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外卖平台大战升级。作为外卖产业链中的核心角色,骑手将何去何从,记者展开调查。
4月23日正午,阳光刺眼,身着美团骑手服的张昊将一杯14元美式咖啡送到记者手中。这一单,记者从京东外卖上下单。从下单到送达全程用时15分钟,取餐地与目的地骑行距离为900米。

张昊告诉记者,叠加午时激励,他能拿到近14元的配送费。说起披着美团外套跑京东外卖,他解释道:“我入职没几天,材料还在审核。”
同样的单,当天下午2点29分,美团骑手何志军气喘吁吁地送达,花了近半小时。这单,他能拿到3元多配送费。他的手机上显示,离准时宝设定的时间还有8分钟,但距离下一单完单仅剩9分钟。
同样的订单在不同平台,为何有这么大区别?根据平台实时动态显示,何志军在取餐后先后在三个点位停留,900米的路骑出了一个“几”字形。“手里单子太多,而且大多有准时宝,时间卡得死死的。”何志军不停解释。
从单位配送价格看,两家平台也有不同。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京东外卖接单价相对较高。有骑手晒出订单截图,同样的配送距离与商品,京东接单价格为8.8元,美团5.1元。南通外卖骑手陈晓以1公里的配送价格为例,目前京东运费价格可达到7—8元,而饿了么、美团是4—6元。虽才跑京东外卖一周,他的日收入比之前多100元。
最近,外卖平台大战愈演愈烈。凭借免佣金政策、高额激励,以及承诺缴纳“五险一金”等优势,新上线的“京东外卖”迅速赢得高度关注。4月21日,京东发布致外卖骑手的公开信,宣布永不强迫兼职骑手“二选一”、未来三个月招聘全职骑手由5万名提高到10万名等。京东此前承诺,全额足额全部缴纳“五险一金”且所有费用都由公司承担。
想在风口上“掘金”的人不在少数。何志军向记者透露,听说京东全职骑手有“五险一金”,他正申请加入,“我现在中午跑京东,下午单量少的时候就跑美团”。
尽管京东外卖强势入局,但记者采访的外卖骑手中观望者居多。安徽六安人李天天在南京跑外卖三年多,前阵子工作群里也有人去跑京东外卖,但因为单子少、挣钱不多,又回来了。他说,平台大战是骑手、商家、顾客的幸福时刻,前两天他在京东外卖上下单一杯奶茶,只要4.9元。“等京东的单子多起来,我再去试一试。”
目前,京东外卖尚处于起步阶段,部分城市单量不及美团、饿了么稳定。在一些社交平台上,有从业者晒出零单量的页面,反映“要是兼职跑,也就恶劣天气有点单子”“单子优先分配给驻店骑手、秒送专职骑手,剩下的才轮得到众包骑手”。
京东高单价和较好福利背后,管理机制上也有不同。某社交平台网友“彼得”提醒道:“京东现在单价确实高,但千万别同时接三单以上,配送时间太紧,特别容易超时。”此外,记者从京东外卖的实际承运方达达的后台看到,骑手接单后若因自身原因取消订单,不仅会扣服务分,还将根据取消时间罚款,“10分钟及以上扣14元”。
宿迁人郑龙跑过美团、饿了么,现在全职跑瑞幸咖啡,白班月收入1.2万元。“这样的收入还可以,加上老家保险也买着,日子过得去。京东的利好能持续多久还不知道。现在谈换平台,有点早。”他说。
对于平台大战,在扬州干外卖行业近十年的唐杰则更为淡然。“这些年,骑手市场越来越卷,我也见证了很多平台‘套路’。平台要求一步步提高,福利却一点点减少。特别明显的就是送单量逐年上升,但是骑手接单价却在下降。”唐杰分析称。
“平台每一次调整都要走掉一批骑手,几乎很少有人在某个平台待上三年。”唐杰坦言,在很多人看来“送外卖等于没工作”,骑手大多也抱着过渡的心态来干,哪边工资高就去哪。“每到年底,就会有一波离职潮。相亲时,总不好说自己是送外卖的。”
“平台大战,总体上看是一种企业理念和运营模式的竞争。”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胡小武说,外卖配送行业有1000多万外卖骑手,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新就业群体,亟待建立更为完善的规范和价值体系。建议进一步优化平台算法和配送机制,持续推动“算法向善”,完善外卖骑手权益保障,让他们有社会认可度、职业安全感和获得感,推动外卖配送行业的健康发展。
现实情况是,骑手们面临的一大难题是权益很难得到保障,比如在出现工伤、薪酬纠纷时难以争取到相应劳动权益。江苏中虑律师事务所律师滕尚丽告诉记者,她接手的案件中,几乎所有的骑手都与平台没有劳动关系,外卖平台也就此“隐身”。 归根到底,主要是层层外包之下骑手和平台错综复杂的法律关系导致的。有的骑手入职是一家公司,签合同是另一家公司,最后真正干活的又是一家公司。有的骑手通过合伙、加盟等方式跑单,这无异于在路上“裸奔”。
“灵活用工模式下,接单自由不等于劳动关系自由,呼吁平台在员工福利保障上加大力度。”滕尚丽说,骑手劳动关系认定问题,关系到劳动报酬支付、休息休假、社会保障等基本劳动权益保护。劳动关系无法认定,骑手往往无法争取到相应劳动权益,比如在工作中遭遇意外事故,很难争取到工伤保险待遇。建议进一步加强行业规范,倡导骑手和平台之间形成更为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保障更加全面、更加稳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珺璐 倪方方
(受访者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