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谱写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华章
2022-12-06 09:40:00  来源:经济日报  
1
听新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系统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奋力谱写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华章。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在实践基础上创立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引领下,我们攻克了生态环境领域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

过去十年,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平均6.6%的经济增长;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_2.5)年均值由2015年的46微克/立方米降至2021年的30微克/立方米,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全国地表水优良断面比例达84.9%,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成就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这些巨大成就,是新时代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信心和力量之源。实践表明,只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然能够实现。

科学研判当前形势

科学判断形势是我们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也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的宝贵经验。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不懈、奋发有为。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充分肯定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明确指出我们的工作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要求我们清醒看到“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认识的新突破,是在更高层次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然趋势。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持久战,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生态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同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从国内看,产业结构调整有一个过程,传统产业所占比重依然较高,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尚未成长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能源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资源环境对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从国际看,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大打“环境牌”,多方面对我国施压,围绕生态环境问题的大国博弈十分激烈。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保持“日拱一卒”的韧劲,坚定“滴水穿石”的执着,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充分肯定过去五年和新时代十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安排部署,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面对新的形势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我们要不断深化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律性认识,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新使命呼唤新担当。奋力谱写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华章,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认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执笔:俞 海 宁晓巍)

标签:
责编:戴凌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