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养老服务,更智慧更贴心(倾听)
2022-07-15 15:07:00  来源:人民日报  
1
听新闻

核心阅读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借助网络平台和创新模式,养老服务有了更多新气象。聚焦老年人高频需求,开发智慧平台,绘制老人“关爱地图”;优化家庭医生服务模式,老人在线下单,医护上门服务;上线“时间银行”小程序,统筹志愿服务,促进互助养老……各地积极探索新业态新模式,让科技为养老服务赋能。

《“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指出,老年人需求结构正在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如何与时俱进,让养老服务更丰富?如何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老年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各地在不断探索。

开发智慧平台

绘制“关爱地图”

“您好,我想预约上门清洁服务。”重庆市北碚区智慧养老指挥调度中心响起电话铃声。

“好的,我们马上安排。”自动定位、匹配服务人员……几分钟后,一份为独居老人孙正碧定制的工单,在智慧养老云服务平台上生成。

家住北碚区龙凤桥街道的孙正碧老人每周都要对家里进行打扫,但老人家身体逐渐吃不消。今年初,智慧养老云服务平台上线,解了老人的难题。老人可以通过电话下单,家属还可以通过手机软件,远程为老人安排家电维修、上门理发、上门助浴等服务。“有政府把关,价格实惠,用着放心。”孙正碧老人说。

智慧养老云服务平台是北碚区民政局打造的“区—镇街—村(社区)”三级联动平台,通过建立老年人群数据库及养老服务电子档案,提供机构入住、诉求处理、网上商城等综合性助老服务。平台覆盖北碚区17个镇街、86个社区及104个村,服务近17万老人。截至目前,累计提供上门服务1.45万工时。

上门服务前,工单自动生成、预约分配;服务中,实时跟踪、及时协调;服务后,质量回访、评价分析、跟踪反馈……大数据让养老服务全过程一目了然,有问题还可以追溯处理。

“云平台还可接入全区216个养老服务设施的监控画面,让养老服务得到有效监管。”北碚区民政局副局长王燕说。调度中心内,工作人员点击显示屏,随即弹出北碚区第二社会福利院的实时监控情况:两名医护人员正在给一位老人测量血压,其他老人有的在写字作画,有的坐在一起聊天。正在测量血压的老人,名叫张淑清。前段时间一天深夜,大厅摄像机捕捉到老人在台阶上摔倒了,立即将实时视频流转至AI行为分析主机,并快速通知福利院办公室,老人在第一时间获得救助。

如今,北碚区构建起覆盖全区的老年人动态数据库。在调度中心,可以直观地看到北碚区17个镇街的老人分布情况和养老服务设施配比及运营情况,绘出一张老人“关爱地图”。“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发挥平台指挥、调度、监管、服务作用,积极创新智慧养老场景应用,让辖区内的老人生活得更安全、快乐。”王燕说。

老人在线下单

医护上门诊疗

“再巩固一次就差不多了,后续还要注意行动姿势,减少坐立时间……”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果园镇卫生院院长王涌江说。这是他第三次到果园镇杨泗庙社区居民李剑忠家上门服务。李剑忠处于腰椎间盘间隙狭窄手术后恢复期,以前从家去一趟镇卫生院要半小时。“多亏有了智慧医养平台,现在在家就可以接受服务。”李剑忠说。

2021年5月,果园镇卫生院作为试点医院,上线了由湖南省卫健委、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移动医疗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等机构联合开发的智慧医养平台。居民在APP上下单,便可定制上门医护服务。除了手机端应用外,平台还设有IPTV电视客户端,方便不能熟练使用手机的老人操作。

如今,该项服务覆盖辖区人口2万余人,包含7个社区和行政村;开设了高血压、糖尿病等专病门诊,管理高血压患者4000余人、糖尿病患者1000余人,对就诊老年人开展慢病早期筛查、加强用药监测和指导、开展分级分类干预健康管理……

“我们以智慧医养平台为依托,帮助65岁以上老年人及空巢老人居家养老、设置家庭病床,针对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个人照护、保健康复等日间服务,以及定期上门查床、治疗、护理等医疗服务。”王涌江说,其实这也是把之前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断往定制化上门服务推进,从“以治疗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

末端的服务体系建起来了,位于前端的湘雅医院如何有效发挥作用?

“借助新技术,湘雅医院建设了湖南省医养结合智能服务平台,联通多级医院、养老院、基层社区医疗机构、第三方服务机构,建立了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等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提供院内院外一体的医疗健康全过程服务。”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移动医疗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副主任黄伟红说。按照这一系统设计,果园镇卫生院形成了“湘雅医院—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多级联动,用户线上下单,医护线下服务,智慧医养初具雏形。

上线“时间银行”

提升助老服务

上午,61岁的南京翠林山庄小区居民赵秀英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取药,回程顺路买了菜。这些东西她并没有拎回家,而是送去了同小区的何奶奶家。84岁的何奶奶是独居老人,每月取两次药,都是赵秀英帮忙跑腿。

从何奶奶家出来,赵秀英打开手机上的“时间银行”微信小程序,在最新一次的任务对接记录中勾选“已对接”,将刚才的志愿服务时间存入“银行账户”。“最多的时候,我存了3000多个小时,一部分兑换了柴米油盐,剩下的想以后兑换成按摩推拿、健康保健等服务。”赵秀英说。

赵秀英家所在的南京市栖霞区尧化街道,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20%以上。2014年,尧化街道在南京率先开设“时间银行”,探索“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的互助养老新模式——志愿者可以“存储”自己的服务时间,在有需要的时候可“取出”兑换其他志愿者提供的服务,也可兑换实物。

在位于王子楼社区的尧化街道“时间银行总行”,值班的大堂经理王小花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共吸收了7666名志愿者“储户”,累积“时间存款”约42万小时,“流水”显示已经提供服务69万余次。

“‘时间银行’最初的1.0版,采用手工台账、纸质记录。随着志愿者的增加、服务体量的扩展,2016年开发的管理后台成为2.0版,在线管理志愿者及服务对象数据库、时间报表、存入支取情况。”王小花介绍,2019年起,“时间银行”进入3.0版,升级管理平台并开发微信小程序。志愿者可以在线报名注册、申请志愿服务、查询服务时间;管理者也可以根据需求方的内容、时间、地域,结合志愿者的年龄、性别、距离等,实现精准匹配,既提升志愿者的服务积极性,也优化服务资源配置。

老年人不会用手机怎么办?尧化街道“时间银行”行长、南京市姚坊门彩虹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魏应保介绍,一方面,小程序在开发时进行了适老化改造,清晰的界面、放大的字体、简易的操作,让老人学得会、看得懂;另一方面,街道近年来开展了“万名老人学智能手机”活动,把微信操作、小程序运用等搬上课堂,不少老人学会使用智能手机。此外,也可以沿用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

《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15日 07 版)

标签:
责编:戴凌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