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唤大胸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胸怀“国之大者”,踔厉奋发,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在中华大地不断涌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为立体展现各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央广网特别策划推出《大时代》系列主题报道,邀您和我们一起走进城市深处,感受十年巨变,看各地不负伟大时代、筑梦追梦绘就的壮美画卷。
央广网南昌9月30日消息“我的太姑奶奶就是南昌起义中的一员。虽然我没有见过她,没能听到她给我讲述她的战斗故事,但在八一起义纪念馆里,我能够感受到她的信念与初心。”11岁的“小小讲解员”章子逸声情并茂地叙说,获得大家的肯定和掌声。
别看章子逸的年纪小,知道的红色故事却不少。近10年来,有很多像他这样的“小小讲解员”,散落在江西省南昌市的各个纪念场馆,成为英雄城独特的风景线。
这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赴江西考察,把脉定向,指引江西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
赣江边,南昌建军雕塑广场(央广网发 文俊超 摄)
南昌牢记嘱托,传承红色精神的责任和担当,画好生态画、筑梦高精尖、培育新经济、壮大新动能,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取得新突破,打造新时代具有鲜明特质和文化内涵的“英雄之城”。
华灯初上,溢彩流光。一座城市有情怀、人民更幸福、宜居宜业的魅力之都,正在红土地上茁壮成长。
铭记英雄尊崇英烈 将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
八一广场、八一大桥、八一公园、八一大道、八一中学、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在南昌,有近200处城建项目以“八一”为名,书写着这座城市对革命先烈的深情追忆,也镌刻着这座城市永不磨灭的红色印记。
1956年建成的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旧馆(右侧)与2007年建成的新馆(左侧)遥相呼应(央广网发 魏晓兵 摄)
繁华的中山路上,有一幢外观银灰色的回字形建筑,这便是95年前的江西大旅社,如今的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在纪念馆二楼,一面刻录着南昌起义参加者的名录墙岿然屹立,千余人的姓名按照姓氏笔画整齐排列,常有游客在此驻足默诵。
在纪念馆工作了30多年的研究馆员肖燕燕告诉记者,当年有2万余人参加南昌起义,自1956年筹建纪念馆以来,他们就一直在寻找起义参与者的名字。为确保结果准确无误,从查阅文献资料到核实参加者姓名,每一处细节、每一组数据,都需要反复核实,寻访查证。
“时光流逝,亲历者渐渐离去。”肖燕燕感慨道,“名录墙上每补充一个名字,都是对英雄的告慰!”
近年来,纪念馆借助网络新媒体平台,将南昌起义参加者名单征集活动推向更广的范围。经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截至2022年8月1日,寻找到的南昌起义参加者名单已增至1120位。
2022年8月1日,八一起义纪念馆举行“南昌起义参加者新增名录发布仪式”,告慰英雄(央广网发 魏宸 摄)
“追寻英雄的名字,是一场没有句号的奋斗,我们还将接力传承,找到更多起义参加者。”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馆长王小玲如是说。
铭记是最好的缅怀,尊崇是最有力的传承。每到假期,南昌就有这么一支“红领巾讲解员”队伍活跃于各个纪念馆开展志愿服务,他们从少先队员的视角讲述历史、弘扬英烈精神,将“红色基因”的信仰火种播撒向更多人。
2022年9月30日,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举行烈士纪念日活动(央广网发 八一馆供图)
3年前,当8岁的章子逸偶然得知自己的太姑奶奶夏香苹是南昌起义烈士后,主动报名加入了志愿讲解员队伍,作为南昌“红领巾讲解员”的一员,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讲述南昌起义英烈们的故事。1927年,夏香苹作为南昌当地的学生干部参加了起义,并随军南下,之后,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场战役中不幸牺牲。
“我们的美好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是革命者的后代,一定要将那些动人的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如今,章子逸不仅是学校“小青苗”红领巾宣讲团的成员,同时也是八一起义百人宣讲团少年团团长。
南昌,从八一起义的历史硝烟中走来,铭记英雄、尊崇英烈的传统早已在这座城市落地生根、深入人心,英雄城一直在用特殊的方式缅怀英雄。
水清岸美鸟飞鱼跃 共绘山水融城生态底色
被称为“生态绿肺”的艾溪湖湿地公园,拥有4.5平方公里的水面和2500余亩土地,是南昌一块典型的城市天然湿地,更是观察城市生态建设发展的一扇重要窗口。
步入深秋,艾溪湖湿地依然绿意盎然。徜徉在湖面的天鹅,或翩翩起舞曲颈向天,或悠闲自得引吭高歌……
艾溪湖湿地公园生态环境优美,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的好去处(央广网发 罗张琴 摄)
“我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来艾溪湖拍摄候鸟,记录艾溪湖的四季之美,生态之美。”摄影爱好者刘小明见证了昔日被称为“臭水坑”的艾溪湖的“蝶变”。十多年前,湖中白色垃圾随处可见;如今,这里成了候鸟天堂。
山水之城,造就了星罗棋布的湿地公园,优良的生态赢得了候鸟青睐。艾溪湖湿地公园大面积的自然水域和天然林地为候鸟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内湖中密林掩映的“无人岛屿”,为都市候鸟提供了一方静谧的繁育地。
目前,艾溪湖湿地公园内生活着上百种鸟类,数量万余只,有上千只鄱阳湖越冬候鸟在这里驻足、觅食、休憩,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城市生态景观。
“城市不仅属于人类,也应该留有野生动物生存的空间。”艾溪湖湿地公园候鸟保护中心主任邹进莲说,艾溪湖湿地公园候鸟乐园为市民游客提供了近距离观赏候鸟的园地,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公益性都市候鸟乐园。
上图:2004年的艾溪湖还是一片滩涂沼泽地,垃圾成片(央广网发 南昌高新区管委会供图)下图:如今的艾溪湖湿地公园绿树成荫,芳草茏郁(央广网发 叶炼青 摄)
“绿是城市之魂,水是城市之灵”。近年来,南昌做足“显山露水、治山理水”文章,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八年保持中部省会城市第一,上榜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名单,实现了“水清、岸绿、鸟飞、鱼跃”的城市新景象。
随着南昌城市“颜值”的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人才与南昌“一见生情”,城市与人才“双向奔赴”的故事不断上演。
36岁的孙志朋博士毕业后,通过校园宣讲会与同济大学(南昌)汽车创新研究院达成了就业意向,目前主要从事汽车电子电气架构设计及核心零部件开发方面的工作。
“我当时根据各个省市的同类情况进行了一个对比,最后选择了南昌作为自己就业的地点。根据南昌人才引进政策,对应届博士毕业生会给予一次性五万元的安家补贴,在缴纳社保两年之后会给予十万元的安家补助。”据孙志明介绍,南昌在落户奖励、生活补贴、创业扶持、购房补贴等方面的政策快速有效,切实减轻了自己作为一名外地人的生活压力,让他毫不犹豫选择到南昌就业。
“通过几个月的生活和工作,我越发地感觉爱上了这座城市。”孙志朋笑着说,南昌给了他更多的发展空间,他决心留在这片沃土。
水清岸美,碧波悠悠。闲适惬意的城市画卷就在眼前(央广网记者 王一凡 摄)
据2022年南昌人口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南昌增加人口18.25万人,位居全国第三,人口增速超过全国、全省水平,也高于过去十年南昌市人口平均增速。
不负青山,风景这边独好。新征程上,“山水融城,鸟飞鱼跃”的南昌,已然成为一座宜居宜业的魅力之都。
VR引领数字经济 续写红色热土时代荣光
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第一辆军用摩托车、第一台轮式拖拉机在南昌诞生……敢为人先的城市基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南昌人勇于开拓。
2016年,VR在全球掀起新一轮热潮,南昌在全国率先开启城市级VR产业发展之路,走上了VR引领城市发展“变道超车”的新征程。
“2021年南昌VR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南昌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唐艳华表示。目前,“中国南昌虚拟现实产业基地”聚集了多个世界500强企业项目,多项技术难点在这里被攻克,一批VR产品孵化诞生。
VR沉浸式科技项目吸引不少年轻人体验(央广网记者 胡斐 摄)
“过去驾驶飞机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事儿,没有想过有一天可以戴上眼镜,体验驾驶飞机,圆了自己的飞行梦。”在南昌VR主题乐园,市民王先生体验VR飞行项目后由衷感叹。
今年35岁的王先生,高三时因腿上有伤疤而无缘飞行员选拔,但他当飞行员的梦想从未改变,是VR将他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世界VR产业大会永久落户,C919大飞机四分之一南昌制造,物联网技术迅速撒“网”升级,千年名楼滕王阁绽放元宇宙之光、再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唯美画卷……以VR为引领的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连起南昌市民心中的诗与远方。
世界VR产业大会永久落户南昌(央广网记者 王一凡 摄)
这是一家仅有50名员工,占地900多平方米的小微企业,营业收入2021年却达到了2000多万元。小公司如何创造大价值?
“2016年,南昌打响VR产业发展‘第一枪’,我就成为了最早一批VR产业的创业者。政府方面的项目补助、研发补助资金高达上百万元,创业6年来,办公场地我没付过一分钱租金。”该公司总经理李梁介绍。
从传统制造业到数字化转型升级,从移动互联网再到VR产业,与其说是李梁顺应了时代,不如说南昌成就了“李梁”。
夜晚降临,泛舟赣江,一江两岸,溢彩流光,LED灯光秀璀璨如梦。这满目耀眼则来自南昌LED产业的蓬勃发展。
南昌LED何以如此“耀眼”?最初的一束光,来自江风益团队。
2004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昌大学副校长、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江风益带领团队,历时19年,成功研制出硅衬底蓝光LED材料与芯片技术,打破其他国家在半导体照明领域核心技术的垄断,让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个拥有蓝光LED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
南昌一江两岸夜景(央广网记者 胡斐 摄)
关键技术的突破,直接推动了相关产业的爆发。“2021年南昌LED规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约210亿元。”南昌市工信局电子信息科科长熊瑾说,南昌已经建成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LED全产业链研发、制造和应用基地。
十余年来,南昌电子信息产业从无到有,逐渐形成移动智能终端、LED和VR等三大优势产业集群,成为江西省两个万亿元级产业之一。其中,LED芯片产能已跃居全球前三,成为国内最大的大功率LED光源生产基地,手机闪光灯和移动照明出货量全球第一。
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近年来,南昌数字经济可谓是快速发展、硕果累累,为‘打造江西特色,发挥江西贡献,赢得江西空间’作出表率。”南昌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董晓松说。
近期发布的《2022年江西省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显示,2021年江西数字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增加值达10378亿元,占GDP比重为35%。南昌位于全省数字经济第一梯队,数字经济规模达到2749.5亿元,占GDP比重超40%。
上图:2000年建设初期的红谷滩(央广网发 谭惠如 摄)下图:如今,一座现代化新城在这里拔地而起(央广网发 南昌市红谷滩区委宣传部供图)
一次次的跨越、一次次的蜕变,在南昌,新平台、新业态持续涌现,新技术、新成果加速转化,一个个特色优势产业聚链成群,红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2012年至2021年,南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连跨四个千亿级台阶,从3000.52亿元增至6650.5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3602元增至50447元,均翻一番有余。
经济在变,城在变,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矢志不变。在新时代征程中,奋进的南昌,势头不减,步履不停。
百家读城:
英雄城南昌
□ 王芸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唐代才子王勃意气风发挥毫写下的《滕王阁序》,赋予一座高阁、一座城市,千年不萎的华彩。在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南昌,时光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如同包浆,赋予这座城独有的风采气韵与精神质感。
南昌北接庐山,东北临鄱阳湖,赣江自南向北穿城而过,滕王阁就矗立在赣江边。站在阁上,风自江面吹来,时有鹭鸟翔飞起落,若不是远处的高楼,似随时可坠向时光深处,与挥毫写就《滕王阁序》的王勃,与临楼远眺的一众才子名士,相遇问答。入夜,两岸灯火璀璨如大地上的星辰,江水隐迹于夜色底部,沉沉铺展向远,衬托滕王阁恍如盛大的梦境。
穿行南昌的街巷,仅从街名,就能感知历史上有多少大家名士与这座城市发生关联:孺子路、阳明路、渊明路、船山路、永叔路、天佑路、叠山路、子固路、榕门路、子安路……南昌记住了他们的步履,也传承着他们的精神脉息。
这脉息绵延至近代,熔炼成一种炽烈的红,构成这座英雄城的本色。位于中山路的一幢百年建筑,被国人铭记,永载史册,因为曾飘扬在其楼顶的一面红旗。1927年酷暑时节,素来热闹的江西大旅社里,一股地火在燃烧,在潜行——以“河山统一”为梦想的秘密起义酝酿成熟,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从这里,走出了一支铁的军队,走出了一条艰苦卓绝的民族救亡与复兴之路。
葳蕤绿意与灵动的水色,构成这座城的底色。梅岭随山形敷展的层叠林木,城区随处可见的绿植、百余个大小湖泊与数个湿地,丰茂草木似织锦上的繁丽花纹,它们构成这座城市强健的心肺,使之具有自我焕新的活力与生机。晋升为国际重要湿地的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依循季节的更替,在大湖与草洲、浅滩的形态间变换,成为了数十万只冬候鸟越冬的栖息地。在这里,天光云影间,四季都有鸟儿翔飞的身影。
南昌是一座英雄城,一座勇于自我更新的城。红谷滩新区在二十年间由一片荒滩蜕变成了现代、时尚、靓丽的都市,整座城变得更加宜居——交通便捷、生活便利、满目绿意,公共设施完善,文化标识鲜明。海昏侯国遗址公园、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南昌VR科创城、LED产业创新示范园,星散城区的图书馆与“孺子书房”……构成这座城的条条“动脉”,矗立成文化新地标,成为古色、红色记忆的有形载体,嫁接国际国内最前端高新技术与产业,让这座城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系南昌市作家协会主席)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夏凌云
统筹:陶玉德
记者:王一凡 邓玉玲
编审:韩晓余 郅怡婧
视频:胡斐 盛杨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