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10字道明了长江保护的方向。想要长江生态有质的飞跃,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江碧水,“如何抓”是破局的关键,既要“抓”出效果,更要“抓”到根本。
长江大保护战略实施以来,长江策(ID:changjiangce)仔细梳理了江苏治理路径,发现江苏在“抓”上狠下功夫:对沿江低质低效企业进行“搬、改、关、转”,调整沿江产业结构;同时,大力对拆转空间和沿江进行生态修复投入,因势利导地进行产业更新升级,实现了沿江生态带与绿色创新产业发展带“两带并驱”,让城市与人共享治理长江后的生态红利。 啃下最硬的骨头作为制造业强省,因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过去江苏的石化、钢铁、冶炼等基础产业集聚长江两岸,“重化围江”也曾是“苏大强”发展之“痛”,成为长江大保护亟须解决的难题。
正如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沈仁芳告诉长江策(ID:changjiangce),水里的事要在岸上治。破解“重化围江”,关键是要转变岸上的生产结构,即须对沿江污染企业进行搬改关转。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沿江陆续聚集的石化钢铁企业数量庞大,要想扭转布局并非易事,让这项工作成为最难啃的骨头。作为压倒性任务,再难也得啃。
2016年,根据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江苏迅速编制《江苏省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规划》。当年底启动“263”环保专项行动,即“两减六治三提升”,开展减煤炭消耗总量、减落后化工产能等治理行动。全省大力实施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行动,制定化工钢铁煤电行业转型升级实施意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
长江常州段是“重化围江”特征最明显的区域之一,这里曾一度集中了常州全市45%的重大危险源,沿江地区生态负荷偏重。为治好江水,常州高新区把长江大保护作为全区一号工程,权衡利弊,明确了“早停产拆除,早抢抓高端产业,早实现转型升级”的统一思想。
常州华荣化工有限公司距长江边不足300米,自今年7月启动拆除工作以来,厂区西侧100亩已全部拆除。为妥善安置500多名员工,企业共拿出5000多万元资金补偿员工。
常州只是一个缩影,破解“重化围江”的行动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进。长江策(ID:changjiangce)获得的数据显示,2017年初,江苏全省化工园区(集中区)54个、化工企业6884家,目前化工园区(集中区)29个、化工企业2800多家,沿江1公里内化工企业减少到200多家。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腾退企业的同时,产业的转型升级也是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必经之路。从化工园到智能装备产业园,历经四年多,张家港东沙化工园实现了脱胎换骨,成为全省第一个整建制关闭的化工园。未来,一批智能装备产业、装备式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相关产业将落户园区,“腾笼换鸟”正变为现实。
迎来新发展的不止化工产业,伴随着长江大保护的推进,一批沿江“重”产业也被转移。
2018年11月30日,宝武钢铁集团与江苏省政府、南京市政府、盐城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将梅山钢铁逐步由南京搬至300公里外黄海之畔的盐城滨海。此外,南京钢铁、南京南化、金陵石化等也在迁转日程中,南京全力推动“两钢两化”转移转型。
“退江向海”是江苏推进长江大保护的一大实践。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1月18日,中天钢铁集团与南通海门签署商务协议,中天绿色精品钢(通州湾海门港片区)示范工程项目正式迈入落地建设新阶段。今年8月28日,南通中天绿色精品钢基地项目正式开工。据悉,该项目规划钢铁产能2000万吨,目标打造“装备一流、环保一流、品牌一流、管理一流、效益一流”的千亿级高端绿色临港钢铁产业园。项目建成达产后,每年可实现营业收入超千亿元,带动约8万人就业。
江苏重化产业的转移,不是简单的物理位移,更不是污染搬迁,而是特别注重在转移中实现提升空间布局水平、产业集聚水平、行业技术水平,降低排放强度的战略目标,“在凤凰涅槃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下大力气解决沿江低质低效企业的“搬、改、关、转”,会让一些污染型企业失去生存空间,又让企业不敢违反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定,还让一些优势企业获得更多转型升级的土壤,让企业有更多动力去高质量发展。
修地复绿促生态
对长江沿岸进行大面积增绿复绿、修复湿地、净化水质、打造特色沿江景观带,沿江八市把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摆在压倒性位置,让长江换了新颜。
2016年以前,南通沿江“五山地区”港口、企业、民居交错相生,港区陆域空间狭窄,港城接合地带成为南通主城区脏乱差的集中区域,水清、岸绿似乎是生活于此的居民不敢奢望的景象。变化开始于2017年,南通市启动实施“五山地区”及沿江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考虑到山水林田湖草彼此联系,互相影响,南通市贯彻“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由点到面,从“五山地区”开始,统筹水陆、山林、江湖,对长江南通段进行系统修复。经过两年的修复,“五山地区”的生态有了肉眼可见的变化,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并同步配套了旅游度假区、足球场、沙滩排球场、滑板场以及20多公里的游步道等运动场所。岸上的修复有了成效,水质修复经过“攻坚克难”也有了变化。泰州是临江大市,江岸线长,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2018年,泰州泰兴经济开发区曾因环境问题被中央通报。泰兴“不回避问题,进行彻底整改”,迅速关停污染化工企业、整治农村黑臭河道,实施长江生态湿地和绿色廊道建设工程等,推进长江治理。
长江属于我们,也同样属于江水里嬉戏的江豚、鲥鱼、河豚……对水中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修复也是长江保护的应有之义。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是江苏最早建立的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这里是江豚最适宜的栖息繁衍地。该地生态也曾遭到一定程度破坏,事件经曝光后,镇江市立即对全部违规项目进行拆除,并通过自然恢复、覆土复绿等措施手段恢复保护区内生态。今年有科研人员在对长江镇江段江豚进行科学考察,在科考的6天中每天都能见到江豚跃水而出的身影。而为了让长江三鲜(鲥鱼、刀鱼、河豚)能重现母亲河,江阴连续向长江放流河豚等珍稀鱼苗18年。今年6月5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在长江海门段开展资源检测时,发现河豚幼鱼 5-6 尾。这是放流18年以来,首次检测到野生河豚苗。8市的共同努力让长江江苏段生态有了质的变化。2019年,全省沿江100米范围内建成绿化带7900多亩,新增江滩湿地2380公顷,南京江豚增加到50多头,太湖流域多年不见的“吉祥三宝”(桃花水母、白鹭、地衣)也开始回归。全省岸线利用率逐年下降,越来越多的生产岸线向生态、生活岸线转型,自然和居民回归长江两岸。
多年来对长江的保护与修复也伴随着反哺与回报。
在南京,幕燕滨江片区曾是城北的“化工之乡”,其年产值约320亿元,支撑了栖霞经济的半壁江山,但污染问题也同样突出。为了摆脱“污染式发展”模式,南京近年来,累计投入150亿元,关停搬迁全部404家企业,引进培植新型业态,创智科技园、智慧电气城、文化旅游古镇等优质项目加速推进,实现了幕燕片区从“传统工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蜕变,成为南京东北部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
“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让黄金水道真正产生黄金效益。”长江生态变好了,绿色效益也随之产生。苏州常熟的蒋巷村就牢牢把握住了让生态生出效益的核心。蒋巷村位于常熟、昆山、太仓三市交界的阳澄湖水网地区的沙家浜水乡,以农业起家,工业发家。而在长江大保护的战略实施背景下,如今蒋巷村又把眼光放在了生态农业旅游上。将村内企业统一搬迁到镇上的工业园区,腾出的土地开发建设生态农业园,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不仅村内生态环境优质,村民收入也稳步提高,实现了旅游旺家的愿景。生态的修复还带来人居环境提升的红利,清新的空气,辽阔的江景,成为江边人民的标配。近年来张家港在对长江做出保护的同时,还努力破解港人“临江不见江,近水难亲水”的难题,提出打造四个“最美”(最美江滩、最美江堤、最美江村、最美江湾)。张家港实施百年江堤提升工程,同步开展水产养殖清理、生产岸线腾退、生态环境修复、交通道路优化等整治提升工程,打造融防汛通道、健步、休闲、观光于一体的亲江步道等,让最美江堤在张家港焕发生机。多年来形成的长江生态困局,并非一朝一夕、一招一式就可破解,但江苏用心力、魄力和智力找到了方法,治理好了岸上的,也守护好了水里的。
总结江苏长江保护经验,一位长期研究长江治理的资深专家告诉长江策(ID:changjiangce):江苏治江的一大亮点是采取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从2017年'263’环保专项行动,到2018年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到2019年全省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行动,再到2020年'小化工'百日攻坚,通过这一系列专项行动,江苏真正做到了持续性地铁腕治污。”其次,江苏治理不搞一刀切,采取一园一策推进。该专家指出,所有拟关停企业都需要经过严格的专家评估。第三,江苏治江对企业并非一味关停,如2018年,江苏出台了《江苏省关于加快全省化工钢铁煤电行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落脚点是高质量发展,同时推出培育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2020年又推出诸多针对产业链发展的政策,“江苏在关停企业的过程中是积极推进转型。”最后,长江保护须守住红线,江苏编制了《江苏省生态空间管控区域规划》《江苏省“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指南〉江苏省实施细则(试行)》等文件,守住红线底线,成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制度保障。
文 | 记者 熊平平 周明 白雪银 曹德伟 韩秋
刘国庆 尹有文 朱鲸润 何洁 严君臣
图片 | 赵杰 施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