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文化空间提质增效
2022-10-05 15:32: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1
听新闻

江苏常州“秋白书苑”

让阅读有温度有诗意

本报记者郑海鸥

“‘秋白书苑’成了我家的第二个书房。”左雄说。周六上午9时不到,8岁的小学生左思豫便和父亲左雄来到了“秋白书苑”运河明德馆。径直走到一个熟悉的靠窗座位,父女俩便开启了一上午的阅读时光。

宽敞明亮,装修新潮,设施现代……坐落于江苏常州天宁区天宁街道的“秋白书苑”运河明德馆开馆半年多,进馆人次已经突破4万。这个200多平方米的新型文化空间,成为附近居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好去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来图书馆,在书中了解和见识更大的世界。”左雄说,“之前的基层图书馆环境比较呆板,借还书也不便。‘秋白书苑’里,全市公共图书馆的书都能通借通还,而且环境优雅舒适。真心点赞!”

距离现代简约风格的运河明德馆不远,是古建木质风格的“秋白书苑”运河致远馆。考虑到附近有少年宫、老年大学,运河致远馆内配备了1万多册书籍,其中有4000多册少儿书籍,大家各取所需,积累了很旺的人气。

“包括常州在内的许多城市,都面临着人口密度越来越大而设施空间狭小陈旧、服务传统低效能而群众需求愈加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矛盾。如何补齐短板、解决矛盾?建设新型文化空间便是我们的探索。”常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严俊说。

2018年起,常州市文广旅局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全新模式,建设以瞿秋白同志的名字命名的智慧图书馆“秋白书苑”。截至目前,已建设“秋白书苑”35家,累计接待读者超580万人次,借还图书超200万册次,顺应了人们追求品质阅读和优雅环境的需要。

走进每一所“秋白书苑”,迎面都是一面醒目的红色书墙,各类党政读物、红色书籍、革命历史展览等凸显了“秋白书苑”浓厚的红色气质。“地方不大却设计精美,感悟红色历史、品味浓浓书香,在高低错落的楼房中,给我们一段驻足静心的时光,汲取砥砺前行的力量。”读者梅毅在留言本上写下这样一段话。

既有不同的特色,又有统一的标准,这源自“政府+社区+企业”合作共建的探索。常州市图书馆馆长钱竑说:“街道无偿提供社区用房作为经营场地,市图书馆负责图书资源配送,街道与社会力量共同出资进行装修并购置相应设施设备,后期运营管理及相关费用由社会力量承担,这有效弥补了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保障了‘秋白书苑’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各方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可调动许多资源开展读书沙龙、志愿宣讲等活动,让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便捷、高效的服务。”

如今,在城区,“秋白书苑”融入历史文化街区、院落、名人故居纪念馆、大运河,书香与历史文脉、文化名人、古老建筑交相辉映;在乡村,“秋白书苑”与生态保护、农事体验、四季风光浑然一体,市民和游客竞相“打卡”体验;在科技园区,“秋白书苑”植入高科技元素……各具特色的“秋白书苑”,已在常州街巷、乡村扎根。

小河边、稻田旁,蛙声阵阵。外面白墙黑瓦、内部新颖别致的“秋白书苑”花开西庄馆位于新北区任葛村,由一栋废弃的民居改造而来。其建设和管理者杨建锋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他同时管理着一所城里的“秋白书苑”。杨建锋说:“有特色的空间、丰富的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来到这里。与书为伴的成长,将影响孩子们的一生。”

严俊说:“‘秋白书苑’有温度、有故事、有内涵。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提升服务品质和层次,营造浓厚的阅读和学习氛围。”

北京石景山金苹果文化小院

激发市民的文化热情

本报记者刘阳

走进地处北京石景山区的苹果园街道,高楼林立中,有一处静谧所在。一个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里,影壁、回廊、灰墙、红砖、露台,质朴淡雅。院内莳草置石,鸟语花香。踏入小院,便有一种怡然自得之感。

这里是北京石景山区苹果园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又称金苹果文化小院。

每周,59岁的蔡春平至少有5天都会来到金苹果文化小院,“或参加舞蹈、合唱活动,或带着小外孙来看电影,有时候甚至只是单纯想来小院里走走逛逛,看看花草竹林,享受都市中难得的时光。”

金苹果文化小院动工于2019年。此前,这个超过2000平方米的区域里违建遍地,挤满了各式各样的小饭馆、洗澡堂,污水横流,人群嘈杂,噪声扰民,周边居民意见很大。

2018年,违建被拆除了,留下来的地用来做什么?街道决定打造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下辖的21个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什么风格?街道进行了民意测试。有人提议,街道紧临首钢,可以建成富含工业元素的风格;也有人提议,可以建成京味儿文化浓厚的传统文化风格。最终,第二种方案受到更多人的欢迎,也在实践中日益验证了它的吸引力。

蔡春平是金苹果文化小院的受益者。她带着记者参观了文化小院的17个活动室。跟随她熟悉的脚步,记者发现这里的活动室几乎都没闲置,有的正在举办党史回顾活动;有的在放电影;有的响彻着合唱团的歌声;有的跃动着舞蹈团的身影;有的传来悠扬的葫芦丝乐曲;有的陈列着图书,四下可见读者的身影……

小院楼顶的风光也十分优美。楼顶整齐地码放着一个个小菜园,有的结满了蔬果,有的绽放着花朵。蔡春平说,这是小院独特的“一米菜园”,孩子们轮流认领一块菜园,种植自己喜爱的瓜果蔬菜,每天放学后来浇水,“成了都市孩子们的乡土乐园。”

“我们这里有个文化小院,快来看看!”许多居民给自己的亲友发出信息,一传十、十传百,文化小院声名远扬,一些远在海淀区、西城区等地的文化团体和群众组织也来了解情况,参访者络绎不绝。

苹果园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杜鸿雁认为,文化小院之所以受到喜爱,环境特色是首要因素,多元的服务、细致的工作,让人们享受家一般的温暖。

小院有一批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已经退休的居民。律师向邻里开展普法教育,告诉大家如何避免电信诈骗;摄影师不仅教大家怎么把照片拍得好看,还领着大家走出小院,开展摄影比赛;音乐舞蹈爱好者则兼任合唱团和舞蹈团的教练……他们在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的同时,也让自己退休后的生活更加充实、更有价值。

结合小院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定位,以非遗传承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活动是这里的一大特色。适逢传统节日,小院都会举办相关活动。

文化小院不仅是活动场地和服务的提供者,同时也孵化着自己的文化品牌。杜鸿雁介绍,近年来,小院先后孵化了“海豚杯”广场舞大赛、“春之韵”合唱比赛等文化品牌,激发起居民们的文化热情。“居民们是很认真地在‘玩’,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理想和追求,小院的职责就是帮他们实现。”杜鸿雁说。

河南安阳“甲骨文书屋”

充满书香魅力和家的温馨

本报记者任胜利

“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河南省安阳钢铁公司退休干部赵许建越来越喜欢“丹枫苑甲骨文书屋”:屋内满架的图书、墙上的甲骨文书法、桌上苔藓树皮盆景、或老或少的书友,充满书香魅力和家的温馨。“在书屋里找到新的感觉,心静了下来。”她说。

绿草环绕、红叶掩映,坐落在安阳市殷都区丹枫园广场一角的“丹枫苑甲骨文书屋”,显得安静而有生机。

“这个书屋建筑面积100平方米,藏书近5000册,阅读席位52个。”共青团殷都区委副书记、殷都区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刘晓庆说,现在由12名志愿者提供常态化志愿服务,保证书屋常年开放。

与“丹枫苑甲骨文书屋”的安静相比,位于安阳市文峰区东方名苑小区的“名苑甲骨文书屋”则显得热闹许多。这个书屋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融合在一起,还提供考前读书指导、电脑编程等个性化服务。

“书屋都配备了24小时图书自助借还系统,实现办证、借还书、电子书下载的自助化。”安阳市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公共服务科科长郭强介绍,安阳“甲骨文书屋”从2020年3月开始建设,按照“统一外观、统一标准、各自建设、属地管理”的思路建成68座。每座书屋建筑面积不小于100平方米,配置不少于4000册的图书,阅读席位40个以上。书屋依托安阳市图书馆建立了总控制平台和周转书库,形成了全方位、多辐射的公共图书总分馆和全民阅读服务网络,实现全市范围图书的通借通还,力图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优质阅读服务。

“个性化”“有温度”“离家近”,这是读者在“甲骨文书屋”普遍的阅读体验。

“让每个有诗意的灵魂,都有一处栖息的地方。”这是“丹枫苑甲骨文书屋”的志愿者李凤霞经常念叨的话。“这话正好反映了我在这个书屋的阅读体验。”读者王志交说,“每个人阅读需求是不一样的,而在这里,想读什么书、想参加活动等个性的需要基本都能得到满足。李凤霞在做好阅读服务的同时,还经常给小朋友讲解甲骨文书法,满足孩子们对甲骨文的好奇心。”

“有温度不仅体现在书屋陈设人性化、家庭化,也体现在活动的人文化、交流的亲情化。”安阳钢铁公司作协副主席冯军说,“有一次《红楼梦》读书会吸引了很多读者,讨论也非常热烈。几个小朋友的问题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探讨读古代名著从哪入手,是先看原著还是先读白话版……这样的活动有深度也有温度。”

“书屋就在家门口,每天买完菜往家一放,10分钟就到了。”赵许建说。家住安阳市文峰区东方名苑小区的杜晓文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正备考研究生,她说:“去一趟图书馆得一个多小时,时间都耽误在路上了。现在下楼就到了书屋,需要的书都能借到,十分方便。”

“政府主导、企业协同、民众参与,就近服务、普遍均等、满足个性,‘甲骨文书屋’使公共图书馆体系更完善、服务内容更加亲民。”安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薛崇林说,书屋广泛分布于公园、广场、学校、社区等处,融入安阳文化元素,已成为崭新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据统计,68座书屋建成以来,累计流通图书22.6万册次,日均访问量1万余人次。

版式设计:张丹峰

《 人民日报 》( 2022年10月05日 07 版)

标签:
责编:戴凌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