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8月11日电题:贵州仁怀:奏响融合发展“交响曲”
新华社记者 刘智强
凝心聚力推进赤水河治理,为发展生态产业奠定基础;依托酱酒产业发展数万亩有机高粱,让农民踏上致富“快车道”;将红色文化、酒文化融入旅游,带火“夜游经济”……近年来,贵州省仁怀市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奏响了融合发展“交响曲”。
水岸同治筑牢生态屏障
白天捡拾河岸边的垃圾、晚上打着手电筒巡河……在一个名为“仁怀市五马镇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的微信群里,大家每天都在分享保护五马河的动态信息。五马河是赤水河仁怀段的最大支流,主河长39.3公里,20世纪90年代后,曾一度因生活垃圾、养殖生产、工业排污、非法捕捞等影响,水质急剧恶化。
近年来,在仁怀市统一部署下,五马镇全面取缔五马河沿岸数百家污染企业,实施镇、村、组三级河长制,将党员干部纳入巡河队伍,开展常态化的河道巡查。2017年,五马镇群众自发成立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义务巡河护河,至今已吸纳400多名会员。
“五马环境争上游,一江清水送下游。”当地村民郭小勇是五马镇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常务副会长,他说,目前五马河水质长期稳定在Ⅱ类,部分河段已经达到Ⅰ类。今年6月,中科院水生所专家团队前来调研并得出结论,五马河中水生动物种类已由2019年的19种增加到如今的26种。
记者了解到,在推进生态持续向好的同时,仁怀也在着力加强赤水河流域生态司法保护力度。据介绍,自2017年赤水河全面禁渔以来,仁怀市人民法院与云南、四川等赤水河沿线的一些基层法院开展跨域保护司法协作,更好地解决了全流域内存在的共性环境问题。
红高粱“映红”农民致富路
在仁怀市长岗镇茅坡村,漫山遍野的红高粱即将采收。为整合土地发展农业产业,茅坡村于2019年成立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杨智春告诉记者,高粱产业实行“酒企带基地、基地带农户、订单种植、合同收购”的模式,酒企今年将按照每公斤11.2元的保底价收购。
仁怀市农业农村局有机农业发展中心负责人蔡炎说,近年来,当地高粱产业注重向科技要效益。记者看到,在茅坡村的高粱育苗大棚里,有实时监控作物长势的摄像头,有完善的喷滴灌设施,还有监测土壤墒情的传感器。
杨智春说,茅坡村山高坡陡、土地破碎,但经过土地整治,高粱产业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合作社配备9台联合收割机、12台拖拉机,还有传输机、清洗机、烘干机,并培养了一个18人的农机手队伍。
茅坡村村民杨存强是一名农机手。他告诉记者,他和妻子每年在合作社务工能赚5万多元,去年自己还种了40亩高粱,产值达到13万元。今年48岁的杨存强是脱贫户,早年曾长期在外务工,他说,如今在家门口一年就能赚十几万元,还能把老人孩子照顾好,生活有了奔头。
仁怀市有关负责人介绍,仁怀现有耕地88.08万亩,有机地块认证面积50.81万亩,常年种植有机高粱30万亩;目前全市有147个高粱专业合作社,每年带动5万户农民实现增收。接下来,仁怀将围绕标准化、组织化、信息化、科技化的要求,建设有机高粱高标准种植示范园区300个,从而惠及更多农民。
文旅融合带火“夜游经济”
随着赤水河流域生态的改善和产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仁怀开启 “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以酒文化为载体,当地先后建成中国酒文化城,1915广场、杨柳湾商业街等景观景点;结合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茅台渡口、红军长征过茅台陈列馆。今年7月18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公布了123个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仁怀市茅台镇入选。
傍晚时分的茅台镇,灯光璀璨,游人如织。当地干部告诉记者,目前茅台镇拥有民宿104家,床位4349个,餐饮企业87家,小吃经营户53户。倪克龙是茅台镇人,2016年在茅台镇上开了一家名为“茅台镇记忆”的餐馆。下午6点多,记者走进餐馆看到,13张餐桌边都坐满了客人,生意十分兴隆。
“基本上都是外地来的游客。”倪克龙说,为了满足他们的用餐需求,餐馆开发了200多个菜品,食材均选自当地,很多调料也是自家调制,备受各地游客的青睐。正在就餐的李女士来自湖北荆州,休假专门来到茅台镇旅游。“刚到茅台镇就听说‘茅台镇记忆’这家餐馆味道不错,所以第一餐选择来这里吃,街上很热闹,准备晚饭后去逛一逛,欣赏一下茅台镇夜景。”她说。
据统计,2021年,仁怀市共接待游客769.71万人次,其中过夜游客293.5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9.47亿元。仁怀市有关负责人说,多元化融合发展,让仁怀市的旅游业成为又一项支柱产业,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41.09亿元,同比增长2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