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在高质量发展航道上破浪前行
2023-03-08 11:13:00  来源:光明日报  
1
听新闻

【圆桌对话】

嘉宾

黄群慧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伊彤代表(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

杨德才委员(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

主持人:光明日报记者刘坤黄小异李苑

中国经济,时刻牵动世界目光。

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121万亿元,10年增加近70万亿元、年均增长6.2%……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号”经济巨轮在高质量发展航道上破浪前行,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不断呈现新气象、取得新成效。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质量发展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如何进一步发力?我们特邀代表委员展开探讨。

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主持人:新时代1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转向高质量发展的10年。具体而言,成就与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

黄群慧:新时代10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达18.5%,稳居世界第二位。

我国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发展取得新成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产业发展协同性、区域发展协调性、城乡发展协调性都得到进一步提升。绿色发展理念得到广泛深入贯彻,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加速发展。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了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新局面。高度重视共享发展理念,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总体上看,我国经济迈上了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杨德才: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增强。一方面,我国不断加大教育科技投入,科技创新不断取得突破,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另一方面,科技成果加速产业化,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从要素投入拉动转向创新驱动。

伊彤: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比如,2022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从2012年的1万亿元增加到3.09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提升到2.55%;基础研究投入从2012年的499亿元提高到约1951亿元,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由4.8%提升至6.3%;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第11位,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机遇和挑战并存

主持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如何看待我国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杨德才:当前,我国高质量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一方面,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36883元,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全社会的消费正处在升级提质的关键期,超大规模市场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创新创业创造蔚然成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正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此外,我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局面正在形成,经济增长动力充沛。

伊彤:我国经过新时代10年的创新发展,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成长起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也要看到,近几年,国际局势纷繁复杂,各种不确定因素相互叠加,给未来发展带来的挑战不容忽视。

黄群慧:从机遇看,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形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我国是制造业第一大国,经济具有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空间大的基本特征。从现实看,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需求不足仍是突出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有待深化。从外部挑战看,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动能减弱。这些都需要未雨绸缪、居安思危。

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

主持人:立足新发展阶段,我国应如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黄群慧: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要着力破除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统筹好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努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尤其要在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上下功夫。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

伊彤:我们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把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作为当务之急,尽快改变关键领域受制于人的局面,通过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加强系统布局,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大合力。加强基础研究,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并重,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和文化氛围,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体系,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杨德才: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通过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进一步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让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要处理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打造新兴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同时,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过去五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1%提高到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

过去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8.1%、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4.1%。

2022年,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年末城镇调查失业率降到5.5%。

2022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7.7%。

数据来源: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

《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08日09版)

标签:
责编:戴凌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