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传承精神 提升素养:省送变电青年奔跑在一线建功的赛道上
2022-07-29 09:02: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江水泱泱,奔流不息;绿电绵绵,金山银山。来自金沙江的澎湃电力,在沿着铁塔银线瞬间点亮姑苏城外的璀璨灯火。7月1日,白鹤滩-江苏±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竣工投产,这是我国“西电东送”工程的战略大动脉,整体投运后,每年可输送清洁电能超300亿千瓦时。

江苏省送变电有限公司作为虞城换流站主要建设单位,四名公司青年响应时代的号召,告别安逸,奋战在虞城换流站一线现场,艰辛付出,奉献担当,用十足的拼劲、闯劲、干劲,为“西电东送”贡献属于自己的青年力量。

柳德平:技能无死角的“多面手”

宽大的工作服下略显瘦削的身材,脸上总是挂着淡淡的微笑,他就是调试班组技能无死角的“多面手”——柳德平,现场只要有问题,大家都第一个想到他。

“柳师傅,这个保护屏柜的传动回路有问题,开关动不了,能帮忙看看吗?”每当大家遇到工作中的疑惑,找到柳德平求教,他总是亲切耐心、通俗而幽默地讲解,并陪在一旁默默监护。他在自己的工作之余,细心呵护着调试新芽们的成长,他是调试青年员工们的“定心丸”!

“柳工,我这边需要两个人配合通流,你看看还有没有人能匀一下。”虞城换流站工作量大,一天经常5-6个工作面,多达十几个工作任务,前一天晚上排好的工作计划也经常因为现场的不确定性而无法正常展开,柳德平就肩负起了现场协调的任务,在出现计划外情况的时候,他总能找到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事。“小印,低端换流变中性点CT正在接线,你先去把中性点CT根部线查了。”他是虞城调试工作正常推进的“引擎”!

“柳工,刚才发生了一个问题。”现场有情况时,兄弟单位总会找到他。高端系统调试,他带头值班,准确且快速处理现场的问题,得到了省超检修和运行人员的高度赞扬,同时变电班组有疑惑时也会找他咨询。“柳工,后台有一个告警信号一直发着,我们一起过去看看吧。”“柳工,现在是这么个情况,能麻烦你派个兄弟过来配合一下我们的工作吗?”他是虞城调试现场与各相关单位工作交流的“重要枢纽”!

许超:调试的“最强大脑”

“超哥,这两本书上密密麻麻的注释都是你标注的吗?”

“是呀,《电力电子技术》和《柔性直流输电系统调试技术》可是我写方案的秘密武器呀!”

作为虞城换流站的调试项目总工,许超承担了各阶段所有分系统调试方案的编写工作,面对每一份方案,他都是亲力亲为,经常加班到深夜,独立完成编制并严格把关方案的执行。

虞城换流站里不乏全国乃至世界首台首套的设备,如“一高三低”形式:高端晶闸管低端柔直阀、自主可控消能装置、幅相校正器等,面对这些新名词、新设备,在没有任何参考的情况下,许超在书本中寻找答案,并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他从原理上理解消化,技术上攻坚克难,从而掌握核心关键,拿出最优调试方案。

“调试工作如同外科手术般的细致入微。螺丝刀就像手术刀,将基建屏柜与投运屏柜之间的回路联系,精准的剥离开来,以保证投运时,基建调试不会误跳运行设备。”许超时刻铭记“精心调试,争创一流”的宗旨,在日常工作中统筹全局,攻坚克难。目前虞城换流站已执行了四个阶段的隔离方案,现场未发生一起误动作,在技术上有力地支撑了白江直流线路工程的可靠运行。

陈喆:以项目为家,以工地为家

“陈工,现在单个阀冷设备的接地材料用量跟实际上认知的有偏差。”作为虞城换流站电气总工的陈喆不仅有出色的观察力,也有出色的行动力。他当即决定组织人员到现场进行接地材料的大范围整体测量,从双极的高端到双极的低端,用激光测距、钢卷尺等工具对阀冷设备接地材料仔细测量,“最终我们测算出接地材料用量为2400米,而设计用量只有1000米,少了一半还多!”陈喆说。

疫情期间,面临材料用量运输不畅等问题,陈喆立即跟设计院沟通,调整了接地材料用量,避免后期材料采购时间紧张,无法及时进场施工等情况。

在虞城换流站施工现场,挑灯夜战也是他的日常。为了保证阀厅内设备的稳定和安全,在其他专业施工团队在施工区进行施工的时候,陈喆每天吃完晚饭以后就不由自主地到现场走一走,看一看。

正是在陈喆的精心细心呵护下,入场施工半年以来,陈喆团队的施工区318台设备安装质量良好,已完成的高端阀厅也实现了“零缺陷”。

张海东:土建的技术“扛把子”

作为土建项目总工的张海东,既是一名党员,也是技术骨干。在桩机24小时不间断运转期间、在大体积混凝土夜间浇筑期间、在多本重难点专项方案编制审查期间……他一直默默坚守。

在技术上,他一方面与高校就清水混凝土防火墙的相关课题进行研讨、试验、应用;另一方面,牵头工程土建创优固化清册,对全站土建工艺做法进行了固化,编制了土建创优策划及亮点图集,为各参建单位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虞城换流站高端阀厅主体结构采用钢结构形式,累计使用钢构件3000余件,用钢总量近2000吨,为实现钢结构2个月完成的目标,张海东在吊装前多次组织钢结构推进会,对场地布置、材料进场、安装进度、施工工序等一再推演,不断优化方案。并利用三维技术在阀厅钢结构三维模型上构建安全辅助措施模型,实现在制造工厂即完成生产,减少了现场焊接、切割工作量。在钢结构吊装期间,他通过BIM施工管理平台对钢结构加工、发货、安装等状态进行“日跟踪、日对比、日纠偏”,最终仅用55天即完成钢结构的主体吊装。

“三维技术在高端阀厅的成功应用,提高了钢结构安全文明施工水平,保证了钢构件安装质量,更提高了钢结构的施工效率,为高端阀厅的顺利移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张海东说。(钱湘冰)

标签:
责编:陈淼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