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宿迁古籍保护与活化“恰逢其时” 字里行间构筑起文化自信播
2023-02-09 09:43:00  来源:速新闻  
1
听新闻

(速新闻记者 武蕾 通讯员 王景)纸页轻薄,却能承载文化厚重;书简脆弱,亦曾历经岁月沧桑。

古籍犹如中华文明的“时光匣”,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鲜活见证。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提出“挖掘古籍时代价值”。2022年全国两会上,“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古籍的保护利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矢志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古老的宿迁故事从泛黄纸张上“走出来”,伴着兔年新春的洋洋喜气,随着文化工作者们的孜孜以求,宿迁古籍工作进入了期待已久的“春天”。

走进市图书馆典藏室,工作人员按照规程打开上锁的樟木箱,一本本严实包裹着的古籍呈现在眼前。“这些古籍是近年来我们通过捐赠、竞拍、购买等渠道征集并经专家鉴定后纳入收藏的,大部分是清代宿迁地区名人的诗集、词集,有助于直观反映清代宿迁的人文历史风貌,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赓续生生不息的宿迁文脉。”市图书馆馆长王虎介绍,古籍特藏文献是市图书馆保存各类文献中最为珍贵和重要的文献,也是地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历史悠久、文脉绵长的宿迁,名家藏书盛极一时。值得一提的是,清代道光年间,誉满南北的著名收藏家和著作家王相,建有藏书楼“百花万卷草堂”“池东书库”等,藏书40万卷。但在时光流逝中,不少古籍在战火中损毁。

“抢救性保护古籍,是开展古籍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前提。”王虎坦言,宿迁历史上古籍资源比较丰富,但由于受战争、水患等影响,目前留存下来的古籍很少,而且大多散落民间。宿迁建市以来,特别是市图书馆成立后,古籍保护工作逐渐得到政府的重视,古籍征集、收藏与民间古籍的普查、登记工作开始由市县两级图书馆等专门机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当前,宿迁厚植文化底蕴为城市铸魂,古籍保护与活化破题可以说是“恰逢其时”。

带着时间的风霜走到今天,古籍里的一字一句都值得反复推敲。此次古籍研究工作,宿迁多位资深文化研究者参与其中,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宿迁分院研究员、宿迁学院讲师张福贵就是其中一位。

张福贵告诉记者,《痕梦词》收王颐正所作词十六首。王颐正为王相的三子,字子登,传其家学,尤善填词。说他传其家学,主要是指家族中都是文人雅士,冯煦纂修的《宿迁县志》记载清代宿迁诗歌传承有“自徐用锡,陈玉邻,以王炯为最,陈环,叶道源继之”,而王颐正学诗于长兄王炯,学词于长嫂陈瑶以及长嫂的弟弟陈环,可见其家学渊源。

张福贵说,《痕梦词》为咏景、旅次、悼亡之作,作者笔下的见闻多反映了咸同年间宿迁地方社会风情及士人之间的交谊,诸如怀念其妻子的一首词《碧云深题内子镜中遗像》“空相忆。瑶台梦断无消息。无消息。春光一片,落花风急。月悴浑相识。浑相识。伤心容貌,望中难即。”词中展现了作者对其妻子的怀念伤心之情。《痕梦词》能够刊刻流布,得以传世,极其珍贵。

此外,清代王相的《无止境初存稿》《无止境集外诗》,陈锦鸾的《情景轩存稿》,陈玉邻的《秦晋诗存》,卓笔峰的《借园诗存》,钱埰的《愿学斋吟稿》,卓洽的《灵石轩存稿》和民国张相文的《南园丛稿》等10余本宿迁名人古籍文献均首次进入市级馆藏。

宿迁市剧目工作室主任马志春对卓笔峰的《借园诗存》情有独钟。他说,卓笔峰又名卓借园,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宿迁人,长期居住在新盛街卓家大院(院址现建有卓家大楼),同生活于新盛街的王相住地相距咫尺。卓笔峰是王相的挚友,也是王相长子王炯的老师。他工诗善画,学问渊博,生性洒脱,所著《借园诗存》二卷是其重要的代表作。

马志春说,王炯在《〈借园诗存〉跋》中记载:“吾师性倜傥,少为诸生,不事帖括(唐代举子把经书里难记的句子编成歌诀,以便诵读,称为帖括,后来通指科举的文字),独肆力于诗、古文辞,同辈咸目笑之。” 还说卓笔峰“空村风雨,冥坐孤吟,每一脱稿,神施鬼设,不可方物。暮年陶写(意为怡悦情性,消愁解闷),乐此不疲也。”可见,其诗、文都是当时宿迁文化名流中的优秀作品。

开展古籍普查与保护,征集入藏是前提,更为关键的是加强古籍整理研究,深入挖掘古籍文化内涵,促进古籍再生性保护和揭示利用。“古籍的再生性保护,需要推进古籍数字化建设。目前,我们正在启动知识资源细颗粒度建设与标签标引项目,围绕馆藏古籍开展数字化和影印等工作,借助数字化手段,让脆弱的古籍文献永存‘云端’,促进古籍数字资源便捷使用和开放共享,并为后续整理研究《宿迁历代诗歌》《宿迁历代别集点校》等提供帮助。”王虎说。

搭建好古籍典藏通往当代受众的桥梁,同样是下一步古籍工作的重点之一。“为了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我们采取雅俗共赏的呈现方式,从国家图书馆出版社购买了中华古籍再造善本51种近600册原风貌经典古籍影印本,方便读者欣赏原汁原味的古籍魅力;同时我们还将通过经典诵读、展览展示、影印出版和文创产品开发等方式,使之融入日常生活,更好地挖掘古籍的当代价值,为群众提供更丰富的文化滋养。”王虎表示。

标签:
责编:孟涛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