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转移到河北省唐山市芦台经济开发区的某家具企业,机器手正工作。
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摄
在莱伯泰科(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刘学(左)和妻子于丽新展示他们写下的心愿。刘学曾在北京工作多年。2019年,他和妻子一起被派到天津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参与分公司的设立。现在他们一家人已经在天津落户。
新华社记者 李梦馨摄
通燕高速京冀交界处,飞舞的鸟儿与蓝天碧水、城市建筑共同勾勒出一幅和谐画卷。
本报记者 贺 勇摄
3月31日,北京城市副中心,塔吊林立、焊花飞舞,亚洲最大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施工正酣。
4月1日,河北白洋淀景区碧波荡漾、蒲草摇曳,斑嘴鸭等珍稀鸟禽不时在水中追逐嬉戏,再现“荷塘苇海、候鸟天堂”的生态图景。
4月2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前来就诊的河北邢台患者王利群持外地医保卡实现了即时结算,“一卡通行”看好病。前不久,京津冀全面取消异地就医备案,三地就医可直接享受医保报销待遇。
协同发展9年来,京津冀三地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产业、交通、生态、公共服务四大领域率先突破,一张精彩答卷展现世人面前。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13年的1.8倍,区域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
从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京津冀协同发展始终保持良好状态,不断谋划发展新篇章。
产业承接对接“快起来”
“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提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
9年来,牢牢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京津冀三地推动产业承接对接工作跑出“加速度”。
坚持严控增量与疏解存量有机结合,北京加快“瘦身健体”。2017年以来,全市累计疏解提质一般制造业2093家,科技、商务、文化等高精尖产业的新设市场主体持续增加,占比由2013年的40%升至2022年的65.6%。
一核疏解,两翼齐飞。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是产业协同发展的“桥头堡”。
看城市副中心——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数说京津冀协同发展九年成效》系列报告显示,2022年,围绕行政办公、商务服务等主导功能,城市副中心所在的通州区大力发展与之相匹配的重点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61.7%,较2013年提升11.9个百分点。
再看雄安新区——央企总部项目开工建设,产业集群组团落户,“未来之城”展现出勃勃生机。
在雄安新区中国中化总部施工现场,直径近百米的基坑内,几十根钢结构柱已经竖起,三台塔吊高高矗立,一派热火朝天景象。“为让项目加速落地,在确保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目前工地24小时都在施工。”中建二局三公司项目经理刘凤龙介绍,他们正让建筑主体建设和初步装修同步进行,尽可能缩短工期,为企业入驻打好基础。
“春节过后,几乎每天都有考察团来到雄安,一些机构、企业也表达了在这里发展的意向。”雄安新区改革发展局副局长张飞说,“政策高地”优势和企业自身发展需求,让雄安新区受到不少企业青睐。据介绍,目前已有140多家央企在新区设立分支机构。2023年,雄安新区将争取30家央企二三级子公司在雄安落户。
与此同时,津冀两地积极做好产业有序承接,活力迸发。2022年,天津吸引京、冀投资1989.4亿元,河北承接京、津转入基本单位4395个,2014年以来累计转入4.39万个,其中近八成为北京转入。
协同发展不仅仅是空间转移,更要借此机会转型升级、更新换代。京津冀三地共同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汽车等优势产业,联手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
“我们的生产基地设在了河北廊坊,公司大部分研发专家在北京,产品出口则依靠天津港。”久智光电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庆国说,依托京津冀产业链协同,企业成了直接受益者。
放眼京津冀,类似的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故事接连上演。截至目前,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已签约北京项目465个,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新增注册企业累计超过4000家,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2100亿元。
“京津冀区域始终坚持创新引领,以更高标准提升发展质量,持续加大创新投入,高端产业引领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展现活力,创新主体发展壮大。”北京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京津冀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3949.1亿元,是2013年的2.1倍。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江小涓表示,未来数字经济等领域可能成为京津冀产业协同的新增长点,三地政府可通过继续合作提供低成本协同优势,创造更为良好的营商环境。
一体化交通网络“密起来”
协同发展,交通先行。在京津冀,交通“一张网”越织越密。
“京津雄核心区半小时通达,京津冀主要城市1至1.5小时交通圈加速形成,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赵同安介绍。
不久前,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管委会副主任顾子城再次从天津宝坻区来到北京招商。与过往不同,这次赶路的辛劳程度大大降低。原来,京唐、京滨城际铁路在今年元旦前正式通车,设有宝坻站。“我们从宝坻去北京,以前开车要一个多小时,现在坐高铁最快只需18分钟。”顾子城感慨,高铁出行极大缩短了宝坻往返京冀的时间,让出行更加便捷。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9年来,“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形。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京津冀区域营运性铁路总里程达10848公里,较2014年末增长38.3%。
在北京,除了京唐、京滨城际铁路,京张高铁、京哈高铁京承段等建成通车,北京朝阳站、北京丰台站、清河站已投入使用;在天津,津保、津秦铁路直通河北,铁路路网密度排名全国第一;在河北,铁路通车里程达8243公里,实现市市通高铁,石家庄到北京1小时即可通达。
公路方面,京昆、京礼、津石、大兴国际机场高速等一大批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国家高速网的首都放射线路段全部打通。京津冀区域高速公路总里程达10585.5公里,较2014年末增长32.6%。
“前几年老百姓还在谈省界上的‘断头路’,现在北京与河北之间的高速公路全部连上,‘断头路’成为历史。”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协同发展处处长赵阳指出,现如今,京津冀互联互通的公路网络已全面构筑。
随着道路条件的提升,定制客运悄然兴起。3月30日下午6时,在北京国贸工作的郑燕结束办公,搭上定制快巴,只用1小时便到达了位于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燕郊镇的家中。
“2022年,北京至廊坊北三县定制快巴开通运营,为跨省通勤人员提供定制客运服务。”赵同安说,目前已开通廊坊北三县至北京国贸主线3条、支线10条,惠及8.9万人。下一步,定制快巴将根据乘客需求规划燕郊至望京、中关村、亦庄等区域的定制线路,全力打造环京一小时通勤圈。
内畅外联、海陆并进,现代化津冀港口群加快建设。
碧海蓝天间,天津港欧亚国际集装箱码头,来自韩国仁川的1000多个集装箱从“现代王朝”轮卸下,整齐地码放在堆场内。整合全球资源重点发展集装箱航线,近年来,天津港立足京津冀,全力打造内通外联枢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4年年均增长率超7%。
河北沿海港口大宗物资运输主枢纽港地位不断巩固,生产性泊位246个,设计通过能力11.6亿吨,吞吐量达到12.8亿吨,津冀港口集装箱合作航线达到7条,干支联动的集装箱运输网络正加速完善。
赵阳表示,到“十四五”末,京津冀将基本建成“四纵四横一环”综合运输大通道,实现枢纽功能优化提升、运输服务一体便捷、协同发展机制健全完备。
生态环境持续“好起来”
9年来,京津冀生态环境改善有目共睹。随着三地生态环境部门逐步建立完善协同机制,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京津冀生态新貌正加速呈现。
一根采样管从车顶天窗探出,将空气吸入车内的质谱监测仪,监测仪每隔5秒便生成一个数据柱,反映着周边挥发性有机物的实时数据……行驶在北京路面上的走航监测车,是京津冀三地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一个缩影。
为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京津冀三地联合制定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方案,每天交换空气质量预报信息、每月交换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建立重污染天气联合会商机制。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三地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降幅均达到60%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大幅增加。
共护一片蓝天,京津冀凝聚起一加一加一大于三的协同合力。据统计,三地分类整治“散乱污”企业16.3万余家,北京实现平原地区基本无煤化,天津燃煤锅炉和工业窑炉基本完成清洁能源替代,河北基本淘汰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
同时打响的还有“碧水保卫战”。京津冀互为海河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因此三地坚持流域共治,携手保上游好水、送下游清水。
北京实施永定河、潮白河等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补水,如今永定河河段等五大主干河流重现有水贯通,平原地区地下水位也连续六年回升。
水污染问题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天津高标准组织实施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明确现有排污口治理与管理要求,完善新设排污口审批程序,有效管控入河污染物排放。
阳光洒在水面上,点点银光四散开来,初春的白洋淀,不时有鸟雀飞来“亲吻”水面。“这几年,来白洋淀的‘新朋友’越来越多,除了灰鹤,还有白鹭、苍鹭等,都从候鸟变成留鸟。”站在岸边,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观鸟爱鸟协会副会长张学农一边拍摄,一边解释说,“白洋淀生态环境一天天改善,越来越适合鸟类生活。”
白洋淀被誉为“华北之肾”。雄安新区设立后,在白洋淀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通过一体化推进补水、治污、防洪等综合治理,白洋淀水质实现“全域Ⅳ类、局部Ⅲ类”目标,成功跻身全国良好湖泊行列。
据了解,北京已率先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天津、河北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三地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Ⅰ—Ⅲ类)比例均动态达到“十四五”国家目标要求。
河北张家口南壕堑林场大青山林区管护员杨虎,每天都会在茂密山林中穿行巡查。对这份工作,杨虎格外重视:“我们大青山林区属一级防火区,绝不能发生一点意外。”
厚植生态底色,京津冀三地从严管理守“净土”。以河北省张家口市为例,2022年,张家口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新增营造林108.8万亩,加强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全市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达100%,环境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全面筑牢首都生态安全“防护伞”。
此外,三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去年,北京平谷区、天津津南区、河北承德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等获国家第六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北京丰台区、河北石家庄赞皇县、河北邯郸复兴区等获国家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
民生红利释放“多起来”
公共服务,惠及民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京津冀三地深度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释放民生红利越来越多,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跨省看病不用提前备案了,特别方便。”4月2日,在位于天津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河北沧州市民李淑丽高兴地说,这次看病就医,她拿着自己的社保卡就能挂号缴费,省时又省心。
李淑丽告诉记者,在此之前,如若没能办理跨省异地就医备案手续,她只能在北京、天津的医疗机构自费就诊,这样产生的医疗费用也无法报销。
根据京津冀三地医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京津冀区域内就医视同备案工作的通知》,自4月1日起,京津冀各统筹区参保人员,持社会保障卡或医保电子凭证在京津冀区域内所有定点医药机构住院、普通门诊就医、购药等,均视同办理了异地就医备案手续,可直接享受医保报销待遇。
“免备案后,我省所有参保群众到京津看病就医,医保报销政策实行与在省内就医同标准、同待遇。”河北省医疗保障局副局长李胜群说,下一步他们将根据赴京津免备案政策实施效果,加快取消河北参保群众赴全国所有省份异地就医备案手续。
打通异地就医壁垒,更要让京津优质医疗资源“流动”起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助推下,2015年5月,北京儿童医院全面托管河北保定儿童医院,北京的专家常态化来保定出诊会诊、查房讲座、科研带教,真正实现了“患者不动医生动”。托管以来,已有400余名北京儿科专家来保定出诊,诊疗患儿超2.8万人。
医疗合作走深走实,教育合作也在提质增效。当前,京津冀已成立15个跨区域特色职教集团,探索开展中职阶段在河北培养、高职阶段在北京培养的“3+2”模式,2022年,6所京津高职院校在河北投放单招计划3000余人。9年来,京津冀高校优质课程实现共享,优势科研资源不断开放,河北累计有上千名骨干校长、教师到京津优质学校跟岗培训。
“我准备在天津武清区开家公司,但不知道我的产权材料合不合规,刚才跟武清的工作人员视频连线了一下,她告诉我是合规的,并帮我预审了材料。”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政务服务中心大厅,市民于海洋很是高兴。
人在北京,也能办理天津、河北的事儿。去年6月,北京城市副中心政务服务中心增设了“云窗口”,需要办理相关事项的企业、群众,可以和天津武清、宝坻、滨海新区等三个区,河北廊坊、三河、香河等六个市县的工作人员,实时视频连线,远程预审材料。
记者了解到,在京津冀三地自贸试验区内,179个政务服务事项已实现“同事同标”,231个事项实现京津冀线上通办,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去年底发布的京津冀区域发展指数显示,2021京津冀区域共享发展指数为127.6,较上年提高1.8。其中,区域人均重点民生领域财政支出持续增加,2021年为7261元/人,较上年增长3.2%,拉动作用明显。
“未来,要推动京津市区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河北延伸布局,把京津冀建设成为全国公共服务建设高地。”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张贵建议,完善工伤、养老、失业等各种保险的异地管理和直接结算办法,制定跨省市就业人才的医疗、住房、科研等综合性保障政策,探索建立京津冀优质公共服务跨区域供给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