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莉莉):用4个月的时间完成自己的短篇小说《明灯》后,今年11岁的张弘宇更加坚定自己要成为一名作家的梦想。
近日,央视网记者走进了山西太原小店区晋阳街小学,这里70%的学生为进城务工子女。在学校“小马书屋”的助推下,在校的1100多名学生中有超过一半的孩子年度书籍阅读量超10本,周阅读时间超2小时。他们心存梦想、爱交朋友、不沉迷网游,互推喜欢的图书。
被80本小说托起的作家梦想
这几天,张弘宇准备“二刷”《红岩》这本书。(王莉莉摄)
今年11岁的张弘宇去过赣州、广州、济南和天山,但并不是去旅游,而是陪着开大货车的爸爸送货。路途中,张弘宇常常靠阅读书籍来打发时间。
“虽然每次考试成绩不是很稳定,但因为看书多,我的语文成绩还是挺好的,尤其是写作方面。”几天前,张弘宇刚刚完成了7个篇章的短篇小说,他给作品起名为《明灯》。写作初衷很简单,就是在学校里的书屋借阅了一本讲述人性光辉的小说,书中的人物故事让他感触很深,看完后,他就有了写点东西的想法。
至于故事的逻辑结构和灵感,除了来源于在学校书屋里曾借阅过的80多本小说,也有老师每次对他作文的指导和建议。
“以前我最喜欢的是实验室,很多奇妙的科学实验激发了我成为科学家的梦想。后来学校里建了图书室,这里太漂亮了,每次走进来都觉得特别舒服,因为爱看书也喜欢写东西,于是我现在又有了成为一名作家的梦想。”张弘宇说。
读书让孩子拥有积极的价值观。在张弘宇看来,成绩和名次对他来说不是最重要的。
“那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友情和亲情。”面对记者的提问,他很果断地说。
成为编程员好好孝敬父母
窝在书架下看书,让高宏军觉得格外舒服。(王莉莉摄)
高宏军是张弘宇的好朋友,同样爱好读书。张弘宇曾将自己写的小说给高宏军看,高宏军毫不掩饰对这本小说的喜爱之情:“能让我带回家给我哥哥也看看吗?”
高宏军一年级时举家从山西忻州五台县来到太原,爸爸干起了外卖员的工作,妈妈则成为家附近一个文具店的员工。
父母忙碌地工作,常常无暇顾及高宏军,学习之余他养成了从学校借书回家阅读的习惯,这不仅让他有了喜欢的作家,也帮助他在性格方面得到了改善。以前的高宏军胆小害羞,上课从不敢举手发言。直到有一天,当他把从书里了解到的“船为什么是流线型”的知识分享给同学,看到大家鼓励的眼神时,“那一刻,我感到有一股力量涌上心头。”高宏军说。
“我爸爸的工作很辛苦,每天早上7点上班,很多时候晚上等我睡了才回来,周末也不休息。但爸爸从没说过苦,他总是对我说,你好好学习,大人的事不要管。”父母的辛苦被小小的高宏军看在眼里,他许下一个愿望:“爸妈身体健康,我考上大学,从事我喜欢的编程员工作,好好孝敬他们。”抱着这样的信念,一有时间,高宏军就会约着张弘宇往学校的书屋跑,在书籍中感受知识的力量。“书屋是我最喜欢的地方,我最喜欢窝在书架下面的凳子里,仿佛自己置身其中,被书香和知识包围着。”
让图书成为孩子人生启蒙港湾
张弘宇和高宏军只是这所学校的一个缩影,读书对孩子的改变有多大,大队辅导员王巧萍深有感触。她说,通过阅读,性格腼腆、说话小声的学生,也可以变得健谈、笑声响亮。孩子们越来越喜欢结交朋友、尝试新事物。现在,同学间谈论网络游戏的少了,互相推荐好看读物的多了。
学校多位语文教师表示,随着学校书屋阅读活动的开展,学生写作文时的内容同质化现象明显减少,做阅读理解题型时,思维开拓力和想象力都有了很大提升。
山西省青少年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张华介绍说,“小马书屋”是一项系统工程,所有图书的挑选和空间的营造经过严格的流程,目的就是要给学生一个相对自由的阅读空间,通过有益有用的课外读物,引导其感受阅读乐趣,唤醒学生阅读力。
正是由于精准把握青少年需求,建在学校里的“小马书屋”让越来越多的孩子从“有书读”到“读好书”。更多的服务、更高的书屋标准获得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晋阳街小学书屋落地的经验成功后,共青团山西省委又根据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先后在山西多地开展建设。对此,共青团山西省委副书记、山西省少工委主任丁国栋表示,阅读能力是一切学习能力的基础和最小公约数,一个稳定开放的书屋将会成为孩子人生启蒙的港湾。“我们的愿景是让书屋离孩子近些,再近些。对孩子来说,阅读的效果无法拿着尺子去测量,但阅读的驱动力会让小种子长成大树,星星之火亦可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