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春光树蘖芽,宜时育种喜农家。每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连云港市农科院院长徐大勇都变得异常忙碌。从南繁基地到北京,步履不停、科研不止,他一次次总结工作经验,将田间地头的消息带上全国两会,以扎根科研沃土的精神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
“保障粮食安全,离不开耕地和种子。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发展必须提到前面来,尤其是加大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的支持力度。”徐大勇介绍,当前我国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约600家,全国每年推广应用的主要农作物品种约5000个,其中70%以上是由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培育,为水稻、小麦等主要农作物的单产提高作出不小贡献。
纵观近年发展,尽管我国地市级农业科研院的综合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仍存在功能定位不清、人员管理不到位和资源浪费等问题。“农业科研成果需要落到实际,但目前仍有不少地市级的农科院缺乏相应的合作机制,同质化竞争激烈。”徐大勇说,科研条件的简陋同样制约了农业科研人才的技术创新,进而影响种业发展。
良种的培育与创新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徐大勇认为想要完成种业振兴,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理顺管理体制,明确功能定位。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发展需求要做好规划,对周期长、比较效益差的生物育种也要有长效支持机制。“健全育种创新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基层科研人员积极性,要以国家产业体系为抓手,继续稳定支持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市级育种单位。”徐大勇说。
种业发展关系到国家安全,提高育种效率、保护种质资源也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徐大勇认为,应当鼓励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与种业企业合作,促进地方种业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参与商业化育种,集中优势力量,选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解决生产中的“卡脖子”问题。
今年是徐大勇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第五年,回顾过去的日子,习惯穿梭于田野间的他十分感慨。“这些年,我在两会上见到很多出色的农业专家,通过交流借鉴,我把更多的理念和技术带回家乡,为江苏乃至全国的农业发展添一份力。”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政协报道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