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在中国哪个地区的人更容易被肥胖 “盯上” 吗?是美食云集的东部、豪爽粗犷的北方,还是精致细腻的南方,抑或广袤无垠的西部?
近日,中国天气网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了一份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的肥胖率分布地图,为我们揭开了各地肥胖程度的神秘面纱——
肥胖率有“地域分界线”
肥胖问题中,“身体质量指数”(BMI)是一个关键指标。它的计算方式为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即:BMI=体重(kg)/身高(m)²。根据中国成人(18岁及以上)体重标准,通常将BMI≥28作为判定肥胖的界限。而在BMI之外,评判是否肥胖还要借助于腰围、臀围、腰臀围比。当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85厘米,就属于腹型肥胖,也叫作“中心性肥胖”,它提示人们内脏脂肪超标,这类“隐形肥胖”同样需要引起警惕。

从地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天津、北京、河北、辽宁等北方省份肥胖率较高,相当于每五人中约有一人肥胖;山东、内蒙、黑龙江等地,肥胖率也普遍处于较高水平。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浙江、福建、贵州等南方地区,肥胖率多维持在10%上下。而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地肥胖率更是全国最低。
这份依靠科学测算精心勾勒的“肥胖地图”,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我国体重管理领域错综复杂的地域差异,也为我们深入探寻肥胖问题背后的多元成因,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原来,肥胖的产生,远不止饮食和运动这两大“常规因素”在作祟,气候的冷暖、地形的起伏、社会环境的变迁,统统都是影响肥胖率的重要“幕后推手”。
什么塑造了“肥胖地图”
那么,这些差异具体是如何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呢?
清晨六点,内蒙古的小王正吃着大碗拉面和油汪汪的猪肉包子,而广东的刘女士则在早茶店里慢悠悠地享用肠粉、虾饺、普洱茶。
这样的画面,正是南北饮食文化差异的生动写照。北方人对各类面食情有独钟,饮食口味偏爱重油重盐,似乎这样才能满足味蕾的渴望;南方人则更钟情于米饭,烹饪方式多采用清蒸白灼,力求保留食材最本真的味道与营养。
这种显著的饮食差异,直接影响了能量的摄入水平。饮食差异之外,气候环境也是塑造这幅“肥胖地图”的关键因子。

“北方漫漫冬季、气温低,大风天气多,减少了户外活动的时间,让人们更倾向于待在室内,像是在东北就有‘猫冬’的文化。”中国天气·健康气象协同创新中心高级工程师齐鹏然指出,这种气候条件客观上减少了能量的消耗。
反观南方,四季温暖湿润,适宜运动的时间长,即便在炎热的夏季,静止状态下身体的基础代谢也相对较高,有助于能量的消耗而不易堆积脂肪。如此,北方肥胖率普遍高于南方,也就不难理解了。
而若将视线从南北轴线切换到东西方向,影响肥胖率的故事则呈现出另一番面貌。
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便捷的外卖文化使得高油高糖的饮食选择盛行,奶茶、炸鸡是很多年轻人的心头好。尽管如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健身设施较为完善,但普遍的久坐办公、熬夜习惯和宵夜文化,让许多人在“高热量摄入”与“间歇性运动”之间反复横跳,增加了体重管理的难度。

反观西部内陆,尤其是云南、贵州、四川等西南省份,崎岖多山的地形使日常通勤本身就如“免费健身”。加之气候温和、户外活动机会多,尽管美食诱人,肥胖率却维持在较低水平。不过,值得警惕的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交通日益便利,那些曾经以步行为主的健康生活方式正在被改变,西部部分城市的肥胖率已呈现出小幅上升的趋势。
这种贯穿南北、横跨东西的“四方差异”,共同勾勒出一幅全国生动的“生活方式画像”。它清晰地提醒我们:体重管理,本质上是一场与我们自身生活习惯的持久战。
体重管理成为“公共议题”
当我们今天用科学的尺规丈量肥胖时,不妨也将目光投向历史的长河。胖与瘦,自古便是折射社会心态的一面镜子,其含义远超体态本身,更与特定时代的审美取向、社会财富乃至健康理念紧密相连。
在魏晋时期,南朝贵族阶层崇尚清瘦飘逸的风骨,甚至流传有以消瘦为美的评判标准。而宋代仕女画中身材娇小、面容清瘦的女性形象,也折射出当时内敛的审美倾向。
但到了唐代,风气为之一变。国力强盛、社会富足,使得丰腴的体态成为美与健康的象征。以杨贵妃为代表的“环肥”之美,以及仕女画和陶俑中女子骑马、射箭的活泼形象,无不彰显着那个时代的活力与自信。

古人不仅对体态审美有不同见解,也早已关注到肥胖与健康的关联。《黄帝内经》中将肥胖分为不同类别,并将其与气血、湿邪等体内平衡联系起来,体现出中医对体质的早期认知。
时光流转,肥胖的关注点已从历史的审美范畴,转向严峻的当代全球健康挑战。根据《2025世界肥胖地图》(World Obesity Atlas 2025)数据,全球超重/肥胖人口将在2030年突破29亿,这意味着每2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体重超标。为应对这一趋势,多国相继推出各类体重管理政策,如日本的“全民瘦腰计划”和北欧国家的运动促进政策。
在此背景下,中国的体重管理行动也呈现出多元化、在地化的特色。浙江推动“10分钟健身圈”建设,鼓励城市居民便捷运动;湖南倡导“减盐减油”,推动传统湘菜走向健康化升级;广东则结合中医体质理论,为不同人群提供个性化的饮食与运动建议;山东培训乡村“健康指导员”,将健康管理延伸至基层社区。

体重这件“私事”,正变成全民的“公共议题”。智能体重秤、体脂仪、健身手环销量飙升,大家一边称体重,一边晒步数,朋友圈里的“卡路里PK赛”打得火热。超市的健康食品专区、学校的营养课、单位的工间操,也让健康变得触手可及。
从北方面食到南方米食,从东部都市的快节奏生活到西部山地的日常步行,这场关于体重的较量,早已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而是一幕融合了南北东西生活方式的“集体舞”。真正的健康,不再只是体检报告上的数字,它藏在每一餐的烟火气里,每一步的行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