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昊
王蕴玉(左一)
张雨霏
刘松峰
张 羽
又是一年国庆佳节,秋阳杲杲,举国欢腾。
72岁的新中国生机蓬勃,有着青春的朝气和无限的未来。节假日里记者探访了江苏各行各业的优秀青年人,他们感受着祖国发展的节奏,体味着生活的丰富多姿。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中国,热血青年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对祖国的拳拳之情。
博士电工——
特高压大电网时代大展拳脚
尽管在假期当中,国网江苏电力检修公司南京运维站的青年员工陈昊满脑子都是检修一线的工作。“国庆我们也会跟平常一样,负责江苏地区50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和输电线路的运维检修,3号,我要给南京500千伏秋秦线缺陷消除做技术准备……”
陈昊是名80后电力检修人,2005年参加工作。在近日揭晓的第六届全国职工技术成果获奖项目中,陈昊创新工作室职工创新成果获得一等奖。这已经不是陈昊第一次获得创新类高级奖项。
在传统眼光里,电工是个技术工种。然而,陈昊同时还是个专业学霸,本硕博读的都是东南大学电气工程专业。他父亲是名变电运行技师,“小时候我跟着我爸去变电站,看他工作,就像钻进了电气设备的树林里一样。”陈昊说,当时变电站设备每到下雨天很容易出现故障,父亲常常一看到大雨,就立刻骑上自行车,花2个小时赶到位于郊区的大定坊变电站,“我当时就问我爸,那里有人值班,而且也不一定会出问题,为什么还要去。我爸说,他懂的技术多,或许能帮大家更快解决问题,就算没有故障,确认安全再回来他也高兴,这种供电安全高于一切的信念,让我铭记至今。”
父子两代人进入同一个行业,也一起见证了江苏电网日新月异的发展。陈昊告诉记者,电压等级越高,能供电的距离越远,能供电的容量就越大。在父亲那个时代,江苏变电站的最高电压等级为220千伏。“我刚工作的时候,全南京只有一座500千伏的变电站,如今已经有6座,南京已构建形成500千伏网架‘O形环网’的格局,江苏电网已跨进‘特高压时代’,西部水电、北方火电经数百甚至一两千公里输入江苏。变电站技术持续进步,工作效率也提高不少。我父亲当时的一座220千伏变电站三值有24人,现在我们一座500千伏变电站三值仅需6人。”
特高压大电网时代,电网运检一线也面临更多挑战。2014年,国网江苏检修公司成立了以陈昊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当时可把我爸给羡慕坏了!”陈昊笑道,他记得过去父亲经常会买一些灯泡和继电器回来倒腾,在家试验一些故障模拟,“当时他主要是经验性的摸索,需要搭建系统的时候就独木难支了。听说我们现在好多人一起研究,一个项目还能有专门经费,他连连感叹,这样的创新生态一定能推动变电运检技术不断发展,让我好好干。”
陈昊没有辜负父亲的期待,他运用科技手段解决了不少一线工作的难点、痛点。此次斩获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的项目,源于陈昊2013年的一次奇思妙想。一直以来,断路器故障诊断和处理只能停电检修,不能及时掌握断路器故障信息。陈昊在一次检修过程中想到,能否借鉴心电图原理,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故障信号呢?从设想到落地,团队坚持推进了近10年,针对断路器潜伏性故障监测手段,创新提出多种技术方法,攻克了机械故障监测、电场强度监测等难题。自试点应用以来,有效减少了变电站临时停电次数和停电时长,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高校做研究经常是理论走向实践。而工作中是相反的,往往是发现一个技术问题并解决,然后再深入研究问题的原理看能否推进技术进步。”陈昊说,电网运检新技术不断涌现,对电网检修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年后,我国电网运检的智能化水平相较于今天将进一步大幅提升,我们检修人需要在实践中持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国家经济发展略尽绵力。”
90后非遗传承人——
带传统文化走出国门
“今天教大家制作的是扬州通草花,需要用到通草、湿毛巾、剪刀……”10月1日,在扬州博物馆手工坊内,出生于1997年的扬州市邗江区扬州通草花非遗传承人王蕴玉向游客展示通草花制作过程。一张薄薄的通草纸在她手中经过捏揉剪粘,很快变成一朵娇俏的小花。
据《扬州画舫录》记述,乾隆年间,扬州通草花不但在民间流传甚广,还曾成为朝廷的贡品。但随着时代发展,通草花逐渐走向衰落,目前在扬州仅剩戴春富和钱宏仁两位老人掌握这项技艺。年轻的王蕴玉拜在戴春富老人门下,接过技艺传承的“接力棒”。
“小时候读《红楼梦》,有一章节讲元妃省亲,当元妃进大观园时,下舆乘舟,水路所见两岸景色,花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但元妃省亲的季节正值冬末,大观园内怎么会春意盎然呢?书中如此解释说,‘上面柳杏诸树虽无花叶,然皆用通草绸绫纸绢依势作成,粘于枝上的,每一株悬灯数盏’。”这一段短短的描述,让王蕴玉第一次知道了奇妙的通草花。
“当时来学习的人不少,但很多人学了三五天就走了。有的人觉得学不到东西,有的人就是来借师父的名气炒作一下。师父看我年纪小,也觉得我是一时兴起,就对我说‘你来我就教’。一开始我可能只是出于兴趣,但随着时间的增长,对这门传统技艺越发热爱,渐渐萌生出使命感,不希望这门技艺失传。直到坚持了两三年后,师父才承认我是他徒弟。”
捏、捻、搓,随师学艺10年来,王蕴玉逐渐掌握了通草花制作的“独门绝技”。“手艺易学难精,整个过程是枯燥的,需要重复手法、精益求精,才能做出好东西。”王蕴玉说,师父是一个为人和善而不爱多说话的人,“老手艺人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从师父身上,我感悟到,做手艺人要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师父倾尽所有地教我,不止是手艺上的传承,更多的是精神的传承。”
以前购买通草花的大多是中老年人,以收藏为主。而王蕴玉和师父开始创新,将其应用到配饰上,这几年购买通草花的年轻人逐渐增多起来。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知晓和喜欢上这门传统工艺,王蕴玉经常在抖音上传新的作品和制作教程,还设计了更多的现代风作品,“目前已经设计制作出50余种兼顾现代审美和传统特色的头饰和配件,包括耳环、戒指、项链等。”
2019年2月,王蕴玉作为全国非遗艺术代表团成员,赴荷兰参加非遗文化展示交流活动。通草花技艺走出国门,让这名90后更感到身上肩负的责任。除了日常参加宣传通草花的活动,王蕴玉还会去扬州当地的学校教小朋友做通草花,希望这门技艺能延续下去。
23岁奥运冠军——
新的竞赛周期已经开启
结束全运会所有赛事后,“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23岁的奥运冠军张雨霏载誉而归。这个国庆,她去了母校徐州市民主路小学看望老师,还去培养和输送自己的徐州市水上运动中心,看望启蒙教练和师弟师妹们……难得的放松时光,她安排得非常紧凑。
“小时候常去的云龙湖,景色越来越美,城市也越来越繁华,可以去‘吃逛’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当被问到国庆生活怎么样,张雨霏说,“在家吃家常便饭的感觉,太幸福了!我姥姥是家里的‘大厨’,今天中午有土豆丝、辣椒疙瘩,都是我从小爱吃的。”这也是全家人期待已久的重聚,此前足足一年多,张雨霏都没有回家。
去年国庆,张雨霏与队友们组成的苏鄂浙鲁联队在全国游泳冠军赛中打破4×100米混合泳接力的世界纪录。今年国庆更是“丰收”的秋天,在短短的一个多月中,张雨霏摘得6金3银,其中包括奥运会的2金2银,和全运会的4金1银。张雨霏“凡尔赛”地戏称自己“进货完成”。
尽管被不少媒体称为“天才少女”,但努力才是荣誉的现实注脚,“游泳训练中是没有快乐的,真正的快乐,只有比赛触壁的那一刻。”为了实现金牌梦,这个与同龄人一样喜欢剧本杀、密室逃脱的青春女孩,多年来从不敢让自己休息太多。为了保持来之不易的训练成果,每天她至少有五六个小时泡在游泳池中。
“我小时候比赛容易紧张,一紧张,成绩就好不了,其实现在依然会紧张,但会将这种情绪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张雨霏说,对她而言,全运会的压力比奥运会更大,“拿了奥运冠军,大家对你预期提高了,你不能输,更不能懈怠。”
“我可以输,但绝不认输”,这是张雨霏的竞赛态度,也是她感受到的体育精神。在奥运会期间,张雨霏给竞争对手池江璃花子一个大大的拥抱,后者是一名患上白血病、战胜病魔后重返泳池的日本选手。张雨霏说:“希望她尽快恢复巅峰水平,我跟她说明年见,因为明年是亚运会。”
东京奥运周期结束,意味着巴黎奥运周期的开始,说起比赛,张雨霏坦言:“其实这次比赛我也留下了遗憾,200米和50米的自由泳成绩都没有达到满意的水准。”
国庆节后,张雨霏就要回到南京体育学院继续训练。新的奥运周期,她希望自己像“拼木桶”一样,“把每一个竖条的板块都拼凑完整,把不足提上来,我想做一个泳姿、米数都比较全面的运动员。”明年她有两个“小目标”,第一是世锦赛200米蝶泳金牌,第二是亚运会MVP,“明年在家门口比赛,我希望把这个MVP留在我们中国。”
科技工作者——
为建筑配备“最强大脑”
家长接送孩子上下学,到达前十分钟车牌和人脸信息已经传输到校,学校门口设备会对接送人员进行比对,孩子被家长安全接走……“智慧校园”应用系统正通过“建筑智能化”的设计逐步变为现实。而这背后,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和奋斗。国庆假期,当大家都沉浸在和家人团聚的喜悦中,还有一群科技工作者将宝贵的休息时间投入研究工作,用实际行动向祖国“表白”。
“技术+建筑”的融合,让建筑本体卷入信息化革命。江苏中科智能系统有限公司工程部经理刘松峰从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后,深耕“建筑智能化”领域已10年有余。
刘松峰介绍,“建筑智能化”指的是利用系统集成方法,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现代建筑有机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实现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建筑环境的优化组合。“简单来说,就是让现代化建筑物更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形成以人、建筑、环境互为协调的整合体。”
以生活中常见的红绿灯为例,传统的红绿灯是定时变化,不能灵活、及时的根据车流量情况进行调整。但在“建筑智能化”的设计下,红绿灯就可以根据车流量大小自动配时,缓解交通拥堵。
随着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个行业也完成了从传统智能化简单的系统集成到为“智能交通”“智慧医疗”及“智慧养老”“智慧学校”“智能建筑”等完整的系统产业化及应用研究。“我们的项目让百姓生活越来越好、越来越方便。”刘松峰告诉记者,能够参与学校、医院、安置小区、道路交通等民生工程建设和网络中心、信息化机房建设等科研项目,自己感到十分自豪。
因为工作性质,刘松峰在项目实施中经常需要加班处理一些技术问题,在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前通宵加班也是常态。以往的国庆大多数都是加班度过,今年的国庆前三天,要回老家徐州看看奶奶。后面的时间都要赶回来投入工作。在国庆这个特殊的节日,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刘松峰表示:“希望自己继续踏实苦干、精心钻研,将‘建筑智能化’工程做优做精,为推动全面智能化、信息化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无人机研发者——
让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我刚刚从飞机上下来。”接受记者采访时,拓攻机器人CEO张羽表示,自己出差已成常态,这个国庆长假打算一半时间陪陪家人,一半时间去公司。
张羽出生于1989年,是80后的“尾巴”。2015年,他从国外回到南京,加入了拓攻无人机团队,开始了应用类无人机的创业之旅。张羽说,自己加入拓攻团队应该算得上是天时地利人和。“我自己有工科背景,同时对飞行也有兴趣,有FAA飞行执照,也有几百小时飞行时间。”拓攻无人机主打行业应用类无人机,广泛应用于农业植保、电力巡检、物流运输等行业。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将业务扩展到提供整机方案及周边传感器、高精度任务载荷、行业应用软件和无人机云服务。
和大家印象中在实验室埋头苦干不一样,行业应用类无人机的研发其实有相当的时间都在一线。张羽表示,像农用无人机的研发,从产品经理到研发人员都必须要“泡”在一线做产品,无人机实际的洒水打药效果如何,能不能自动返航精准降落,农民能不能熟练掌握操作系统,这些都是问题。“只有在一线,才能知道农民真正需要什么。”
目前,行业应用类无人机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农用无人机作为新一代农机已逐渐普及。拓攻专业植保飞控销售已超过2万套,服务国内客户400多家、海外客户100多家。除了植保飞控,大型的物流运输飞控也是热门产品。它一次能运输250公斤物品,航程达2000公里,能有效填补偏远地区和山区的物流运输空缺。“去年7月,我们和顺丰签下了物流无人机采购协议,这是顺丰第一次向民营企业下大量订单,也是大型固定翼无人机第一次进入民用市场,算是一个商业领域的突破。”
作为无人机领域的前沿开发者,张羽很高兴自己赶上了一个时代窗口。“现在中国的高科技行业基础越来越好,科技创新也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很感谢国家对科技从业者的支持。”张羽表示,对于未来,他希望能做出更多更好的产品,能在无人机这个行业发挥更大的作用,反哺社会,这是一个长期的追求,也是对祖国最好的献礼。(本报记者 杨频萍 王拓 蒋明睿 张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