火计划”就是计划依托现有的产学研合作资源和育种基地,培训一批技术过硬的年轻的花木人才,为田王花木产业注入新鲜血液。“重塑乡村灵魂,需要在风貌上留住乡村‘形’,在文化传承上留住乡村的‘魂’,更重要的是在宜居宜业上留住乡村的‘人’。”于玉兵说。
近年来,田王村聚焦“古色”元素,挖掘乡土建筑风貌,保护修缮古宗祠、古庙、古桥、古民居以及乡村小学等特色历史建筑;开展农耕文化资源收集整理开发,展示板桥道情、水乡风车等特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农村文化能人、民间艺人,让文化在乡村的建设发展中生根发芽;聚焦“红色”元素,依托王家庄革命烈士众多的有利条件,科学地发掘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使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优良革命精神广为弘扬,激发起全庄人投身乡村建设的火热激情。聚焦“银”元素,大力弘扬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进一步倡导敬老、爱老、助老的新风尚,营造出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
“我们实施文化活动入场、文化符号上墙、传统礼仪进家、文化景观进村等一系列传统文化回归计划,让在这片土地生长、从这片土地走出去的人都能共享一份集体记忆。”于玉兵说。(李军、沈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