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荔枝新闻推出“青春守艺人”系列双语微纪录片《非遗有新人》,穿越千年文脉,跋涉千山万水,记录传统非遗的焕新故事,聆听青春传承的时代之音。一期一会,影像留住记忆,涵养精神文脉、厚植文化自信,向世界呈现绚烂多彩、赓续绵延的中华文明。
“闽江水边是奴厝,君若闲时来吃茶。土墙柴扇搭青瓦,门前一田茉莉花。”这首流传于福州街头巷尾的童谣,不仅勾勒出一幅恬静闲适的喝茶图景,也娓娓道出福州人对茉莉花的喜爱。
曾经吟唱童谣的少女已长大,也不再满足于花朵盛放的门前一亩。接过父辈技艺传承之担的傅晓萍,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她期待着,在古今历史交汇与东西文明交映间,茉莉花茶能散发出更加恒久的芬芳。
花茶邂逅香溢千百年
“芳苞泫露,冉冉暗香度。”七月酷暑,阳光正炽。福州帝封江畔的茉莉花田里,星星点点的白色花苞点缀在青翠欲滴的枝桠间,香气沁脾。
这片由滔滔江水冲积而成的沃野,与独特的窨制工艺一道,造就了福州茉莉花茶的盛名,也见证着千百年来东西交往的繁荣。
两千多年前,茉莉花经由海上丝绸之路来到福州,从此落地生根。到了宋代,与福建茶叶相结合的茉莉花茶开始成为重要的出口产品,自此声名远播。
傅晓萍家世与茉莉花茶的渊源也要向上追溯至祖辈。早在1858年,傅家人就开始了制茶之路。茶叶浮沉,杯盏起落,制茶就此成为一家人安身立命的事业。
在傅晓萍的印象里,自己的童年与成长始终是伴着茉莉花香的。
“茉莉花一般是在夏季天气特别炎热的三伏天开得最好,那时候往往小孩子都放了暑假。所以每到暑假,我父亲就会带着我一起研究、体验,一起做茉莉花茶,那也是家里的茉莉花香最浓郁的时候。”
傅晓萍笑言,出生在一个制茶世家,自己的血液里仿佛天然就拥有着茶元素与茉莉香气。
父女接力技承两代人
“窨得茉莉无上味,列作人间第一香”。福州茉莉花茶芳香馥郁,因独特的窨制工艺而闻名,并于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傅晓萍的父亲傅天龙是花茶制作技艺(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窨制,也叫熏制,是利用茶叶的吸附作用和茉莉花吐香,将茶味与花香相融合。茉莉花一般在夜间开放,一个窨次通常需要一整夜时间。每到晚上八九点,随着花苞迎来与茶叶的第一次相遇,复杂的窨制工序就此开始。每一窨次对温度、湿度、下花、烘干等的要求都十分严格,差之毫厘则谬以千里。
深深留在傅晓萍孩提时代印象里的,除了制作花茶时在一旁捡花时的香气与乐趣,更多的,是父母辛劳的背影。“小孩子可能会觉得比较好玩,捡捡花,花又很香,但是大人们都是汗流浃背的。我小时候半夜睡醒,经常发现爸爸妈妈都不在边上,爸爸在工厂里窨茶,而妈妈就在厨房里给爸爸煮面,我看着还是觉得很辛苦的。”
多年后,当她追随父亲的脚步,真正踏入制茶行业,傅晓萍对父母曾经的这份辛劳便有了更具象的体会。
“福州茉莉花茶的窨制工艺可以概括为七个字:平、抖、蹚、拜、烘、窨、提。这个过程念出来可能不到七秒钟,但往往要经过几年、几十年的不断练习才能做到最好。比如说平这个步骤,平面筛选,姿势看起来很简单,但要让大臂保持不动,把动作做成平面其实是非常困难的。这个动作我从开始学到标准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其他步骤也是这样,每一步都很难,需要花时间练习,要投入很多的精力。”
亲身体会方知制茶不易。工艺的反复训练与学习让傅晓萍体会到匠心制造的珍贵。
“我觉得用机器制造和手工制造还是不一样的。手工制造是带着感情并且花费了精力的。比如在窨花中要将茶跟花进行结合,这其中就有个养花的环节,只有用心爱护花,花才能开得好,这样茶叶才能更好地吸收花吐露出来的香味,最终才能制作出茶香花香都更好的茶叶,这里面每一个细节都富含着制茶人的心思。”
父亲几十年如一日的热忱也在激励着她。
“小时候我学乐器的时候,我父亲就教导我,如果三心二意地,想着一会儿学钢琴一会儿又要学小提琴,几个月过去了,可能什么也学不好。要决定做一件事,并且全力以赴、认认真真地,沿着这个方向去做好它。我父亲对茶叶、对福州茉莉花茶的坚持与热情就是我的榜样。”
创新交融韵越万里途
从西汉时期传入中国,再到如今与茶叶结合,远销海外,茉莉花与茉莉花茶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更是连接世界的桥梁,连接不同文化的使者。
有着海外求学经历的傅晓萍,也在思索着,如何以自己的视角传承古法制茶技艺,并让福州的传统花茶焕发新的光彩。
她提到一则让她印象深刻的留学小插曲。“英国人很爱喝茶,早茶、下午茶等等,有着很浓厚的喝茶氛围。而且他们也很喜爱茉莉花的香气。有一次我把从家里带过去的茉莉花茶泡给他们喝,满室飘香,全场惊艳,他们都非常喜欢。我就想,既然大家这么喜欢茉莉花茶,我为什么不把真正带有福州味道的,好的茉莉花茶推介出去呢?”
“好的东西需要一代代传承下去,保护起来,但同时时代在进步,有底蕴有历史的茶文化也需要跟随时代的脚步,用时代的语言去做一些新的尝试。”这是傅晓萍作为90后非遗技艺传承者,对“传承”两个字的理解。
她又想起年少时,老宅前榕树下喝茶攀谈的邻里乡亲,想起街角巷陌在茶摊品茶听评话的人们。她观察自己一天一杯茶的“老福州”喝茶习惯,也观察周围年轻一代新潮的饮品取向。于是,她一面在保留了历史古韵的梁厝,复刻了集聚烟火市井气的大众茶馆,复活童年记忆里的“吃茶”场景;一面又在古今交融的三坊七巷,开设了融会现代美学的品茶空间,创新茶的品尝方式。
身边的朋友也受到她的影响,逐渐从一杯杯茶中品出香气、品出甘甜、品出用心。
“不仅仅将一杯杯好茶推荐出去,也能将茶背后的文化推介出去。”她这样阐述自己的未来构想。传承之路,远远不止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