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近日,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正式开工。作为70多年治淮历史上投资最大的防洪单项工程,该工程将进一步提升淮河入海能力,充分发挥防洪、航运、生态等功能。
今年以来,一大批重大水利工程相继开工,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全面推进,国家水网建设按下了加速键。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出桐柏、行江淮、临黄海,流经河南、湖北、安徽、江苏的淮河,两岸良田延绵。
淮河是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从无路入海、水系紊乱到蓄泄兼筹、疏通出路,治淮久久为功。7月30日,治淮迎来新节点——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正式开工。据介绍,工程总投资约438亿元,是70多年治淮历史上投资最大的防洪单项工程。
今年以来,一批重大水利工程重要节点接连实现,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全面推进,国家水网建设也按下了加速键。水利部数据显示,今年1—6月,全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4449亿元,同比增加59.5%。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将会带来哪些效益?国家水网建设取得了哪些进展?
补短板、攻难题、织水网
淮河之难,难在入海。“受历史上的黄河夺淮影响,中游河水流至洪泽湖后,或借道长江入海,或通过苏北灌溉总渠、分淮入沂水道等入海,尾闾不畅。”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规划计划处处长吴贵勤介绍。
独特河势水势,为治淮带来诸多挑战。“河道‘两头翘、中间洼’,每遇流域强降雨,上游山区河流源短流急,中游在江淮平原缓行,下游洪泽湖出湖不畅、入海泄洪能力不足。来水快、行洪慢,洪涝灾害多发。”吴贵勤说。
多年来,围绕疏通入海水道,一系列治淮骨干工程加快推进——2003年入海水道一期工程建成后,在防御淮河流域洪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洪泽湖防洪标准有待提升,蓄滞洪区启用较为频繁,淮河洪水入海出路需要进一步扩展。”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副司长乔建华介绍。
挖宽挖深河道、培高加固堤防、扩建控制枢纽——二期工程使入海水道设计行洪流量由227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7000立方米每秒,可进一步提高洪泽湖的洪水调蓄能力,加快淮河中游洪水下泄,有力保障淮河流域2000多万人口、3000多万亩耕地防洪安全。
让千里淮河直达入海,二期工程在建设技术方面有哪些突破?
面对密集水网,扩建“水上立交桥”。在淮安水利枢纽处,京杭大运河与入海水道相交。渡槽飞架,运河在上,往来船只如梭。涵洞密排,入海水道从下流过。“二期工程将拓宽入海水道,通过多个方案比对,我们先开建导航河道,确保运河不断航,工期结束再恢复原有河道。”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规划一处处长张学军介绍。
针对淤土地质,攻克沉降变形难题。全长162.3公里的入海水道中,有1/3是淤土段。“淤土厚度最大达34米,稳固性差。通过专题研究,工程采用‘土堤+挡浪墙’、控制填土速率法等解决这一挑战。”张学军说。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是国家水网建设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重大水利工程应开尽开,在江河湖库水系间,联网补网强链。今年上半年,新开工水利项目达1.4万个,其中,投资规模超过1亿元的项目有750个。
“‘国家水网’写入了‘十四五’规划纲要,水利部门统筹谋划、科学布局,着力构建‘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乔建华说。
国家水网什么样?水利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加快实施重大引调水工程,构建国家水网之“纲”;加快构建配套衔接的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等,织密国家水网之“目”;充分挖掘现有调蓄工程供水潜力、加快重点水源工程建设等,打牢国家水网之“结”。
调枯丰、灌良田、护安澜
国家水网为何而建?
从空间看,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地区,水资源量占全国81%;长江流域以北的地区,水资源量只有19%。从时间上看,我国一年中六至七成的降水集中在汛期三四个月内。“解决夏汛冬枯、北缺南丰的水资源分布不均问题,建设国家水网势在必行。”乔建华介绍。
穹顶环笼青青草原,绰尔河、西辽河宛如两条平行玉带,一南一北,蜿蜒流淌。
绰尔河上,48米高的大坝正拔地而起——建设中的文得根水库,是引绰济辽工程的“大水缸”。“浇筑混凝土、安装钢筋,我们全力向着9月份下闸蓄水的节点冲刺。”中国水电十五局引绰济辽文得根水利枢纽工程施工项目部生产副经理徐二虎介绍。
引绰济辽工程全长390多公里,通过输水管道、隧洞、暗涵、倒虹吸等,让绰尔河和西辽河在草原“牵手”。“工程建成后多年平均引水量可达4.54亿立方米,能为9个旗县市区和11个工业园区供水。”内蒙古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锡林说。
一张张水网,科学配置水资源,将充分发挥供水、灌溉、防洪、生态修复等综合效益。
“过去一到用水高峰期,时不时会接到停水通知;即便是有水,也需要二次加压。”安徽省亳州市居民张敏说。亳州人均水资源量为487立方米,不到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4。
引江济淮工程,让长江水翻越分水岭,与淮河相连,帮皖豫两省15个市55个县(市、区)“解渴”。目前引江济淮亳州市应急供水工程率先完成并实现通水,亳州70多万人的缺水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水网工程,为农业生产提供水支持。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南木镇,机械铁臂破土凿地,大藤峡水利枢纽灌区开工,设计灌溉面积100.1万亩。建成后,西江水可浇灌桂中的粮食和糖料生产基地。
“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控制性要素,水的承载空间决定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空间。国家水网的建设,目的就是破解水资源禀赋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相匹配的矛盾。”水利部水规总院副院长李原园说。
国家水网,沟通南北,调剂余缺。水利部印发的《关于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建设一批国家水网骨干工程,有序实施省市县水网建设,着力补齐水资源配置、城乡供水、防洪排涝、水生态保护、水网智慧化等短板和薄弱环节,水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其中建成一批重大引调水和重点水源工程,新增供水能力290亿立方米;城乡供水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8%;大中型灌区灌排骨干工程体系逐步完善,新增、恢复有效灌溉面积1500万亩。
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
国家水网怎么建?
“建设国家水网重大工程,遵循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重大水利工程论证原则,科学推进规划建设。”乔建华介绍。
“就拿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来说,在前期论证阶段,相关部门和单位围绕入湖洪水分析、规模论证、立交地涵设计等难点,展开充分论证。从2012年开始,可研报告经历4轮主管部门审查和多次修改,得以批复。”吴贵勤介绍。
“二期工程建设,是治理淮河的急迫需要。”江苏省水利厅厅长陈杰介绍,“二期工程建设后,可保护洪泽湖大堤保护区2.7万平方公里土地、10多座大中型城市防洪安全;可通过适当浚深、改扩建沿线枢纽和跨河桥梁,满足Ⅱ级航道通航要求,为提高淮河出海航道等级、增加运输能力创造条件。”
建设重大水利工程,更要坚持生态优先。
在大藤峡水利枢纽,仿造自然河流的双鱼道置于其间,让鱼儿顺畅洄游;在推进引江补汉工程中,相关部门完成了20余次240个断面(点位)的外业环境监测、生态调查以及现场查勘复核工作……“重大水利工程从规划选址到建设运行,坚持避让生态保护红线,明确生态流量下泄要求,尽量避免或减小对生态的不利影响,并在项目可研阶段,严格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乔建华说。
此外,国家水网重大工程的产业链条长、吸纳投资大、带动就业多,对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发挥着重要作用。上半年水利建设累计吸纳就业人数130万人,为稳增长、保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水利部建立了纵横贯通的工作推进机制,形成合力。”乔建华介绍,在纵向推进方面,逐项细化工程用地预审、项目环评、可研批复、开工时间等全链条关键节点,设立时间表、路线图;在横向协同机制方面,与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建立会商机制,及时跟踪前置要件办理。
据介绍,今年水利部将重点推进引江济淮、云南滇中引水、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湖南犬木塘水库、贵州凤山水库等重大水资源配置和重点水源工程建设等。目前,重大水利工程已经开工25项,投资规模2261亿元,为历年同期开工数量最多、投资规模最大,充分发挥了水利有效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岗位、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延伸阅读
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提速
目前,重大水利工程累计开工数量达25项,投资规模2261亿元。水利部加快在建工程实施进度,推进新开项目多开早开,确保完成年度水利建设各项目标任务。
河北省大陆泽、宁晋泊蓄滞洪区防洪工程与安全建设项目:
项目于7月29日开工,是国务院部署实施的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总投资33.69亿元,总工期36个月。大陆泽、宁晋泊蓄滞洪区南北长69公里、东西宽39公里,是河北省第一大蓄滞洪区,全国第三大蓄滞洪区,为海河流域的关键防洪工程,对保护下游地区和华北油田、铁路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安徽省长江芜湖河段整治工程:
项目于6月30日开工,是国务院部署实施的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总投资10.9亿元,工程总工期36个月。工程以防洪保安为主,并兼顾岸线利用和环境保护等综合效益。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防洪能力,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有力促进沿岸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湖北蕲春县蕲水灌区新建扩建工程:
项目于2021年10月开工,是国务院部署实施推进的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总投资15.1亿元,设计灌溉面积38.67万亩,目前正有序推进。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有力解决蕲春县农业灌溉、城乡生活缺水等问题,提高灌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木兰溪下游水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
项目于5月19日开工,是今年重点推进的55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工程既统筹考虑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环境修复,又融合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创新投融资方式,采取市场化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