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的农业大镇移风店镇流传着“八大怪”的顺口溜,其中“两怪”让人印象深刻:“存款用麻袋”“买房不用贷”。移风店镇曾是青岛市经济薄弱镇,但到了2021年,居民银行存款余额在即墨区17个镇街中跃居第二位。依托蔬菜种植、种子研发的产业优势,移风店镇“种”出了好日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连日来,记者深入移风店镇田间地头、蔬菜大棚、种子研发企业采访看到,当地干部群众正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盯乡村特色种植业,发挥土地最大效益,探索多元化强村富民路径。
抱团开拓共富路
移风店镇近年逐步发展成为青岛市的菜篮子基地、全省的蔬菜重镇。冬日里,移风店镇小欧戈庄村的温室大棚里生机盎然,西红柿、大头菜等蔬菜郁郁葱葱。
村民吴子银蹲在垄间,仔细察看西红柿长势。“老吴,你这西红柿该打叉了!”一起来到大棚的省派工作组队员高林峰说。“这个天气可不敢打,容易受菌。”虽是第一年种大棚,但吴子银俨然已成农业专家,“这都是跟着村里请的专家学的。”
吴子银今年62岁,拖拉机开得好,是种地的“好把式”。不过,2亩多地,种了一辈子小麦、玉米,赚不到钱,吴子银一直想改变,却没有方向。
“党支部班子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小欧戈庄村党支部书记吴子旭说,“单打独斗赚不到钱,抱团发展才能拓宽致富路。要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将资源整合起来,抱团走品牌农业道路。”
在吴子旭的倡导下,村庄联合种植户,整合4家小型合作社,成立共富公司,流转农民土地370多亩,农产品统一使用“小欧田园”商标,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帮扶作用,与区直部门和企业等多方成立党建联盟,统一调配使用200余万元资金,配套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实现资金、资源、技术共享,形成了“党组织+共富公司+社会资金+种植户”的经营模式。
吴子银的2亩多地流转给了合作社,又租了合作社一个冬暖大棚,村庄还定期邀请专家来指导,帮助销售产品。在大棚里,吴子银数着一棵西红柿秧上的花,“每棵估计产6斤西红柿,这一棚就能赚四五万元”。
深耕种业效益好
“40个大棚,种植着5000多个品种的西红柿。”青岛德龙种子有限公司经理孙军说。青岛德龙种子有限公司在移风店镇的基地,主要培育西红柿种子。
这些小小的种子,被称作现代农业的“芯片”。
在青岛德龙种子有限公司,一排排蔬菜大棚整齐地排列。记者注意到,每垄西红柿种苗都有标签。“这一个大棚里,大概有700个品种的西红柿,成熟后再进行选育,最终选出适合栽种的种子。”孙军介绍,种子研发是一个长期过程。但研发出市场认可的新品种,经济效益将是非常可观的。比如该公司研发的特色番茄“德龙小黄”,市场售价每斤可达20多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目前,移风店镇正在全力打造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青岛市规划建设的青岛国际种都核心区就在这片区域。“我们正在建设集种企孵化、种质保护、研发加工等为一体的现代化种业产业园。”移风店镇副镇长鲁建说,目前,该镇已累计引进现代种业项目26个,涉及500余个品种的研发和培育,各类种子产品远销美国、韩国等10余个国家。
移风店镇还引进和培育了山东金百利公司等4家育苗企业,对接10余家本土企业开展育苗合作,年育苗1.4亿株,实现种子科研成果就地转化为优质种苗,直接带动本地农民栽种,同时辐射胶东半岛20万农户。
蔬菜触网闯天下
走在即墨区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移风蔬菜”招牌。移风店镇蔬菜种植面积6万亩,年产蔬菜60万吨。鲁建介绍,不光是在即墨区,在全国各大城市,甚至海外市场也可见“移风蔬菜”的影子。而这靠的就是“一群蔬菜经纪人和一根网线”。
青岛地平线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姜波是先行者。记者来到姜波的办公室时,她正忙着电话联系外地客户。“种菜这个活‘看天吃饭’,咱不忍心看着菜烂地里,就帮着卖卖。”早在2003年,姜波就开始在网上卖菜,一位台湾客商找到她要10个集装箱共250吨白萝卜,而且收购价是市场价的3倍。第一次“触网”营销就为菜农卖出200多吨菜,这让姜波感受到了网络的力量。
“现在,我还通过抖音、朋友圈卖菜。”姜波说。目前,她利用互联网等渠道把“移风蔬菜”销往全国各地及海外市场,带动了当地200多名农村经纪人和周边3200多名农民利用互联网卖菜创业。
鲁建介绍,移风店镇抢抓直播电商机遇,搭建集电商、快递、仓储、人才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全链条产业体系,拓展线上销售渠道。目前,在移风店镇已经建立了多个乡村直播基地,约有600多名菜农从事直播带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姜波告诉记者她近期的一个“小目标”:组建一支200名农民直播团队,从农产品种植、品牌包装、销售配送等各环节,打造农产品电商直播供应链基地。在她的规划里,移风店镇将实现“村村有网红、个个能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