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至8月15日,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石榴花开运河畔”志愿服务队循着大运河的千年脉络,以“漕运长河映石榴 淮安文脉谱同心”为主题,在淮安开展系列实践调研活动。从清江浦区的民族聚居区到河下古镇的非遗工坊,从北桥社区的“红石榴家园”到淮州中学、江苏金成机械科技有限公司的协作现场,团队用青春脚步丈量民族团结的印记,在实践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理念在行走中落地生根。
溯流而上:漕运脉络里的民族共生记忆

7月14日,团队首站走进淮安市清江浦区回族聚居区,600余年的共居史在老居民的讲述中徐徐展开。“从明永乐年间至今,这里始终是各民族共居的见证。”回族居民白锦华指着巷弄里的凌霄树说,“有的沿运河而来,如白氏家族的祖辈,在清朝同治三年从山东济宁迁来疏浚河道,修堤坝期间,回汉工匠同吃同住,坚韧与勤劳碰撞出团结的火花;有的跟随军队迁徙而来,如涟水杨回庄的明代驻军回族后裔,在动荡中延续民族血脉;有的因闸口船厂招工聚集而来,催生了回族手艺与汉族市井文化的交融。”
饮食里的融合更显生动。“回族乡亲带来的高庄馒头、羌饼,成了淮安人早餐常客;汉族师傅的茶馓,也香飘回族餐桌。”张克勤笑着说,这种“美美与共”的烟火气,正是民族交融最质朴的注脚。

在中国漕运博物馆,讲解员邱云珂指着一件汉代西南文化铜鼓展品说:“这是漕运作为民族文化纽带的最佳见证。”明清时期,淮安因地处南北大运河与黄淮交汇处成为全国漕运枢纽,“南船北马、舍舟登岸”的盛况吸引各族群众在淮定居。淮扬菜融合了多民族风味,吴承恩创作《西游记》的灵感蕴含着各地的民族神话元素,寻常百姓的喜怒哀乐、人情冷暖在悠悠水流里漂流成运河的号子以及十番的锣鼓,印证着“运河涛声里,早已藏着的民族团结的基因”。
市井寻踪:非遗与创意里的交融新篇

7月15日至18日,团队三次前往河下古镇,在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上探寻民族交融的市井故事。花巷深处,陈家茶馓店的油锅滋滋作响,67岁的回族店主陈乃荣正将搓好的面坯下入油锅。“老祖宗从山东带来的手艺,在淮安做了42年,连山东、北京的食客都专程来买。”他的茶馓保留“香油+菜籽油”的民族配方,调整盐分适应本地口味,成了跨越民族的“早餐记忆”。
不远处的金家茶馓店,68岁的汉族店主金奶奶嫁入回族家庭后,将娘家“细条”手艺与婆家“香酥”工艺结合,53年来攒下大批回头客。“隔壁回族大嫂常来帮我看火,我也常给她家送刚炸的馓子,习俗不同心却近。”老人的话道出了民族交融最朴素的模样。

古镇深处的“木有趣”文创工坊里,另一种融合正在发生。壮族学生带来的铜鼓纹样、土家族学生融入的西兰卡普配色,与淮安运河文化碰撞出创意火花——带开瓶器功能的啤酒杯藏着运河船帆线条,藕片造型杯垫透着淮安水土灵秀。“不同民族学生围坐构思,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民族团结课。”负责人高跃老师说,工坊与高校合作,用3D建模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年销融合文创产品5000余件,成了大运河畔文化交融的鲜活注脚。
同心共治:社区与组织里的融合实践
7月23日,团队走进王家营周边与北桥社区,探寻基层治理中的民族团结智慧。在北桥社区“红石榴家园”,汉族、回族、蒙古族、满族居民共包粽子的场景暖意融融。“除了饮食习惯略有差异,日常交往中很难看出民族之分。”社区书记潘红梅介绍,回族群众自清康熙中叶从晋、冀、鲁、皖等地迁来,以宰羊、皮革加工等行业扎根;满族、蒙古族多因通婚定居;如今汉回通婚家庭占比15%,成了融合样板。社区推行“三精”网格化管理,通过“六同”理念和“有事好商量”平台,化解了“停车难”“加装电梯”等社区治理难题。社区里的“油大头”非遗传承人朱嘉语,祖辈1942年从山东迁淮靠炸面点扎根。“当年本地人帮我们找摊位、渡难关,现在这道回族小吃成了淮安‘网红’早点。”店主的话里,藏着“互帮互助”的社区温情。

7月24日,团队在调研民族团结工作时,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樊维明展开深入交流,期间通过他展示的墙上老照片,真切感受到了淮安各族群众同心团结的温暖历程。照片里,1956年民族代表与中央领导的会面场景,清晰定格了运河畔各族群众共筑家园的初心;“红石榴家园”活动室陈列的影像更具生活气息——兰州拉面大赛中,回汉师傅切磋技艺的画面满是互学互鉴的暖意,青海撒拉族经营者与汉族员工共包中秋月饼的场景格外动人。“现在他们不仅是生意伙伴,更是常串门的街坊。”樊维明的话让志愿者印象深刻,大家深切体会到,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日常,正是民族团结最扎实的体现。

调研中志愿者还了解到,为帮助流动少数民族在淮安“落得下脚、扎得下根”,樊维明推动建立了流动少数民族群众服务长效机制:他带队常态化走访,精准掌握群体需求,协助解决就业、医疗等急难愁盼问题;还不定期邀请法律专家、医护人员开展培训,让“遇事找法、健康生活”的理念深入人心。此外,家风家教建设会、书法展览等活动的照片,也让志愿者直观看到“各民族越走越近”的深厚情谊。

7月30日,在江苏金成机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杜伟的带领下,志愿者们首先参观了企业“红石榴家园”。作为淮安区首家签约的“红石榴就业行动”的民营企业,金成机械现有员工200余人,其中包括布依族、白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员工38人。淮安区统战部程鸣玉介绍,政企联建的这一阵地设有多种功能区,成为各民族员工交融的平台。座谈会中,布依族董事长杜伟谈成长历程,介绍企业前往云南、贵州等地招聘,让民族地区更多同胞共享发展机遇,志愿者们亦参观了生产车间。技术部负责人表示,企业实行“能力优先”和“能力晋升”的机制,目前已有19名少数民族员工成为技术骨干,其中5人参与研发,贡献了31项专利,为企业的创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育人为桥:校园与企业里的精神传承

7月28日,淮州中学的“铸牢教育”故事令人动容。“我们先通过一学期专项学习帮民族班学生补基础,再混编班级促融合。”新疆部主任耿新展介绍,“1+N+6”全员育人模式让每位教师每两周与结对学生谈心、每学期共餐,还会陪学生看电影、过生日,条件允许时带孩子回家过春节,“在生活化场景中拉近距离”。学校副校长苏诚补充说,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更让民族班学生真切感受到“我在淮安有个家”的温暖。2024年,蒙古族学生巴音查汗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圆梦北京大学。学校的六大民族展厅里,江苏漕运文化与各民族艺术交相辉映,成了润物无声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堂”。李锦国副主任介绍,学校对困难学生实行分层资助,结合两地贫困认定系统精准施策,所有民族班学生均享有生活补助,研学、医疗等保障体系完善,“让他们求学路上无后顾之忧”。

7月29日,志愿服务队走进新安小学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在“深入西北促进民族团结抗战”展区,史料图片诉说着跨民族奋斗史:1937年4月,新安旅行团向绥西进发,在多地通过建立歌咏团、教唱抗日歌曲、放映抗日电影等开展救亡宣传,展区墙上新旅团员与蒙古族师生联欢的合影、演出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的剧照等印证着他们的足迹。讲解员徐颖向队员们介绍,新旅1937年在包头教唱的《蒙汉团结歌》融入蒙语,陈列馆投影播放的复原场景,展现了新旅宣传对蒙汉关系的促进。“1935年,15名少年从淮安出发,队伍后发展到近600人,涵盖藏、蒙等多民族。”徐颖说,藏族少女益希卓玛被新旅救助后成为文学先驱,其故事正是“各民族共赴国难”的见证,让队员们深切感受到革命岁月里民族团结的力量。
薪火相传:青春行动里的意识扎根
8月1日至8月15日,团队走进洪泽湖影剧院暑托班、新闸村、机场社区,将调研成果转化为生动的民族文化课堂。在暑托班,志愿者讲解民族知识、分享淮安民族融合故事及各民族杰出人物事迹;在新闸村与机场社区,孩子们试穿各民族服饰,讲述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我同桌是回族,他给我带羌饼,我教他踢毽子,这就是团结呀!”机场社区小朋友的话,让队员们深受触动。

一路走来,团队记录下28个民族交融典型案例:回族同胞孙永林家族跨民族传授梅花拳,学员涵盖汉回满等民族;陈家茶馓、金家茶馓在回汉互鉴中成为地域名片;北桥社区“网格化+议事平台”让各族居民共商共治……这些故事让队员们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藏在每一次协作、每一份互助里。”
“这次实践让我们明白,民族团结是修运河时的携手、做邻里时的包容、课堂上的共读、企业里面的互助。”团队成员说。据悉,他们将整理调研成果,编写《淮安民族团结故事集》、设计研学路线,让运河畔的“石榴花”开得更艳。
这场实践是一堂行走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年轻一代在触摸历史、观察现实中,读懂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刻内涵,正以实际行动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凝聚同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