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江苏徐州:补刻烈士英名,他们为烈属圆梦
2024-04-11 10:40:00  来源:“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  作者:张瑾  
1
听新闻

4月5日上午,山东枣庄峄城区78岁的程作华老先生携全家三代人,在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的英名墙下为父亲程德武敬献花篮、鞠躬默哀。程德武是去年清明节被补刻进英名录的。程作华此行的另一个任务,就是向促成补刻工作的淮塔管理中心赠送自己用毛笔撰写的感谢诗。

前一天的清晨,今年新补刻进英名录的王银江烈士的外孙赵斌峰,深情地向刻有外公名字的英名墙深鞠躬、献花。“我的母亲不在了,不然她一定会一起来。”从南京江宁区到徐州,赵斌峰是乘坐凌晨第一班绿皮火车来的,为的是能在清明节的晨光中,圆母亲的梦。

程作华老先生携全家三代人在英名墙前献花。 

程作华老先生携全家三代人在英名墙前献花。

 

14年,299位英烈“归队”

一面烈士英名墙,凝聚了3万名英雄的壮举,寄托着无数个家庭的哀思。

每年的清明节及9月30日烈士纪念日之前,淮塔碑廊的烈士英名墙上,都会补刻进若干烈士的英名。每一个英名背后,都有一段英勇的战斗故事,也有着曲折的寻访经历。

1995年4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根据参战部队和民政部门提供的31006名烈士名单,省略同姓名者,共有28391名烈士姓名被刻录在淮塔碑廊的“淮海战役烈士英名录”上。由于战争年代信息不全等原因,一些烈士的名字在初次刻录时没有记入英名录。

近年来,淮塔管理中心持续开展淮海战役亲历者口述史抢救性采访工程以及红色文化资源调查,加上现代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不断有新的烈士信息被发现。自2001年以来,淮塔管理中心常规化、系统化开展英名录补刻工作,至今已有299位英烈重新“归队”。

为了让无名烈士变成“有名”英雄,每补刻一人,都需要烈属、当地民政部门和淮塔管理中心等多方的共同努力。

负责补刻工作多年的淮塔管理中心文物史料科工作人员王磊介绍:“符合补刻的条件,必须要有革命烈士证明书和县级以上民政部门的证明,经淮塔管理中心与当地民政部门核实后,方能补刻。”

“3万多名烈士,不是每个名字、每个故事都广为人知,但先烈的光辉业绩和伟大精神已化作丰碑,在人民心间永传、在祖国山河永立。他们用生命为我们换取了幸福生活,是我们不能忘却的英雄。”4月4日,在中国矿业大学师生祭扫活动中,淮塔管理中心主任、党组书记,淮海战役纪念馆馆长贾萍深情地说。

红色基因,子孙代代传

清明节前新补刻的烈士王银江是山西左权县人,1942年参加革命并入党,1948年牺牲时才22岁,是八路军二十一团一营三连指导员。

“听姥姥说,姥爷在抗日战争时打过鬼子。姥爷在淮海战役牺牲时,我母亲只有4个月。”赵斌峰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1983年颁发的革命烈士证明书,被母亲精心保管着。去年我在网上看到淮塔管理中心每年补刻的信息,就与管理中心取得联系。中心工作人员细心地说明了补刻要求、所需证明等事项。补刻过程很顺利,我们全家非常感激。”

去年清明节前完成补刻的程德武烈士的手续就比较复杂了。在山东工作的邳州籍军转干部程作华介绍:“父亲的烈士证经过了几轮更换,由于几十年前经办人的文化水平不高,名字中的‘武’被写成了‘五’。作为烈士证的持有人,我从邳州参军,转业后在山东工作。为了更名和补刻,江苏、山东两省六地市相关部门给予我们热情帮助,帮助我走完了必要的程序。”

“父亲牺牲时我才两岁,母亲含辛茹苦把我养大,送到部队,保家卫国。现在父亲的名字被刻在英名墙上,这是我们全家的光荣。”程作华泛着泪光说,“我作为烈士的儿子,将赓续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好子孙,树立家国情怀,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添砖加瓦。”

淮塔管理中心在最初铭刻烈士英名时,留下了几块空白大理石。管理中心特邀汉王石刻世家的老师傅来刻字,不容丝毫差池。曾目睹补刻过程的程作华,在感谢信中还不忘感谢那位心灵手巧的石刻师傅。

清明时节,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部队、机关、社会团体等单位和个人来到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祭扫英烈,通过默哀致敬、敬献花篮等方式,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无限缅怀和追思。

 

清明时节,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部队、机关、社会团体等单位和个人来到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祭扫英烈,通过默哀致敬、敬献花篮等方式,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无限缅怀和追思。

为烈属圆梦,薪火永继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管理中心将补录烈士英名工作常态化,体现了对党、对军队的无限热爱,对革命先烈的虔诚尊敬,对红色文物保护的高度重视。

“每年我们会收到四五百个寻找淮海战役烈士安葬地等信息的电话,能找到百分之一都是幸运的。”王磊说,“战争年代条件有限,有些烈士牺牲于战争,还有牺牲在救治的医院。他们去世的时间节点不同,信息分散在各地,都给寻找带来麻烦。通过不懈努力,帮助烈士亲属圆梦,让更多人关注烈士、铭记烈士,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记者在4月4日的采访中,遇到了每年在重大节日都要前来代烈属祭扫的烈士寻亲志愿者韩爱国夫妇。今年,他们一共代送了12个花篮,多是代原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后代敬献的。

“我爷爷是华野九纵的战士,参加过淮海战役、抗美援朝,幸运地从战场回来后定居徐州,人们都叫他‘老英雄’。”望着巍巍淮塔,韩爱国动情地说,“真正的英雄,都倒在战场上了。”

韩爱国的老家在胶东半岛,战争年代,数十万胶东子弟为中国革命英勇牺牲。如今一些二代子弟都已七八十岁,行动不便,韩爱国便承担起了替他们祭扫的责任,“烈属们有个心愿,就是能在英名墙上找到名字,各级部门和淮塔管理中心做得很好。”

当天一同前来献花的还有寻访过多位华野九纵亲历者的淮塔文博馆员魏天梅。她告诉记者:“红色事业在淮海战役革命后代们的积极努力下,代代薪火相传,这本身就是一种特别好的传承。”

(供图:齐浩 白雪)

标签:英烈;淮海战役;烈士
责编:吕霞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