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沿岸风貌
南京长江大桥
北十里长沟东支
南京鱼嘴湿地公园
秀美长江
碧水东流,万里长江入苏第一站,便是南京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沿江而下,滚滚江水奔腾97公里,三江河口处眺望波涛离宁而去。这段总长280.82公里、占全省24%的长江岸线,既是南京全力守护的“生态线”,也是其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
最新数据显示,长江南京段水质持续向好,水生生物更加丰富,水环境监测质量考核连续四年保持全省第一。
从背江发展、跨江发展,到与江共生、拥江发展,南京全市上下把长江大保护工作摆在压倒性位置。拥有960万人口的南京,全力守护的这条大江迎来精彩蝶变。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实施两周年,这位“长江之子”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书写“母亲河”的美丽新篇章也有了更生动实践。
28条支流奔向“母亲河”
2022年,长江南京段水质已持续五年稳定在Ⅱ类以上。南京市水务局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无论是从空间维度还是时间维度,长江南京段氨氮、总磷等主要指标正持续下降,水体水质持续向好。“数据降幅已不到‘1’,甚至在百分位变化。”南京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长江流量极大,每一点向好变化都来之不易。
涓涓细流汇大江,众多支流如“毛细血管”源源不断补给长江。支流是否水清、水质是否达标,直接关系到长江水质和水生态环境安全。
从紫金山北麓军民友谊水库向北,地跨玄武、栖霞两区,约 9.1公里的北十里长沟东支一路“高歌”奔向长江。其红山桥断面作为全市42个省考断面之一,已实现连续四年水质达优良。难以想象,这条汇水面积约33.55平方公里、辐射周边众多老百姓的入江支流,一度顶着“黑臭河道、劣V类水体”的“帽子”。
2016年,南京全面整治水环境,北十里长沟东支也随之开启“美颜”之路,先后实现全流域基本消除黑臭、消除劣Ⅴ类水体,进而提质达优,北十里长沟东支流域水环境质量实现跨越性突破。“河清岸绿,这里已经是我们近水亲水幸福生活的宝藏‘打卡点’了。”每提及此,周边居民都连连点赞。
不忽略任何一条入江支流,南京全力守护长江水环境质量。2022年,全市10个国考、42个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保持100%,较2015年提高54.5个百分点,水环境监测质量连续四年全省第一;28条入江支流水质达标率100%,较2017年提高46个百分点,其中18条主要入江支流水质全部达优良。
“春江水暖鸭先知”,生态优不优,水域“精灵”用脚“投票”。近些年来,在长江边长大的武家堂仍喜欢往江边跑。沿着堤岸,他见过江豚在离岸边两三米的水面畅游,这个圆头圆脑的“微笑天使”曾一度难觅踪影。在绿水湾湿地,他与成百上千只白骨顶偶遇,这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齐聚水洼地休憩觅食的场景让人难忘。武家堂感慨:长江又回到了最美的模样。
与江共生的,不仅是水域“精灵”,更有南京这座特大城市。从水质保护到生态修复,南京坚持做好优化生态环境“加减法”,近年来累计清退生产岸线37.6公里,整治项目数量、拆除体量、清退生产岸线长度、复绿面积均为全省第一,南京市长江生态岸线比例从66.2%增加到80.3%。
蓦然回首,长江岸线的绿色肌理,已深深植入南京的“城市基因”。浦口桥林地区,绵延10里的30多家船厂和仓库等生产型单位全部清除复绿,“十里造船带”修复成“春江十里”滨江风貌区。长江二桥到三桥之间生产岸线全退,新增万亩滨江湿地林带,破败的“工业锈带”成为“城市秀带”。全市沿江绿色廊道全面联网成片,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生态景观。
南京的长江两岸,曾被工业码头、仓库、采砂厂等分割占据,长江一度被隔离在城市中心活动之外。而今,南京选择与江共生、拥江发展,长江正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轴、产业布局的主轴和生态文明的主轴。
栖霞、鼓楼两区交界处,五马渡广场静卧在幕府山与长江之间。备受年轻人追捧的后备箱夜市就是从这里兴起,随后这种“草根”式地摊文化很快在南京遍地“爆燃”。城市生活与浩荡长江,已悄然共融。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因江而生的生态优势,渐成南京“恩正”的发展胜势。仲量联行近日发布的《投资南京的十大ESG核心竞争力指标》显示,南京在城市环境质量、自然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全国领先,能够为入宁企业提高ESG(Environment环境、Social社会、Governance治理)评级提供有力支撑。
珍爱长江流经南京的每一滴水
这是一座蓬勃发展的城市。五年来,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跨越5个千亿级台阶。2022年,南京市实现GDP16907.85亿元,位列全国前十。
这也是爱水、敬水的城市。五年来,南京市万元GDP用水量降幅近40个百分点。南京市水务系统形成共识:每年长江南京段径流量约1万亿立方米,但每一滴都没有浪费。
依江而生,960万人口的生产、生活需要江水润泽。南京坚持节水优先,每年约开展120个节水型载体和工业节水技改项目建设,推进全市再生水循环利用率达23.09%。2021年度全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南京荣获第一。
去年夏天,全国多地受高温袭扰,南京汛期的水库蓄水量创历史同期最少纪录,长江、水阳江、石臼湖水位创历史同期最低纪录。旱情最高峰时,约42万亩田作物缺水受旱。南京市防汛抗旱系统发挥水利工程蓄水引水翻水调度作用,通过各类设施累计翻水约8.6亿立方米,实现高效“解渴”。
水安民稳,是长江大保护的应有之义。南京将韧性理念贯穿水务建设管理全过程,持续加强水旱灾害防御。去年,全市完成94项防汛消险、15项积淹水整治项目建设,推进水阳江干流永丰圩堤防加固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成功处置“624”强降雨、台风“梅花”及罕见严重旱情侵袭,城市运行保持有序。
超长降雨周期、超大上游来水、超高防汛压力,2020年夏季,南京遭遇特大洪水,长江南京站最高潮位达10.31米,刷新历史最高纪录。投入几十上百亿元系牢的“水腰带”,在彼时经受住了考验。从党员干部到普通市民,从专家到志愿者,在风雨中抚慰躁动的大江。
南京人爱这条江,是用行动在表达情感。
“最低标准是每周巡河一次,但是我们已经习惯一周巡上三四次。”浦口区桥林街道周营村党总支书记张芳是南京市社区级河长,这位河长的巡河队伍,已经覆盖到全村,“经常有村民跟着我一起去转转,带着我察看哪些地方可能存在问题。”
周营村不仅有4条入江河流,更有2.4公里长江岸线。过去生活污水不科学排放,对河流污染很大,近些年在河长制和城市排污系统建设的推动下,河流重新呈现往昔模样——村民们可以到河边淘米、洗菜,依旧是记忆中的水清岸绿。在南京,从市、区县到镇街、村社四级,共有河长3025人,像张芳这样的基层河长有1759人,共同守护着所有人牵念的一江碧水。
人防不缺位,技防加把锁。拥有创新这一城市底色的南京,在水务建设中同样探寻着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南京智慧水务一期项目经过近2年建设,“一网、一图、两中心、四平台、五+N应用”的总体架构体系去年初具雏形。在功能上,聚焦服务水务重点业务工作,通过数据、系统、资源的有机整合,实现了水务业务和信息技术有机融合。
“发现排口晴天排水情况。”一天下午,正常工作的智慧水务视频智能分析平台发出告警。屏幕调取实时监控显示:南京城北护城河金贸大街江西路桥下排口发现有水流出。晴天出水,疑似偷排!系统自动将发现的问题首先转交给河道所在养护单位,在没有明确匹配的养护单位情况下,随即转交给鼓楼区建宁街道城河村社区村级河长处理反馈,形成处置闭环。
智慧水务不是一套简单的设备,而是完整的解决方案和服务体系。一条河、一片湖、一条水道,都可以通过智慧水务进行管理。
这还是亲水、懂水的城市。在每一次与水的亲密接触中,在每一处与水相关的细微处,这座城市都尝试了解“水的语言”,作出“南京的回应”。在长江滋养下茁壮成长的南京,更懂得守护这份弥足珍贵的“礼物”,践行着长江大保护的责任与担当。
敢闯敢为下好治水护水“一盘棋”
2021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正式施行,长江大保护穿上了“法治护甲”。
以法之名,护一江碧水,南京下好“先手棋”。
2018年2月,南京在全国率先制定了长江岸线保护的地方政府规章——《南京市长江岸线保护办法》,将长江保护发展纳入法治化轨道,为加强长江岸线保护、修复生态环境、优化岸线利用效率等发挥了重要的法治保障作用。“办法”还要求南京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规划、发展和改革、交通运输、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行政主管部门,编制长江岸线保护详细规划。
“现实问题是,南京市长江岸线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空间规划偏散、产业结构偏重、岸线利用效率偏低,以及经济建设与岸线保护协调不到位、缺乏必要的使用退出机制等问题,亟待进一步立法规范。”南京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长江保护法的施行,为南京立法保护长江岸线提供了上位法依据。时机已然成熟,今年1月1日,一部全新的《南京市长江岸线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聚焦强化系统治理、突出合理利用和重点管控、建立完善协调协同机制、促进岸线保护成果共享四个方面,将长江岸线划分为保护区、保留区、控制利用区、开发利用区,实行岸线分区管理和用途管制。施行这一条例,旨在通过法治方式加强南京长江岸线保护,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一项新的成果不久将“亮相”——《南京市长江岸线保护详细规划》即将出台,明确岸线开发总量控制、优化整合岸线利用布局、推进沿江生态修复、加强长江防洪保障能力等具体目标,进一步护航《南京市长江岸线保护条例》实施。
还江于民、与江共生,是一项需持之以恒奋斗的事业。南京市第十五次党代会上,描绘了今后五年“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长江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城市新画卷。
河湖治理没有上下游、左右岸之分,只有坚持全域共治、系统整治,才能实现生态环境高质量。
长三角水网密布,跨界水体众多,随着区域一体化不断推进,传统的行政区域分段管制与河湖整体性、生态系统性的矛盾日渐突出,跨界河湖治理过程中存在权限不清、规划不统一、信息不畅通、治理不同步、利益难协调等问题。现行的属地负责模式已难以解决跨界治水问题,亟需打破行政壁垒,构建跨区域协同治水模式,形成交界治水合力。
共护一条江,下好“一盘棋”,南京选择从全域全局考虑,与流域上下通力合作。共治一江清水、共享一碧河湾,也是各地共同的愿望与责任。去年11月,南京都市圈联合河湖长制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南京都市圈联合河湖长制于当日正式启动。苏皖两省9个城市河长办齐聚见证,都市圈河湖治理由此前的“分段治”“各管各”,正式走向“全域治”“联合治”。
南京已不满足于简单的治水护水,锚定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的更高目标,到2023年南京将建成300条幸福河湖,进一步实现2025年建成区河湖基本建成幸福河湖、2035年全市河湖总体建成幸福河湖的目标。
从河湖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河湖管理、群众满意度等多个维度,实现“幸福河湖”灾害风险较小、供水保障有力、生态环境优良、人水关系和谐,在满足防洪、灌溉、排涝、航运、渔业等功能基础上,进一步满足人们亲水、近水、悦水等精神需求。
大大小小1000多条河湖,丰沛的江河资源、多样的水生态环境是南京特色优势。共建共治共享,今日身边的“幸福河湖”,便是未来大美和谐的城市风景画。
撰稿 胡明峰 宁水轩
(南京市水务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