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一个个新地标见证了新时代10年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记者带您走进京哈高铁,看这条高铁线路带来的变化。
2012年12月,哈尔滨西站投入运营,京哈高速铁路沈哈段开通。2021年1月,全长1198公里的京哈高铁全线贯通,设计时速350公里,助力东北地区与京津冀地区人员以及要素资源跨区域长距离高速流动。

张烁和孟翔宇都是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公司哈尔滨客运段的列车员,也是一对夫妻。

“以前的那种车朝发夕至,一开要开一天,到北京要8个多小时。现在从沈阳到北京线修好之后,最快到北京4个多小时就到了,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以前我跟老公总见不着,现在基本上下班有时候晚上就能看见了。”张烁说。

经历近10年发展,哈尔滨西站从开站之初日均接发列车29对,到2022年日均接发列车69对,越来越多人旅游选择高铁出行。

每年春运,从哈尔滨西站发出的列车,被称为“温暖之旅”。京哈高铁上线运行的有复兴号高寒动车组。这种列车能够在零下40摄氏度环境下运行,列车制动系统使用自动化防冻结功能,水箱、污物箱、水管路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衣”。

张烁告诉记者,铁路部门对动车组的车体进行了16个重点项目的防寒改造,保证动车组可以适应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环境,也为我国寒地列车的进一步开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京哈、哈大、哈齐、哈牡、哈佳等高铁线路陆续通车,从首都北京到最北省份黑龙江各大中城市均可实现朝发夕至。

“如果你打开列车时刻表,你就会发现无论白天还是黑夜,京哈线上现在总有火车在飞驰。现在的选择非常多,旅客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去选择自己出行时间。”孟翔宇说。

出品人:孙志平 徐姗娜
监制:樊华 张平锋 钟昊熹
统筹:李杰 张旭东 山旭
记者:何山
摄制:李鑫
报道员:胡峰 孙吉 徐榕泽
编辑:孙彪
配音:李云恺
动画:杨震男 史凯丽 夏勇
卫星遥感数据及技术支持:郭建伟 曾迎迎 丁新珂
新华社音视频部
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