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沛县安国镇一片400多亩的玉米长势喜人。这里是采煤沉陷区,曾是汪堂老村所在地。去年整村搬迁后,800多户农民告别一直在沉陷的老房,住上了新居。今年4月,经生态修复后,村里在村庄原址种上“早玉米”,把塌陷地变成了良田。“要是在以前,今年夏天的几场大雨,保准把全村泡水里。”如今住进汪堂新村,村民张小梅对新生活很满意。
和张小梅一样,沛县在去年有4080户1.37万百姓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今年,沛县加大力度,实施21个农房改善项目,总建筑面积145.2万平方米,涉及1.2万户4.1万人。而到今年年底,沛县采煤沉陷区9142户3.1万人可全部完成搬迁。算上近两年的成果,再加上早些年沛县推行的塌陷地农户搬迁,初步估算已有10万农民尝到乔迁之喜。
沛县县委书记吴昊说,该县以采煤沉陷区居民搬迁为着力点,着力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优化农村人居环境,转变农村生产方式,探索出一条具有沛县特色的农房改善工作路径。
建设标准要高,环境条件要好,文化含量要足。沛县以此为导向,在项目选址和规划设计方案编制上做足功夫,对全县371个行政村、1450个自然村、23.8万户,开展逐村逐户调查,深入了解群众居住现状和住房改善意愿,并出台《沛县改善人居环境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方案》等10余个政策性文件和操作性意见。
“老房子一住30年,上个厕所都不方便。村里也是破破烂烂,土路上到处泥窝子,不成个样。”今年5月拿到新房钥匙后,沛县鹿楼镇大朱集村农民张荣荣立即开始装修,期待着早日搬进名为“千秋集”的新村。她的新家有120平方米,两层小楼,四室两厅两卫,还有厨房、储藏室。张荣荣已经筹划好,7月底装修完工就来住,她还打算在50多平方米的小院种上花草,装点新家。
占地260亩的“千秋集”新村,全部是柏油路面,停车位的标线都已经划好。为了保证改造效果,村里还专门推出“装修行为规范”,包括建筑材料不得堆放院外、严禁私拉电线等12项内容,甚至对空调外机如何摆放、抽油烟机如何打洞都进行约定。
高质量建新房,还要高标准做好配套,让乡亲们住得更舒心。新村里,笼式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健身场所一应俱全,卫生室、便利店、服务中心也全部到位。今年9月,新村幼儿园就将开学,目前正在进行招生。
正是把农房改善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结合起来,沛县进一步提升了乡村“颜值”。去年以来,全县累计清理建筑垃圾5.36万吨,拆除私搭乱建6.74万平方米,清理坑塘垃圾1.8万吨。同时,加快实施村内道路“户户通”工程,稳步推进垃圾污水治理,扎实抓好户厕改造和公厕建设等工作,目前已累计完成137个美丽宜居村庄,数量居徐州第一。
宜居更宜业,农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一方面,沛县用好“农业资源”,大力发展绿色稻米、养生牛蒡、优质果品等8个高效农业产业集群,围绕新建农村社区,全面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整合“工业资源”,成功创建省级沛北开发区,优化整合8个镇级产业集聚区,构建“1+1+8”产业园区布局,吸纳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
“家门口就是开发区,我们两口子都在里面的纺织厂上班,一年收入10多万呢。”在杨屯社区,38岁的杨屯镇农民刘忠伟告诉记者,自己在外打工多年,如今回到家乡,幸福感直线上升。
聚焦农房改善,沛县各地加快干起来。张寨镇陈油坊村在各个巷口设置30余个景观小品,留住乡愁;沛城街道任庄村邀请专业老师来村里指导村民种花、养鸟、做盆景,既丰富大家的精神生活,也让乡村美起来;微山湖畔的大屯街道安庄村着力打造千亩花海,积极发展民宿和特色餐饮,壮大生态旅游产业……
如今,沛县还在探索“集中居住社区管人、管房,原有村居管地、管权”的社区治理新模式,并在新入住社区积极开展各类活动,推动大家融入新社区,成为“一家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刘宏奇 刘 刚 王 岩 通讯员 李 辉
孙井贤 张体会/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