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为了理想,为了追寻光明之灯 他“燃烧”自己,激励青年奋勇向前
2021-03-09 15:51:00  来源:常州晚报  
1
听新闻

“我身上的磷,只能做四盒洋火,我愿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我希望它燃烧起来,烧掉古老的中国,诞生一个新中国。”这是恽代英青年时期写的一段话。为了自身的信仰,为了民族的未来,为了追寻光明之灯,他无怨无悔地“燃烧”了自己36岁的青春,成为最热血的担当。

从常州到武昌,文采出众的他被老师称为“奇男儿”

晋陵中路500号,娑罗巷幼儿园南侧,有一处古色古香的建筑,这里曾是恽代英姑父的居住地,后成为恽代英纪念馆,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常州政府部门规划为常州文物保护单位。

常州三杰纪念馆副馆长冯昕介绍,恽代英的祖居地在新北区孟河镇石桥湾恽家村。恽家是书香门第,人才辈出。恽代英祖父恽元复,字伯初,多才多艺,擅长书画,壮年以候补知县分发湖北,深受湖广总督张之洞的赏识,任其幕僚。于是,恽家从孟河恽家村迁居湖北武昌。1895年8月12日,恽代英就出生在武昌。

恽代英祖籍所在地新北区孟河镇石桥湾恽家村

恽代英父亲叫恽宗培,字爵三,曾以候补府经历在当地一些州县官府任职;母亲陈葆云,为湖南长沙人,出身于“仕官之家”,故旧学根底深厚,勤俭贤惠,成为恽代英最早的启蒙老师。

“这个在传统文化熏陶中成长的男孩,从小就勤奋好学,文才出众,被国文老师誉为‘奇男儿’。”冯昕说,当时中国正经历内忧外患,社会危机日益深重,残酷的社会现实大大激发了少年恽代英的爱国热情。

他勤奋好学、奋发刻苦、积极进取,14岁时便阅读了《纲鉴易知录》《饮冰室文集》等书,深为谭嗣同、梁启超的爱国情怀所感动,并经常以谭嗣同的狱中遗诗“我自横刀向天笑”自勉。

1913年,恽代英进入武昌中华大学学习。在这期间,他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经常阅读《新青年》等进步刊物。

编期刊、办实业、兴教育、组社团,他成长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

《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恽代英纪念馆里保存着不少恽代英编辑过的进步期刊和著作等相关资料和照片。冯昕说,1920年2月,利群书社正式开业,恽代英以利群书社为阵地,办期刊和杂志,于是,这里成为武汉地区进步青年的联络点和传播新思想的重要阵地。

这期间,恽代英结识了在武汉演讲的陈独秀,后者托他翻译考茨基的《阶级争斗》。

恽代英翻译的书籍

16年后,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里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话时回忆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恽代英翻译的《阶级争斗》就是这三本书中之一。”

冯昕说,这一时期的恽代英认识到,要解决中国的贫弱,不仅要振兴实业,还要普及教育。回到武汉后,为了实现自己的救国梦,恽代英与林育南创办了利群毛巾厂、浚新小学、湖北平民教育社,开办了七所平民学校。

1921年7月,恽代英、李求实和林育南、林育英在他们创办的黄冈“浚新小学”内发起成立带有共产主义性质的“共存社”——这也就是中共正式成立之前湖北共产主义小组的渊源。从此,恽代英坚定地选择了信仰马克思主义,成为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这一年10月,恽代英赴四川泸州川南师范学校任教。年底,恽代英等人获悉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消息,异常感奋。他们解散共存社,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利社会、利国家、利天下’,恽代英将这三句话作为思想的起点,用文章作为带领青年追求真理的火炬。”冯昕说。

对年轻人充满期待,他呼吁他们为被压迫群众的利益而斗争

“恽代英十分注重对青年的教育,他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对青年一代的希望。”冯昕说,这些教育对很多年轻人具有革命启蒙的作用。

1920年11月,恽代英应安徽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校长章伯钧之聘担任该校教务主任。师生们久闻其大名,前往码头相迎,这边恽代英却自己挑着行李先到了学校。孰料,他过于“朴素”的装束让校工把他当作“脚夫”拒之门外。

恽代英曾教育青年人要正确认清形势,站在斗争的前线,尤其要本着共产主义精神,到被压迫的群众中去,为他们的利益而斗争。

对此,恽代英提出对有志青年的三个要求:第一,每星期至少牺牲6小时,做有益于社会改造的事业;第二,每星期至少牺牲6小时,做社会改造理论与办法的研究;第三,有收入时至少捐其十分之一做有益于社会改造的事。这个倡议引起强烈反应。

1923年8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京举行,恽代英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随后增补为中央委员。

自此,恽代英作为团中央领导,投入团建的各项指导工作中。他负责在上海创办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并担任首任主编。

郭沫若曾这样讲恽代英在青年人中的影响:“在大革命前后的青年学生们,凡是稍微有些进步思想的,不知道恽代英、没有受过他的影响的人,可以说没有。”

为矫正世俗,抗议封建制度,他为妻守义,独身十年

在恽代英纪念馆里,有几张恽代英妻子沈葆英以及孩子的照片。冯昕介绍,恽代英共有两任妻子,两任妻子还是亲姐妹。

恽代英的第一任妻子叫沈葆秀。有意思的是,这位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主张婚姻自由、反对包办的新式文人,他的第一次婚姻却恰恰是由父母议定、媒人撮合的旧式婚姻。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然激起了恽代英的抗争,但他最终没能抵挡住母亲的伤心和眼泪,被迫应下婚事。

和那个时代的许多人一样,旧式的婚姻有时候并不妨碍新青年们对于幸福的憧憬。两人婚后相亲相爱,婚姻生活十分幸福。

然而,天妒其缘。1918年2月25日,沈葆秀却因难产而死。悲痛欲绝的恽代英发誓不复再娶,从此独善其身。

在写给亲友的书信中,恽代英坦言,自己坚持独身的理由是“矫正世俗”,“守义”既是对妻子的深深眷恋,也是向男尊女卑的封建制度的抗议和挑战。

恽代英信守着自己的誓言,整整十年没有续娶。他将自己对亡妻的思念化作一股动力,投身到五四运动和革命的洪流中去。

恽代英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深深打动了沈葆秀四妹沈葆英的心。两人之间多年来一直保持着通信联系,共同的奋斗理想渐渐地使沈葆英对姐夫由敬仰、同情开始转化为爱慕。

1927年32岁的恽代英和22岁的沈葆英终于在亲友的祝福中走到了一起。这对以共同革命理想作为感情基础的有情人终成眷属。

7月,汪精卫背叛革命。恽代英遭国民党通缉,被迫告别新婚妻子。此后数年,恽代英辗转南北、戎马倥偬。

1930年5月16日,恽代英在上海被捕。“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1931年4月29日,年仅36岁的恽代英在雨花台慷慨就义。吕洪涛 文

图片由恽代英纪念馆提供

标签:
责编:王迅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