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作者:冯丹娃(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
粮稳天下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带领亿万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
回望历史,从1947年第一批荣转军人开赴北大荒,75年来,数十万拓荒者在广袤的黑土地上战天斗地,用赤诚的信念和勤奋的双手铸就了北大荒精神,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己养活自己的粮食生产之路。进入新时代以来,作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国家队”,北大荒人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的殷殷嘱托,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己任,如今已成为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为中国人端牢饭碗作出了重大贡献。
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转变,折射出中国农业的巨大发展。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充分认识“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读懂大国粮仓日益丰实背后的“密码”,不断增强端牢中国饭碗的信心和底气。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耕地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党的十八大以来,耕地保护法律制度体系之网越织越密,一系列“长牙齿”的硬措施颁布实施,为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提供坚实保障。同时,我国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要抓手,建成了一大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优质良田,为保障我国粮食产能奠定坚实基础。全国多地推行田长制,以分级联动全覆盖的耕地保护网格化监管,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加大力度改造建设大中型灌区,夯实粮食安全的水利基础。今年7月以来,长江流域持续高温少雨,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旱情发生后,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基层干部以及农民立即行动。广大干部群众坚守在抗旱一线,引江水、提湖水、调库水;各地农业技术人员就田间管理开展指导,以水调温、改种补种,与旱情展开拉锯战。今年的旱情也是对我国粮食产能的一次压力测试,多年来,我国南方主要粮食产区推广种植耐高温特性的水稻品种,有效降低了极端天气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可以说,我们用良种和良田稳住了基础,用科技和服务抢回了产量。事实证明,我国有措施、有能力确保粮食稳产增产。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端牢中国饭碗,就必须攥紧中国种子,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放眼世界,面对世纪疫情叠加百年变局,保障种源自主可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要以创新链建设为抓手,推动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集中力量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目前,我国形成了以海南、甘肃、四川等三大国家级育制种基地为核心,96个制种大县和120个区域性基地为骨干的种业基地“国家队”,国家级基地供种保障能力提高到75%。
保障14亿多人的粮食安全,还必须回答好谁来种地的问题。为了让农民种粮能获利、多得利,我们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通过价格支持稳预期、收入补贴保成本、保险扩面降风险、经营服务增收益,推动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现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同时,积极发挥种粮大户规模经营优势,加快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更为重要的是,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全国一盘棋”,推动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既保面积又保产量,坚决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共同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张胜、任爽、赵秋丽、冯帆、胡晓军、王洋、禹爱华、李晓东、周洪双、王胜昔、张士英、王斯敏光明日报通讯员芦猛、李庆林、熊珵、刘小琴、周红飞)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28日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