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2022-03-01 10:24:00  来源:经济日报  
1
听新闻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添了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

获得感不断增强

冬奥会上的“北京蓝”,给国际社会留下深刻印象。有外媒这样报道,空气的清新度足以让运动员看到环绕城市的群山,与10年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数据显示,在区域空气质量同步改善、气象条件较常年有利的情况下,2021年北京大气环境中PM2.5年均浓度降至每立方米33微克,PM2.5和臭氧同步达到国家标准。至此,北京市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

北京空气质量的改善是全国环境质量改善的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党的十九大更将污染防治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要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人民群众源自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白洋淀,上承九河,下注渤海。过去,上游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排放、淀区百姓生活污水直排导致水质不断恶化。现在,“蒙尘的明珠”重放异彩。从劣Ⅴ类逐年提升,2021年整体水质达到Ⅲ类,跻身全国良好湖泊行列。

成都市民骄傲地说,坐在家里透过窗户,可以看到百里之外的西岭雪山,感受唐代大诗人杜甫笔下“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意境。过去5年,成都市PM2.5浓度下降了约36%。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成效初显,江豚频现,鱼翔浅底。沿黄省份大步迈向更广阔的发展之路。大江南北、大河上下,建设绿色家园步履坚定。

走访甘肃西和蒿林乡,纵然这是大山深处的村落,一条条蜿蜒入户的道路干净整洁,道路两边的围栏精致古朴。垃圾桶、饮水设施一应俱全……通过人居环境整治,旧貌早已换新颜。

“以前村里环境差,配套设施也不齐全,总觉得城里好。这两年村里建景区、修村道,墙面绘上彩画,越来越漂亮了。我都不想去城里住了。”浙江普陀蚂蚁岛村村民李荷珠告诉记者。从海岛播绿、造梦“蓝色海湾”到建设和美小岛,普陀海岛上演绎着人与自然彼此成就的故事。

2016年至2020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高5.8个百分点,达到87%;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提高17.4个百分点,达到83.4%;全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双双超过90%。

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圆满完成,从北国山麓到南海礁屿,从西部高原到东方沃野,望得见山、看得见水、闻得到花香,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的期待一步步变成现实。

制度体系持续完善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革命性的变革。“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相继出台,数十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制定落实,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眼下,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正在开展。自2015年12月份在河北省试点以来,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共推动解决了约15万个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共向地方移交509个责任追究问题,问责干部4218人。取得了“百姓点赞、中央肯定、地方支持、解决问题”的显著效果。

广东东莞华阳湖地区,之前污水垃圾遍地、臭气熏天,经过整改,如今已经变成国家湿地公园,实现发展方式的华丽转身。“督察的倒逼作用显现出来了。”生态环境部副部长翟青说。

同时,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也成为推动各地区各部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硬招实招。

全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基本建立。目前,全国所有省份、地市两级“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成果均完成发布,并在国土空间规划、矿产资源规划、区域开发规划、交通规划、产业园区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流域开发保护规划等领域中得到应用,发挥了优布局、控强度的作用。

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快推进。2016年至2020年,中央财政安排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3524亿元,在对禁止开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加大对“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生态功能重要区域的支持力度。从新安江、千岛湖到沱江、岷江,各地探索推广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助力美好生态变成经济要素。

河湖长制从建机立制、责任到人、搭建“四梁八柱”的1.0版本,到重拳治乱、清存量遏增量、改善河湖面貌的2.0版本,目前已进入全面强化、标本兼治、打造幸福河湖的3.0版本。

用法治的力量守护好绿水青山。2015年,“史上最严”新环保法实施,直指违法成本低、环保意识弱等环境治理顽疾;2018年,我国首部环境保护税法正式施行。作为第一个体现“绿色税制”的综合税种,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全新动力。

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法,固废法、环评法、海洋环境保护法,还有核安全法,以及长江保护法、排污许可条例等法律法规相继制定和修订……生态环境各主要领域已经基本实现有法可依。

绿色发展成效显现

首钢搬迁后,原址被打造成为北京冬奥组委会办公地和自由式滑雪项目的大跳台比赛场地,实现了由“炼钢之火”到“雪舞冰飞”的蜕变,成为绿色办奥、美丽中国的一道亮丽景观。

冰雪为媒、冰雪有价,冬奥赛场所在地北京、张家口将气候资源、冰雪优势转化为新的发展契机,带动区域冰雪运动产业和旅游发展。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而且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凸显价值、不断增值,这已经为许多地方的生动实践所证明。

在东北大兴安岭,伐木工人实现从“砍树人”到“看树人”转变,在绿色林海中过上红火日子;在青藏高原,不少农牧民当上野保员、林保员、湿地保护员,吃上生态保护饭;在山西右玉,生态牧场、特色旅游鼓起村民的“钱袋子”。

2011年至2020年,我国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8.7%。2020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降低到56.8%,清洁能源占比达24.3%,光伏、风能装机容量、发电量均居世界首位。

越来越多的传统高耗能企业布局绿色转型赛道,越来越多的工业生产企业将是否重视可持续发展作为选择上游供应商的重要参考标准。低碳理念犹如一股强劲新风,迅速向产业链上下游传导。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深邃的思考,精辟的论断,正化为广袤大地上的生动实践。(经济日报记者 曹红艳)

标签:
责编:戴雨扬 易保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