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光明论坛·温故】养之贵素,使之贵器
2022-09-13 11:44:0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1
听新闻

【光明论坛·温故】

作者:宋伟(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今年出版的第9期《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其中总书记引用“才者,材也,养之贵素,使之贵器”,号召广大院士做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表率,鼓励年轻人大胆创新、勇于创新,让青年才俊像泉水一样奔涌而出。

“养之贵素,使之贵器”出自明代著名改革家和政治家张居正所撰的《论时政疏》,“才者,材也,养之贵素,使之贵器。养之素则不乏,使之器则得宜”,意指好的人才就如同参天之树,在人才培养时贵在保持其本性,使用时贵在发挥其特长。这体现了追求“人事相宜”的人才观,即让治国和用人相协调,让人才培养与具体工作相符合,才能真正把人“选得准”“用得好”,发挥不同人才的长处,促进事业发展的成功。

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不乏对人才观的丰富描述。“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这是《诗经·大雅·文王》中的话,说的是周文王尊贤礼士,贤才济济,所以国势强盛。《论语·为政》记载了孔子对选贤任能的观点,认为“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核心意思是只有提拔正直的人才,百姓才会服气。对于人才成长规律,《管子·权修》中有言,“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这反映了人才培养需要经过长期的过程。汉代王充在《论衡·累害》中提道,“采玉者破石拔玉,选士者弃恶取善”,指出了选拔人才必须要选择品行善德的人,而摒弃品性向恶的人。

不仅如此,中国古人很早就提出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理念。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这里反映的就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思想。《淮南子·兵略训》中指出“若乃人尽其才,悉用其力,以少胜众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这体现了每个人才充分发挥天赋才能的重要性。司马光在《稽古录·卷十六》提出“凡用人之道,采之欲博,辨之欲精,使之欲适,任之欲专”,意指要量才适用,让人各得其所、发挥特长。事实上,这些观点都折射出“养之贵素”和“使之贵器”的哲学意蕴,道出了人才培养和选任的关键所在。

治国之要,首在用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人才“贵素”“贵器”的政治智慧,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选贤任能,这也成为我们党能够在各个历史时期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曾提出“在中国人民的伟大的斗争中,已经涌出并正在继续涌出很多的积极分子,我们的责任,就在于组织他们,培养他们,爱护他们,并善于使用他们。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这充分反映了“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干部选用理念。纵观党的百年发展历程,始终坚持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党的一项重大工程来抓,使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得到了有效的贯彻执行,选贤任能成为党的优良传统和显著优势。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新的时代背景下,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更加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支强党兴党、强国兴国的干部队伍。我们党深刻把握选贤任能的历史经验,强调从源头上选拔培养干部,把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首要标准,从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意识等方面进行考察,确保干部的“贵素”本性不偏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实现干部选得准、用得好,确保使用干部“贵器”的目标精准到位。同时,在干部培养中秉持“严管厚爱”,持续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在从严管理中提升了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能力。

选贤任能,乃党之大计、国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谋复兴,关键是要把党的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好、建设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聚天下英才是成就伟业的根本,群贤毕至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关键,从干部队伍建设角度,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始终从源头上抓好选人用人这个核心问题。从中国古代的“伯乐识马”到今日华夏的见贤思齐,选贤任能的人才取向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治国理政的制胜法宝。在新的历史方位,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我们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出发,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配置人才,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13日02版)

标签:
责编:王迅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