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数读|6组数据带你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图景
2023-04-22 21:20:00  来源:我苏网  
1
听新闻

GDP从2018年的22.1万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29万亿元,这片约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这里是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五年,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江浙沪皖各扬所长、携手前行,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硕果累累

长三角一体化作为重大发展战略,其意义之一就是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先行先试的制度创新经验。2019年11月1日,比肩而立的“黄金三角”苏州吴江、上海青浦、浙江嘉善多了一个名字——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三年来,示范区在规划管理、生态环保、要素流动、公共服务等领域,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112项,其中38项已面向全国复制推广;着力推进108个重点项目建设,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新三年”起步之年,示范区动作不断:国务院批复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为示范区规划、建设、治理提供了基本依据;上线全国首个跨省域“智慧大脑”,支撑示范区一体化制度创新的数据底座初步形成;会同开发者联盟举行首次跨区域联合招商会,聚焦数字经济、创新经济等领域的9个重点项目签约,总投资约154亿元;安排62项重点工作,持续推进跨省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科创与产业双向奔赴

在经济活跃的长三角,对科创的重视由来已久。202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江浙沪皖研发投入总额达到8422.2亿元,占全国比重高达30%。

“长三角一体化已迈向3.0时代,其标志就是创新和产业的深度融合。”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今年年初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何将三省一市在科教资源、产业基础等方面的优势转变成长三角科技创新的整体优势,显得尤为重要。

今年4月,江浙沪皖四地科技厅(委)联合发布《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计划实施办法(试行)》,旨在提升长三角产业链创新链资源配置效率,打造全国原始创新高地和高精尖产业承载区。其中明确,“支持方向为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聚焦2年至3年可取得突破,且需要跨区域协同解决的创新需求,分批布局、协同攻关,生物医药类可以里程碑式分段推进。”

资源要素全域有序流动

研发经费、人才、平台、设施等创新要素在长三角地区加速流动,汇聚起一股股蓬勃力量,结出累累硕果:工信部数据显示,目前已培育的四批899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长三角占比超30%;2021年,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利润高达3594亿元,占全国高技术产业利润的近3成;截至2022年10月,长三角科创板上市企业达228家,首发募资3625亿元,总市值超3万亿元,占全国半壁江山。

“空铁水陆”全方位构建“生活圈”

创新要素的流动,离不开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今年3月,万众期待的苏州11号线全线试跑,并计划在6月试运营,与上海11号线终点站花桥站相接。这也代表今后沪苏两地的地铁网络将会完全相接,方便更多跨城通勤族。

同济大学发布的《2022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显示,2022年南通、苏州、嘉兴、无锡等地级市流入上海市域的跨城通勤总人数达到14841人。发达的公共交通正成为长三角各城市之间的最强“黏合剂”,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与此同时,东方枢纽上海东站也于近日正式开工建设,建成后将助力上海成为连接长三角与全球的世界级交通枢纽。

用生态“底色”描绘“绿色”画卷

快速发展的同时,三省一市也在进一步深化区域分工合作,聚焦战略协同、标准建设、专题研究等方面持续发力,拓展绿色发展新空间。今年3月,“长三角公共机构绿色发展开发者联盟”成立,首批40家联盟初始成员,将协同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一起,共同建设绿色美丽长三角,着力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的先行示范区。

一体化民生红利加速释放

江浙沪皖三省一市新生儿入户,可以在受理地直接打印《居民户口簿》,3个工作日内就能拿到手;首次申领身份证,不用回老家在异地就能办……这些都是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新推出的高频跨省应用,也是三省一市着力打造的一个个示范性应用场景。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展示了光明前景,也描绘了美好蓝图。江南又绿,奋楫争先,江浙沪皖正凝心聚力、协同创新,以更高质量一体化助力现代化建设新实践。

文案&数据/桂丹 设计/唐诗韵 陈奇 视频/陈磊 冯其坤

标签:
责编:孟涛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