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青海化隆乡村振兴见闻:守住“山水乡愁” 老技艺闯出新天地
2023-06-27 17:09: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盛夏时节,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县甘都镇阿河滩村的花海山庄中,各色月季、菊花绚烂绽放。果树阴下,游客们边采摘边听着河湟皮影戏乘凉避暑,品尝撒拉族特色美食。

而在村巷深处,一棵古榆树静静伫立,新旧交叉的枝干向四周散开,叶子繁茂遮住天空,阳光从叶缝间漏下。

“这棵树已经八百多岁,奇特的是,它中间是全空的,生命力却依然旺盛,因为根系深深扎至地下古黄河砾石层中汲取水分,边材和树皮也保持着良好的养分输送能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张绪教介绍道。

树心空洞的古榆树,曾是村民们儿时玩耍午睡的小天地,更是如今在外闯荡的他们无法忘却的乡愁。随着村子逐渐发展旅游,古树变成“网红”:“尤其在暑假,村里会接待很多学生团体开展科普研学游,边玩边学习自然、地质知识。”张绪教说。

古榆树近旁,四合院式的阿河滩清真寺建筑群青砖叠筑、飞檐翘脊,集藏、汉、伊斯兰艺术风格于一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是真正的‘千年古村’。”张绪教介绍,阿河滩村不仅是拥有百年清真寺的纯撒拉族聚集村,更因坐落在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过渡的黄河沿岸三级阶地上,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古老变质岩群、“灿若红霞”的沉积岩层、“色如渥丹”的丹霞地貌,均历经千百万至上亿年才形成。

在张绪教团队帮扶下,阿河滩村设计出研学手册和导览图,设置地学科普广场、地质文化长廊、遗迹解说指示牌等,打造“地质+旅游”模式,找到一条立足自身特色的振兴路。

从阿河滩村沿黄河岸畔行驶,一路丹山碧水相依,湿地公园内的水上码头和各类娱乐设施正在建设。沿途树木成荫、层林尽染,化隆县城笼罩在一片葱郁之中。

自2017年以来,该县持续开展义务植树,实施重大林业生态工程,目前全县共有天然林面积21.92万亩、公益林面积77.17万亩,实施退耕还林22.5万亩,森林覆盖率不断提升。

在各乡镇不断优化自然生态环境、依托旅游业实现振兴的同时,近年来,化隆县当地民众持续通过特色技能培训实现就业,并借助东西部协作的东风外出务工、打造品牌、畅通销路,实现增收致富。

下午四点,在化隆县拉面电商中心的演播厅内,拉面师傅韩玉龙正对着镜头,展示拉面“丝”滑绝活。稍后,录制好的视频将上传至“化隆牛肉面”手机APP,方便拉面学徒们观看学习。同时,每周还会录播“线上讲堂”、烹特色劳务产业饪技能实操课程等。

靠着亲邻相帮、互助合作,化隆拉面产业历经30余年发展,目前全县有11万人、1.8万家拉面店,遍及全国280个大中城市,2022年产值达135亿元。充分发挥东西部协作资源优势,该县先后与全国50多个城市相关部门建立长效协作共管机制,鼓励一大批困难民众跳出农门、走出山门、迈进城门。

除拉面产业外,以青绣、唐卡等传统非遗技艺为基础设立的扶贫工坊,在如今的化隆县各乡镇愈加普遍,村民们的致富路从“舌尖”延伸到“指尖”。

在化隆宗喀白日光唐卡非遗传承基地,展陈的唐卡作品色彩淡雅、勾线精细,吸引参观者驻足观看。

“唐卡的题材包含宗教、医药、天文、传统体育项目等藏族民众生活的各方面,我们也针对消费者喜好,新设计、绘制出十二生肖等图案。”国家级非遗项目“藏族唐卡—化隆唐卡”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更登才让说。

由他创新设计出的菩提叶片唐卡,装帧成精美画册后,出现在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这些年来,更登才让的唐卡艺术作品展从北京、江苏、香港等多个城市一路走出国门,远赴俄罗斯,收获广泛青睐。

与唐卡同样“高颜值”的,还有阿河滩村撒拉族的“女儿绣”。村里女子从六七岁起便开始学习刺绣,她们将图案绣在枕头、衣服、鞋履等生活用品上,作为自己结婚时的嫁妆。

如今,越来越多当地妇女利用在家闲暇之余,接收刺绣订单以增加收入,产品由公司批量收购、集中销往东部省份,“指尖技艺”正逐渐转变为“指尖经济”。

标签:
责编:陈康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