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贵州把非遗“厚家底”化为旅游“新引擎”
2022-09-28 17:24:00  来源:天眼  
1
听新闻

“随着游客的增加,苗绣订单比以前有了较大增长,而苗绣也吸引了不少游客来我们这里。”9月26日,27岁的杨文丽在苗绣车间边整理绣片边说。

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是杨文丽的老家,苗绣、蜡染等技艺代代相传,心灵手巧的杨文丽从小跟着母亲学习了一手好刺绣。

认真查看绣片的杨文丽。

2016年,揣着打工攒下的6万块钱,杨文丽回到化屋办起一间刺绣坊;2019年,杨文丽扶贫蜡染刺绣车间诞生,让村里的22名苗族绣娘实现稳定就业;去年,她和丈夫创立了黔西市文丽蜡染刺绣有限公司。

近年,随着黔西市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苗绣在化屋焕发出新生机,同时丰富了当地乡村旅游的“游购娱”体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吸引了更多客流。

苗绣展示。

“现在来到化屋,可以体验苗族蜡染刺绣、听多声部苗歌、观赏大型苗族实景歌舞,还能购买苗绣文创产品,非遗魅力的多元展示,让游客停留的时间更长更久。”化屋村驻村第一书记常开林说。

贵州非遗家底丰厚,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截至今年3月,国家级非遗名录99项159处,省级非遗名录628项1025处,市(州)级非遗名录1972项,县级非遗名录4573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的列入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一。

风光优美的化屋村。

9月初,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遴选的2022年“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中,贵州共14个项目分别入选非遗旅游景区、非遗旅游小镇、非遗旅游村寨,越来越多的游客与非遗不期而遇。

入选非遗旅游小镇的遵义市赤水大同古镇,赤水竹编技艺、油纸伞、独竹漂等非遗项目,不仅是大同古镇声名远播的人文招牌,更成为游客“游购娱”的场景,人们体验竹编技艺、观赏独竹漂、再买把油纸伞,成为大同古镇的独特记忆。

在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镇,鼓楼里芦笙阵阵,侗族大歌曲调悠扬,依托丰富的非遗资源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该地积极促成非遗与旅游“联姻”,既让非遗“活”起来,又让非遗赋能民族地区产业发展。

游客在六冲河乘坐游船观光。

“为促进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省文旅厅专门推出了贵州省非遗专题旅游线路,涵盖十个主题、N条线路。近日,省里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相关举措都为贵州推动非遗深度融入旅游进程提供新路径。”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龙佑铭说。

在贵州,非遗资源正在植入更多的文旅场景,形成非遗项目向旅游业态、场景、创新的转化,不断把非遗“厚家底”转化为旅游发展的“新引擎”,持续推进文旅融合创新发展。

文、图/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江南

视觉/实习生 付裕欣

编辑/陆青剑

二审/赵相康

三审/黄蔚

标签:
责编:戴雨扬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