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这个坚持了53年的宣讲,秘诀何在
2022-07-08 10:29:00  来源:浙江宣传  
1
听新闻

在基层理论宣讲的热潮中,有支队伍有些特别:

在队伍结构上,一位75岁的“师父”带领着一群正值青春的90后“徒弟”;

在宣讲时长上,它是一个53岁的宣讲老字号,历久弥坚、长兴不衰;

在传播渠道上,广播是它的主阵地,但在抖音和网易云等新媒体社交平台也有许多它的“粉丝”。

这支队伍,就是湖州市吴兴区的“王金法广播”。

2008年,因为广播员王金法退休,这一宣讲品牌也曾停播,但在村民呼吁下,仅7天后,“王金法广播”再度响起。

这道“永不消逝的电波”,为什么能得到群众热爱?

一种宣讲中的迷思是,信奉“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的移动通讯时代,在新媒体的煊赫热度面前,连报刊和电视都逊色三分,遑论几已成为“老黄历”的广播。

“广播无用说”是否属实?

从年龄上看,中老年人群依旧是广播的忠实用户,他们不善于摆弄各种新媒体设备,但乐于与街坊邻居一起听听广播。

从职业上看,广播在特定人群中依然可以大展拳脚。譬如司机和车间工人,他们虽然工作忙碌、占手占脚,但耳朵空闲,能听得进。

听,也是理论宣讲必须抓牢的一道战线。

“王金法广播”推出的普通话栏目《织里之声·车间好声音》,就是通过政府安装的1.3万多只有线广播,为织里镇的童装车间送去了宣讲之声。

从地域上看,在广袤乡村天地,广播仍大有可为。

高挂于村头田垄上的大喇叭,搭配接地气的乡音乡韵和顺口溜,让广播变为声入人心的“法宝”。

以方言口语为特色的“王金法广播”,起于农技宣教的实际需求,并随着人民的生活需求不断更新,从施肥种菜到国家政策无所不讲。

可见,宣讲不是一味唯“新”的。

做到因人施策、因材施教,广播也能在乡村宣教工作中展现“野性”的生命力。

话又说回来,仅仅依赖传统广播,在当下显然独木难支。

1969年,王金法创新运用村头大喇叭进行宣讲,时至今日,“王金法广播”已经从一个人扩大为一个团队,他们依然用年轻开放的心态拥抱新的传播态势。

内容上,“点对点”主打垂类。

“王金法广播”工作室已面向年轻群体开设《邀你说织里》《织里青年说》等栏目,并与公安合作《民警说防》、与医院合作《吴兴医声》、与团委合作《青年会客厅》、与工会合作《吴兴匠心》,还在湖州传媒集团支持下开设直播栏目《声动织里》,让不同行业的人都能在广播中找到共鸣、同频共振。

行动上,充分发挥互动性。

多年前,“王金法热线”开通了,打那以后,王金法平均每年都能接到1200多个电话,涉及环境卫生、违法搭建、邻里纠纷等各种问题。无论大事小事,王金法总是耐心接听并给出相应反馈。此后,“织里城事”官方微信公众号也开通,成为听众们反馈问题的新渠道。

“织里·知礼”青年宣讲团还走出广播间,一方面“进村入企”,传递面对面的温度;另一方面走上网络云端,通过“青年会客厅”和“爱在织里”等栏目,精准抵达Z世代用户。

基层理论宣讲不能满足于简单的“我说你听”,而是要更进一步,思考如何让群众在宣讲中有所感、有所获,把讲道理同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相结合,这是宣讲所追求的实效,也是“王金法广播”长久以来得到群众拥护的秘诀之一。

宣讲工作是围绕人开展的。“王金法广播”受欢迎,关键还在于讲到了群众的心坎里。

政府方针政策、天气预报、春耕秋收、家长里短……跟百姓生活相关的,“王金法广播”都会讲。作为“农民的儿子”,王金法了解村民们需要什么、爱听什么。

抛弃官话、套话、空话,灵活运用民谚和口语,以浓郁的生活气息拉近和群众之间“心的距离”。“王金法广播”为宣讲农技知识和农村政策,曾创编了两百多条农业谚语,用乡音方言反复播放,让百姓听得懂、记得住。

宣讲员不光要有“黄鹂嘴”,还得要有“蚂蚁腿”。

关切群众的急难愁盼,是“王金法广播”的根本出发点,也是这一品牌经久不衰的底层逻辑。王金法把织里镇34个行政村、232个自然村庄、95平方公里的土地跑了个遍,早上六点到茶馆,傍晚六点到公园,人群在哪儿,哪儿就是他每天必去的打卡地。

要向群众讲,首先得俯首听。宣讲员要擅做群众的贴心人,从生活细节把握群众脉搏、了解群众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才能让宣讲富有感染力,入脑入心。“王金法广播”正是以为民服务的恒心,换取了群众的真心。

王金法曾说:“宣讲必须要正确地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让他们支持、参与到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中去。”

像王金法一样活跃在基层的宣讲工作者,正是在中国的基层社会中,发挥着协调作用的“中间层”。

今天的基层宣讲怎么做,“王金法广播”用50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善思考、有恒心、会创新,基层宣讲工作也能成为“常青树”,也能常常“开出花”。

标签:
责编:戴凌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