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点亮乡村,南京工业大学柔电学子书写乡村振兴的实践答卷
2025-08-01 17:12  来源:南京工业大学柔性电子(未来技术)学院    
1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7月中旬,南京工业大学柔性电子(未来技术)学院“蓬荜生辉”全透明光伏农业温室科技助农乡村振兴促进团赴宿迁市宿豫区关庙镇开展社会实践,探寻光伏农业与乡村振兴的融合之法。

“蓬荜生辉”团队在宿迁市宿豫区关庙镇卓水河村猕香园的合影

猕香园里探融合:光伏技术“扎根”猕猴桃产业

团队首先走进宿迁市宿豫区关庙镇卓水河村猕香园,了解光伏农业温室技术在当地猕猴桃种植产业中的实际运用情况。

宿迁市宿豫区关庙镇茆雪莲副镇长为团队成员讲解猕猴桃种植技术
宿迁市宿豫区关庙镇茆雪莲副镇长带领团队成员参观猕猴桃种植区

猕香园基地占地780亩,主要栽植软枣、东红、阳光金果和翠香4个优质猕猴桃品种,年产猕猴桃2000吨左右。园内成片的猕猴桃果树整齐排列,圆润饱满、鲜甜多汁的猕猴桃挂满藤蔓,微风拂过,浓浓果香扑鼻而来。宿迁市宿豫区关庙镇党委委员、纪委书记韩凤和副镇长茆雪莲带领团队成员参观猕猴桃种植区,“基地已形成规模化种植格局,猕猴桃产业具备扎实发展基础,光伏技术的培育引入,有利于为作物打造更优生长环境,依托发电功能降低能耗成本,更能提升园区应对复杂天气的能力,真正实现猕猴桃种植产业的科技赋能,实现产量与效益的提质增长。”茆镇长说道,还详细解答了同学们关于光照适配、温湿度调控等疑问。

看着一个个果型饱满、大小匀称的猕猴桃沉甸甸地挂在粗壮的藤蔓上,团队成员柔电2401班王婉秋这样感叹道:“科技助农不是抽象概念,光伏技术与猕猴桃产业的结合,既是生长环境的优化,也是发展理念的革新。”

团队成员深入猕猴桃种植区观测猕猴桃生长环境
团队成员收集猕猴桃具体生长数据

服务中心寻路径:全链服务“牵手”光伏创新

团队第二站走进宿豫区关庙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了解光伏农业温室技术在农业综合服务体系中的实际应用场景。

“蓬荜生辉”团队走进宿迁市宿豫区关庙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团队成员调研猕猴桃特色产品

宿豫区关庙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作为辐射周边多乡镇的农业服务核心枢纽,已搭建起从耕种到销售的全流程服务网络,规模化服务成效突出。关庙镇卓水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赵宇航带领团队成员按照“耕、种、管、收、烘、储、销”的全链条服务动线深入参观。在育苗室,赵书记在整齐的育秧盘旁向团队介绍道:“统一育苗、规范管理,可以切切实实地提升幼苗存活率。”

团队负责人柔电2302张晶玉结合专业知识提出,光伏技术若融入育苗环节,可精准调控光照促进幼苗生长,发电功能还能为烘干、仓储设备供电,降低能耗,从育苗到仓储实现效能升级。团队同学还围绕光伏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与赵书记展开了热烈探讨。

宿迁市宿豫区关庙镇卓水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赵宇航带领团队成员深入参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团队成员研读农业生产知识手册
宿迁市宿豫区关庙镇卓水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赵宇航为团队成员介绍农业生产流程

实践基地谋未来:校地协同“点亮”振兴新篇

为推进社会实践成果走深走实,学院团委与宿迁市宿豫区关庙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携手共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双方将搭建起“田间课堂”,为乡村振兴精准输送懂技术、接地气的实践型人才,让柔电学子在实践中锤炼光伏技术与农业场景结合的应用能力,让先进的光伏农业技术更快落地见效,切实帮助农户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助力实现增收致富。

南京工业大学柔性电子(未来技术)学院与宿迁市宿豫区关庙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社会实践基地共建仪式双方合影

作为宿迁籍学子的团队成员柔电2402班刘阳同学也表示,“我是土生土长的宿迁人,此次随队见证光伏技术与农业服务链的融合,内心满是自豪,将所学带回家乡的田间地头,是责任更是使命”。

通过开展本次系列实践活动,团队以科技为密码,一步步打开了光伏与农业融合的实践之门。下一步,学院与团队将以共建基地为支点,持续推动光伏技术、柔性电子技术扎根田间,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续写校地协同、科技助农的新故事,为农业现代化与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澎湃青春力量。

“蓬荜生辉”团队在宿迁市宿豫区关庙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合影

作者:李春莹、张晶玉、王婉秋

标签:
责编:张梦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