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中宁6月28日电(记者曹迪)俗话说,“三月冬藏三月春,头茬枸杞六月红”。每年的六月,火红的头茬枸杞都挂满宁夏枝头,田间地里也涌现了一批采摘工人,尽管烈日炎炎,他们却一边采摘一边哼着民歌,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荒滩地变生态良田
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的中宁县,享有“中国枸杞之乡”之美誉。截至目前,全县枸杞种植面积18万亩,枸杞精深加工产品种类达10大类100余种,全县枸杞加工转化率达35%。不过,据中宁县玺赞庄园枸杞有限公司总经理高贵武介绍:“如今看到的这片郁郁葱葱的枸杞田,在2014年还只是荒山荒滩,没有任何生产生活设施,没有水、没有路也没有电。”
头茬枸杞已成熟。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地方种植枸杞呢?高贵武说道,虽然当时该地一片荒芜,但周边几十公里没有工业区,十几公里都没有村庄,是一个非常干净的原始土地。而枸杞抗干旱、耐盐碱、耐风沙,非常适合在这里种植。“于是我们的创业团队就选址这里,来做一个大规模的标准化枸杞基地。”如今,曾经的荒滩变成了万亩绿洲,也极大地改善了该地的生态环境。
玺赞庄园枸杞有限公司只是中宁县推动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众多企业之一。得力于大面积的枸杞种植,中宁县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先后获得第一批国家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示范县、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国经济林产业区域特色品牌建设试点单位、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等国家级荣誉。“中宁枸杞”也多次获得“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品牌”称号。
小枸杞敲开致富门
赵彩玲在田间摘枸杞。中国青年网记者曹迪摄
每到枸杞采摘季,开童装店的赵彩玲也会去摘果挣钱。“对于当地人来说,枸杞是一部分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赵彩玲说道。尽管她自己家不是依靠种植枸杞为生,但她的增收也离不开枸杞。“村民们通过枸杞产业挣上钱了,消费水平也就高了。甚至有些小孩利用周末去摘果挣钱,自己挣到钱就会来我的童装店买衣服,我的收入也增加了。”赵彩玲笑着说。
赵彩玲表示,“枸杞文化”已经渗入到宁夏人的日常生活中,诗朗诵、歌曲、刺绣、剪纸中都有枸杞的身影。摘果时大家也会哼着描写枸杞的歌曲,相互打气。
外国媒体记者品尝鲜枸杞。中国青年网记者曹迪摄
被称为“红寺堡枸杞一姐”的王航弟前几年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打工,2008年返乡从事枸杞种植行业。刚到公司的时候王航弟没什么钱,连9块钱的电费都需要去村民家借。但随着枸杞产业的发展,并结合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2021年王航弟的枸杞销售额达到100万,年收入更达到了50万。
不过,一人富不如众人富,王航弟还成为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由于枸杞产业从种植、管理到采摘、修剪都需要人工,因此枸杞产业的发展对我们当地人的就业非常有帮助。”王航弟介绍到,“公司有固定员工8人,每人月工资3600元,采摘期的时候每隔几天就会有七八十个村民来摘果,全年下来我也带动了2000人次参与就业,切实带动村民们增收。”
枸杞虽小,却使宁夏多地实现了绿色生态与脱贫致富的双丰收,更书写着宁夏乡村振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