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在这里读懂良法善治】瞄准群众“急难愁盼”,北京通州张家湾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
2022-09-21 21:43:00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1
听新闻

法治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薛金丽

“潞水东湾四十程,烟光无数紫云生”,这是明代诗人曹代萧描写北京通州张家湾昔日胜景的诗句。岁月流转,曾经因漕运而享誉世界的“京杭大运河第一码头”张家湾,如今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上焕发蓬勃生机。

然而,从“美丽乡村”向“美丽城镇”转型过程中,因村庄私搭乱占引发的邻里纠纷不时扰动着张家湾镇的平静。

“他们家翻盖房屋超高影响我家采光,凭啥我还不能砸了?”

“村集体这块闲置地块两侧六户都超占堆物,不仅严重影响乡村面貌,还妨碍我们村民正常通行,我家车开不进来,周围这几家邻居经常因为这事吵吵嚷嚷的,这要咋解决?”

……

据了解,2021年,张家湾全镇因邻里举报私搭乱占、房屋翻盖、乱堆乱放引发“接诉即办”工单量达900件,如垡头、枣林庄、里二泗等村均存在突出的乡邻矛盾问题,其中部分积怨较深、化解难度较大的纠纷存在矛盾上升风险。私搭乱占影响出行引发的矛盾和群众诉求虽是共性问题,但个案成因多有不同,邻里矛盾、法律意识不足等都可能是这类矛盾的诱发因素,仅靠单一部门推动化解难度极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群众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规范起来,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个说法’”。近年来,多元非诉解纷模式在全国“遍地开花”。那么,张家湾镇是如何帮助辖区群众解决心头事、揪心事的?化干戈为玉帛的同时,矛盾源头治理的实际效果到底如何?

近日,“良法善治”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张家湾镇一核多元共治中心寻找答案。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张家湾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周丰介绍,为进一步破解基层治理瓶颈,让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有一席之地“找个说法”,2022年2月24日,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成立,由此张家湾镇对“党委搭建平台 多元参与共治”基层治理模式的创新性探索正式拉开序幕。在党委统筹下,公检法司、两代表一委员、社会组织等多元力量下沉基层一线,充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解决群众诉求。在此基础上,张家湾镇在枣林庄村、垡头村等十个具有代表性的村建设了“共治村级工作站”,打通了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米”,为乡邻矛盾类诉求化解提供了一条新路径。

“法治建设,重在基层”。据介绍,为系统化解决私搭乱占、违规翻盖等引发邻里纠纷这一普遍性问题,接到群众反映后,基于现场的复杂局面,村级工作站第一时间联系镇共治中心。张家湾镇党委组织镇城乡建设办公室、平安建设办公室、法官、民警、人民调解员、毕金仪工作室等各多元主体进行会商,深入分析个案问题成因,从法、理、情多角度全面分析研判,根据不同诉求类别开展有针对性调解工作。比如,在枣林庄村,属地村委会配合城乡规划办公室对翻建审批手续进行审查,从审批监管角度向村民解释政策,镇平安办和张湾派出所民警持续做思想教育工作,最终村民同意对超高部分进行整改;在垡头村,张湾法庭法官、调解员等人的释法说理,涉事村民最终达成共识:先满足道路两侧住户通行需求,由村委会申请小微工程项目资金在原闲置地块修建道路。

同时,为进一步深化主动治理,从源头上减少私搭乱占及违规翻建引起的邻里纠纷,张家湾镇政府印发了《张家湾镇在施违法建设立即处置方案》与《张家湾镇违法建设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由城乡建设办公室严格审批宅基地翻建事项。

此外,张家湾法庭、通州区检察院会同张家湾镇司法所以乡邻关系处理原则为主题开展送法下乡活动,强化村民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经过张家湾镇党委政府与多元主体的不懈努力,一核多元共治中心成立以来,全镇因私搭乱占、房屋翻建等引发的邻里纠纷相比去年同期下降46%。

一件件大大小小矛盾纠纷的圆满化解、一个个当事人的握手言和,让张家湾镇的基层治理方式走进了群众心里。共治中心成立以来,群众对于“多元共治”模式下的办事成效赞不绝口,越来越多的群众把共治中心作为解决问题的第一选择。因高效解决群众身边事而收到的“为民办事,雷厉风行”“铭记初心担使命,真诚服务为百姓”“为民办事关怀备至,为民排忧情深似海”等锦旗已经挂满了墙,锦旗的背后则是一个个暖心的故事,也是张家湾镇一核多元共治中心“多元共治,解民烦忧”的最好注脚。

2022年2月24日,通州张家湾镇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正式设立。

【专家点评】

窥一斑而见全豹,观滴水可知沧海。新时代“枫桥经验”已然在张家湾镇落地生根,张家湾镇以“首善标准”探索“党委搭建平台,多元参与共治”的基层治理模式,实现自治法治德治优势互补、协同发力、融合共治,让当地群众有理能讲、有怨能诉、有惑能解,不仅仅定分止争、化解矛盾,还推动法治力量通过一个诉求解决一类问题、以一个案例带动一片治理,从源头上减少诉求背后的社会矛盾出现的可能,让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刘灿华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网络与信息法研究室助理研究员、文化法制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标签:
责编:路航 易保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