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发掘非遗的文化魅力,促进非遗商业化发展,“焕新非遗”全国影像展暨非遗论坛活动在湖南长沙潮宗街举行。本次活动,借助潮宗街的火爆人气和深厚的艺术底蕴,向市民和游客展示绚丽多姿的非遗文化,让更多非遗被看见、被激活、被传承,让非遗“焕新”。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加大非遗文化的传承、弘扬、守护、宣传,才能让非遗记忆“活”起来,重新焕发新时代光彩,凝聚民族复兴伟力。
为了让非遗进入大众视野,融入现代生活,真正“活起来”,各地积极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促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例如,今年春节期间,天津2023年“运河之春”非遗灯会、上海“豫园迎新春民俗体验”灯会、福建枫亭元宵游灯习俗、海南文昌孔庙新春祈福庙会、陕西“玉兔迎春贺新年”秦腔秧歌社火展演、四川绵竹年画展示展销和体验活动、山东海阳大秧歌贺年会、江苏“舞狮闹新春”舞龙舞狮展演等种类繁多的非遗项目,充分展示了非遗文化传承千年的独特魅力。
非遗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历史中留下的灿烂瑰宝,是凝聚先辈智慧与卓越价值的精神财富。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需在创新上下功夫。对此,一方面,我们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厚植非遗人才沃土,推动青年人才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劲动能。另一方面,非遗保护工作要见人、见物、见生活,要广泛运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如“数字敦煌”项目让网友在线上观看精美的洞窟壁画,《昆曲涅槃》让网友透过VR“亲临”江南水榭楼台,《唐宫夜宴》将传统画卷与数字科技完美结合带观众领略大唐盛世之美,让非遗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结合红色旅游专列、乡村振兴等活动平台,让精彩的展示、精湛的技艺、精美的产品“潮”起来,培育更多的非遗“粉丝”。
近年来,大众文化审美不断提高,为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充分释放非遗文化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潜力。为此,要发掘“非遗”文化IP,开展“非遗+科技”“非遗+乡村振兴”“非遗+旅游”“非遗+文创”等跨界、跨域、跨业创新探索,开掘产业和市场富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美丽乡村建设、农耕文化保护、城市建设相结合,让非遗保护成果惠及广大群众。
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一个重要举措。在新征程上,只有盘活文化资源、激活非遗文化,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才能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作者:陈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