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明融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逻辑理路和实践路径
2025-08-01 17:16  来源: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

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启振、史献芝两位老师近期在《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期)刊发的《农耕文明融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逻辑理路、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一文,聚焦传统农耕文明融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逻辑理路和实践路径等问题。传统农耕文明融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基于三个方面的逻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可以汲取丰厚的农耕文明滋养,传统农耕文明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打下基础,借鉴传统农耕经验以解决现代农业永续发展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宣传教育和文化赋能等环节,为传统农耕文明融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参考实践进路。

一、传统农耕文明融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逻辑理路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话语根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蕴藏了无比厚重的农耕文化。它们在历史、理论和现实三个逻辑层面上为农耕文明融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做了充分的诠释。

(一)历史逻辑:汲取丰厚的中华传统农耕文明滋养

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传统农业曾长期领先于同时代的世界各国,发达的农业生产孕育了辉煌的农耕文明。以茶叶、蚕丝、大豆等为代表的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长期都是奇货可居,大量的白银因而流入中国。传统农业是支撑中国庞大经济体量实际贡献者。

中华传统农耕文明具有鲜明的特色,既包括独特而系统的农学理论,又包括领先而完备的技术体系。中华农耕文明是一个多元交汇、兼容并包的集合。万余年的农业发展历史说明,中华农耕文明不仅包括北方旱作农业和南方水田农业的交融,而且包括中土汉族农业和边疆民族农业的交融,还包括中国传统农业和域外舶来农业的交融。正是借助于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农耕文明体系的鼎力支撑,中华民族才能够一次次在各种天灾人祸之后涅槃重生,以极其顽强的生命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南北互补、腹边互动、东西互济,这种生生不息的动态平衡机制使得中华农耕文明表现出极大的韧性,进而使得中华文明成为古代四大文明中唯一绵延不断、传承至今的伟大文明。

传统农耕文明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丰厚滋养和不竭财富。“重农贵粟”思想视农耕为治国理政根本,强调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也指出粮食安全对于国家稳定的极端重要性,在人口大国建设现代文明,农业发展、粮食安全是永恒的主题。作为中国传统农业生态思想的精华和内核,“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天地人物”协调统一、“地力常新”用养兼顾等观念明确人、农业与生态环境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指导人们尊重、顺从和保护自然,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准备了生态原则。我们在中国建设现代文明,与祖先面对的其实都是同一块土地,国土辽阔、类型多样、宜耕土地资源比重小,加之人口众多,人地关系长期处在紧张状态,根本出路只能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的集约化农业体系,于是精耕细作、少种多收的集约经营的农业传统为我们提供了历史参考。此外,三宜原则、敦亲睦邻、守望相助、耕读传家等农耕文明优秀遗产也都有独特的时代价值,重新发掘这些宝贵财富的现代价值,与时俱进,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注入深厚而持久的动力。

(二)理论逻辑:传统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础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源是中华文明,而传统农耕文明又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文明的发展以继承为前提,农业生产的进步也是以积累为基础的。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的显著特点,这意味着其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和借鉴性。传统农耕文明是经过世代积累并经受住长期考验的,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宝贵财富。这决定了我们必须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中华农耕文明是在中国这个特定的自然环境中产生并不断发展的,历代先民创造了很多独具中国特色的优良传统,建立起一整套成熟而有效的农业技术体系。这些农业生产理论和农业技术措施,不仅对古代农业的发展发挥巨大作用,而且对现在和未来中国农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特殊价值。

农业文明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中国自古以来就面对人多地少的问题,所以自春秋战国时期起,农民就选择了精耕细作、提高单产的道路。精耕细作的传统甚至深深融入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之中。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之一就是连续性,因此我们今天建设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绝对不能割裂历史,不能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截然分开,更不能将两者对立起来。现代农业是传统农业的发展和继续。由传统文明发展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历史演进的必然。将农耕文明融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扬弃”式的发展。

(三)现实逻辑:借鉴传统农耕经验以解决现代农业永续发展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伟大历史时期。在建设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农耕知识和经验能够以不同的形式和途径发挥独特的作用。在全球化的今天,西方式的现代化农业似乎成为现代化农业的代表。然而,这种模式需要大量使用机械、化肥、农药、电力和塑料,都以消耗巨大的化石能源为代价。对石油资源的严重依赖和对环境的严重破坏使得西方现代农业难以实现长时期的可持续发展。这也与西方机械论的自然观和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应“立足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走自己的路,不简单照搬国外现代化农业强国模式”。可持续性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道路。五千年的中华农耕文明为农业的永续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指导和技术启示。

二、传统农耕文明融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传统农耕文明是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资源和智慧源泉。推动农耕文明融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从本质上来说是传统农耕文明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农耕文明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以农耕文明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必须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重要理论的指引。

(一)调查研究:全面挖掘中华农耕文明宝库资源

全面挖掘中华农耕文明宝库资源,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然要求,也是创造时代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然要求。在国家社会层面组织力量在全国范围内对各地区、各民族传统农耕文明成果展开系统、全面而深入的调研工作。现阶段可以进行调研的内容大致包括农业技术、古农书、古农具、农业工程、农作制度、农业思想、农业物种、农谚民俗、民间曲艺、传统村落、民族村寨等。强化农业文化遗产、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将调研所得资料进行分门别类系统整理,抢救、保护和收藏反映传统农耕文明的代表性文物,然后利用电子资源和纸质文本的形式向社会公众推介。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应当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明所蕴含的与时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等内核,提炼展示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文化特色、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二)宣传教育:激活农耕文化优秀因子并赋予时代内涵

组织开展专题宣传活动,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充分展现中国传统农耕文明风采。包括“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与“天地人稼”协调统一的生存智慧,节用适度、用养兼顾的永续发展观,因地制宜、农牧结合的农业生产系统,重农务本、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敦亲睦邻、守望相助的乡风民俗等在内的优秀传统农耕文化都应当成为宣传教育的内容。将这些农耕文化优秀因子并赋予丰富的时代内涵,采取党委领导、政府搭台、部门协同、专业策划、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宣传结构模式,激发优秀农耕文化的文化引领和赋能作用,大力推进地域农耕文化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借助各种宣传教育工具和手段,传承、发展和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让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深刻领会其悠久历史、深厚底蕴和精神实质,明确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根基,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都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

(三)文化赋能:推进农耕文明融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在挖掘、宣传、保护优秀农耕文明宝库的基础上,着力推动对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的合理适度利用和创新发展。将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有机结合,盘活优秀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将传统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支持发展乡村旅游、乡村电商、直播带货等文化产业新样态。将农耕文化与“报、网、端、微、屏”多平台多元化的传播渠道结合,创新农耕文明的表达方式和传播形式,不断提高农耕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将传统农耕文明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结合起来,建立农耕文明数据库,全面整合、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资源,依托信息技术平台优势推动农耕文明的有效保护和深度开发。将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培育承接历史文化传统、适应现代生活实际、改观农民精神面貌、提高乡村文明程度的乡村文明新形态。将传统农耕文明和乡村产业振兴有机结合,激发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活力,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重点领域,促进文化产业要素更多地流向乡村,增强乡村发展新动能,增加农民实际收益。持续加强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有序发展。

标签:
责编:张梦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