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陕北大地,林木葱茏,沟峁间绿意盎然。
从绥德县城出发,不到20分钟车程就来到陕北有名的郝家桥村。走进郝家桥村,一排排窑洞错落有致,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郝家桥村有着光荣历史。早在抗战时期,中共绥德地委通过开展“村村学习郝家桥,人人学习刘玉厚”活动,掀起了大生产热潮;1944年,郝家桥村被评为陕甘宁边区“农村楷模”。党的十八大以来,郝家桥村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2021年9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这是14日下午,习近平在绥德县张家砭镇郝家桥村考察时,向乡亲们挥手致意。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摄
2021年9月1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郝家桥村考察,详细观看村史展览,了解这个“红色山村”的光荣革命历史以及革命传统传承情况,并提出了“努力把郝家桥村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楷模”的殷殷嘱托。
山沟沟怎样走出致富路?小山村缘何能成为“楷模村”?近日,人民网记者走进郝家桥村一探究竟。
好光景:从“起床一身灰”到“光鲜好生活”
早上天刚亮,郝家桥村村民侯志荣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家的小院从里到外打扫一新。侯志荣说:“每天都有游客来,咱要把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
1951年出生的侯志荣满面红光,看起来精神十足,忙前忙后,不像个70后。
窑洞里,老伴蒸的羊肉包子香味飘满屋。室内窗明几净,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侯志荣指着雪白的屋顶,满是感慨,“以前躺在这老窑,黑乎乎的,土灰往下掉,每天起床一身灰。现在的新窑洞,每天醒来都是敞亮的,光景一天比一天好。”
习近平总书记来村考察时,曾到侯志荣家中看望。习近平强调,看到你们一家人日子越过越好、人丁兴旺,我感到很欣慰。让乡亲们过好光景,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初心使命,共产党就要 把这件事情干好,不断交上好答卷。全党全国全社会都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奋发图强、自力更生,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更大胜利。
夏季的陕北,天高云淡,室外是37摄氏度的高温,窑洞里却凉凉爽爽。坐在炕沿,谈起以前的日子,侯志荣感慨万千。
2013年,侯志荣的老伴患了乳腺癌 ,为治病欠下30多万元贷款还不上,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难。“那个时候住在老旧的窑洞里,过年的时候连买肉的钱都没有。”
后来,在扶贫干部的帮扶下,老侯树立信心,开起了小磨坊加工高粱、小米,村里给他老伴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加上儿子外出打工,老侯一家逐步有了稳定的收入。
“老伴公益性岗位工资一年收入1万元,我的零碎收入加上分红、补贴每年1万元左右,加起来一年收入2万元哩!”2016年,老侯一家脱了贫。
“今年以来,村里土地流转和集体经济分红又增加了近千元,孩子们在外打工更安心了。”坐在窑洞里,侯志荣欣喜不已。
“政府出一点,自己掏一点,现在窑洞修得跟新的一样,咋能不感谢党带来的好日子!”老侯和老伴商量着下一步的计划,“再开个小卖部,让儿子儿媳回来在家里开个农家乐,收入还能增加不少哩!”
近年来,郝家桥村立足村情实际,积极进行三变改革,深挖红色旅游资源,创新进行“红绿融合”发展,村集体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和不断壮大。
村容整洁,绿柳荫荫,山大沟深的郝家桥村一年一个样。山上是现代农业、规模养殖、光伏发电次第开花,山下是幼儿园、学校、互助幸福院承载着村民的好生活。
“山沟里把温棚建,荒山变成花果园。修学校幼儿园,给老年人修个幸福院。两不愁三保障,家家户户过小康。千年长来万年长,永远不忘共产党……”77岁的村民马兴业自编的顺口溜描述了郝家桥村的好光景,每天他都要给来村子学习的学员和游客讲一讲郝家桥村的今昔对比。
傍晚时分,忙完讲解,马兴业就往村里的互助老人幸福院走去。老人们围坐在敞亮的幸福餐厅的餐桌前,一碗碗羊肉臊子面已经端上来,就着小菜,香!
“在我们村,老人每人每天只需5元就能吃上两顿热乎饭,这里不仅管吃饱,花样还多。”马兴业感慨地说。
讲起郝家桥村的变化,第一书记常晋乾如数家珍:清晨, 琅琅的读书声从崭新的郝家桥小学传来,教室里窗明几净,孩子们每天中午不但能吃上免费的午餐,还能坐上校车;村卫生室为老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并定期为老人进行体检,实现了“小病不出村”。
产业旺:山沟沟能走出致富路
天刚蒙蒙亮,村民高玉奇就在蔬菜大棚里忙活起来。现在正值黄瓜的销售旺季,高玉奇每天要摘300多斤送往市场销售。
“黄瓜、辣椒这几天价格好、卖得快,跑一趟县城就上千块哩!”58岁的高玉奇工作娴熟,说话间几筐黄瓜已装上了电动车。
看着现在的高玉奇,谁也想不到他曾经是贫困户。2018年,在村干部的帮扶下,高玉奇承包了3个大棚种植蔬菜,并主动跟着专家学种植技术,3个大棚每年收入都超过6万元。
脱贫后,高玉奇还搞起了养殖,养羊、养猪,钱袋子渐渐鼓起来,日子过得一年比一年红火。
“人勤快了天不负,现在一年收入10多万呢,都得感谢党的好政策。”高玉奇激动地说。
在郝家桥村像老高这样勤劳致富的村民还有不少,郝长雄就是其中之一。
看着村子发展得越来越好,今年年初郝长雄撇下打拼多年的汽修厂和保险公司回乡创业。他在山上箍了三孔窑洞,跟他在村上承包的520亩杏树一起扎下了根,搞巴杏种植!
说干就干!今年1月,郝长雄与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签订土地承包合同后,平整土地,购买机械,不到两个月近百万元的资金已经投入到荒山。
郝长雄看好巴杏的市场前景。“农业投入大、见效慢,虽然投资大,但是我有信心。”郝长雄说,从长远来看,肯定收益不少,特别是周边已经有村民尝到了巴杏种植的甜头。
“上山当农民,咱有底气;要让产业兴,就要现代化。每亩地都通硬化路,现在真的是开着小车去种田。后面,我能够吸纳脱贫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而且我更想给村里留下一笔产业财富。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好光景在后头!”站在山头,郝长雄信心满满。
从贫穷落后的偏僻村落,到成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郝家桥村的历史变迁,是几代党员干部传承红色革命精神的真实写照。
乡村兴:从“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向“乡村振兴楷模”奋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郝家桥村考察时指出,山沟沟能走出致富路、过上好日子,靠的是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这里能做到的,其他地方也应该能做到。重要的是深入调查研究,摸准情况、吃透问题、找到办法、总结经验,持续发挥典型引领示范作用,建好党支部、选好带头人,把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时下,郝家桥村从山头到田间,干事创业的热情高涨!
“开饭了,今天我们幸福院给大家准备的是羊肉臊子面!”郝家桥幸福院中这位精干的90后小伙儿叫常晋乾,2021年6月,常晋乾从榆林市生态环境局被派驻到郝家桥村担任第一书记。
来村里这一年多,人晒黑了也瘦了不少。在村里采访,“有困难,找小常”已经成了不少村民的口头禅。
“作为党员,作为第一书记,咱就是为村民服务,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常晋乾说。
近年来,郝家桥村党员干部带领广大群众传承红色楷模传统,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除了改善民生,还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了集绿色养殖、山地苹果、温室大棚、光伏发电、乡村旅游等为一体的产业体系,大棚里的蔬菜长势喜人、山地苹果硕果累累、乡村旅游热闹红火,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的收入大幅增长。
“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2021年年底就将郝家桥的规划融入到绥德县的乡村振兴规划。”郝家桥村党支部书记 介绍,绥德县《郝家桥片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将郝家桥作为绥德县乡村振兴的重要窗口,与县城发展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将郝家桥流域沿线的5个行政村整合资源,统一规划,持续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红色教育+干教培训+三产服务+果蔬产业”的发展思路。
“今年以来,仅光伏产业就为村集体增收52万元,2000亩标准化果园累计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80余万元。”刘振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21年人均纯收入12466元,村集体收入132万元,“我们对郝家桥村624户1629人进行了全方位调研,并结合村情实际,因户施策,对症下药,预计到2022年年底郝家桥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 达到1.8万元以上,力争到2025年年底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
“从红色时期的‘农村楷模’,到新时代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再到创建中的乡村振兴楷模,我们郝家桥人正以更昂扬的奋斗姿态,更扎实的工作举措,聚焦农户精准增收,持续改善生态民生,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向‘第三个楷模’全力奔去。”谈及郝家桥村的发展,刘振喜信心十足。
“红色”郝家桥,未来“郝”乡村。绥德县正以郝家桥村为样板,持续发挥典型引领示范作用,在全县建设100个规划好、产业好、环境好、风气好、班子好的“五好”示范村,促进全县339个行政村都能像郝家桥村一样走出致富路,过上好日子。(袁飞 吴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