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新时代劳动者之歌
2023-05-01 17:16: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1
听新闻

图①:上世纪60年代,年轻的工人阶级先锋战士——“铁人”王进喜(前一)为青年工人指导技术。

铁 矛摄(资料照片)

图②:1978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年轻的知识型劳模陈景润(右一)与华罗庚(右二)、杨乐(左一)、张广厚(左二)交谈。

资料照片(影像中国)

图③:全国劳动模范、山东省广饶县农民农艺师刘超正在“劳模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基地”进行直播,扩大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刘云杰摄(人民视觉)

图④:全国劳动模范、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项目质量总监邹彬为工友在墙砖上“打样”。

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图⑤:江西省劳动模范、鹰潭机务段机车钳工聂华平正在研究机车制动工艺改进方法。

卓忠伟摄(人民视觉)

图表数据来源:全国总工会

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在广袤农村田间地头,在重大工程施工现场,在高新企业生产一线,在科研院所实验室里,广大劳动者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坚守岗位,默默奉献,日夜奋战。其中有众多年轻的身影,他们用汗水浇灌梦想、用时间磨砺本领,把大有可为的事业变成大有作为的成就,谱写出一曲曲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

“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让我们聆听几位青年劳模的故事,感受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与劳模风采。

——编者

焊接专家裴先峰

以精益求精炼成大国工匠

回顾历史,工匠精神培育了人才、积累了经验、创造了财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更加凸显,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大力发扬工匠精神,将专业专注、精益求精的理念和要求融入技术、产品、质量、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创造了无数“中国制造”的奇迹。

从技校学生到在世界技能大赛上摘得奖牌,再到2011年最年轻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90后小伙裴先峰坦言,成为大国工匠没有别的秘笈:“就是用心学、刻苦练;当工人,就要当最优秀的!”

2006年,初中毕业的裴先峰来到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第一建设公司职工教育培训中心学习焊接技术。“焊接工作对手的稳定力要求非常高,但当时我作为一名初学者,心里紧张,手就容易抖。”裴先峰说,那时候,他每天晚上回到宿舍,就用单手握住盛满水的矿泉水瓶,用来模拟焊把,练习手腕的稳定性。

从技工学校毕业后,裴先峰成为一名电焊工。入职后不久,他便随公司工程队奔赴甘肃庆阳石化炼油工程搬迁改造现场,参与四合一加热炉壁板的组对工作。为了使焊道更完美,裴先峰每天天不亮便背着焊机的把线进行作业,晚上则研究书籍,查缺补漏。

在实践中,裴先峰将焊接从普通的技术升华为高超的技能,闪耀的焊花,映照出这位年轻工匠对职业的热爱与赤忱。2011年,在工作中快速成长的裴先峰登上了国际舞台,在第四十一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摘得焊接项目银牌,实现了这一赛事中国代表队奖牌零的突破。

2016年,裴先峰怀揣着培养更多优秀焊工的愿望,来到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第一建设公司焊接研究培训中心,成为培训中心最年轻的焊接专家。“从一枚螺丝钉的打磨,到精确到毫米级的工艺,小环节里有大学问,也能做出大成果。”裴先峰说道。

(本报记者王者采访整理)

轨道交通设计工程师葛钰

用创新活力积蓄发展动能

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设计出我国首个高铁上盖工程、26岁获颁“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的轨道交通设计工程师葛钰,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努力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谈到新时代的劳动者,她期待:“让每一个有创新梦想的人都能专注创新,让每一份创新活力都能充分迸发,就能激荡创新的澎湃动能,积蓄发展的磅礴力量。”

电脑前,一个短发女孩目不转睛。她是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轨道交通设计工程师葛钰,正在为浙江杭州艮山门动车运用所上盖空间开发项目绘制施工图。

动车运用所,即动车组检修站。葛钰介绍,艮山门运用所位于杭州东北部,长近3公里,像一道“峡谷”把城市空间隔离开来,制约了周边地区发展。

怎样填补这道“峡谷”?“给运用所加个‘盖子’,在5层楼高的‘平地’上建住宅、学校、商业设施等,提高国土资源利用率。”葛钰说,她的任务,就是优化运用所的工艺布局,以减轻“盖子”对铁路检修工作的影响。

这是我国首个在铁路上盖综合体项目的设想。“几乎没有成熟的经验参考,一切从零起步。”葛钰说,为优化设计,项目组反复调整方案,数次推倒重来。实地考察现场后,她大胆创新:建议利用智能化手段减轻盖下作业人员工作强度;提出“两级四场”工艺布局,使一个运用所为两座车站服务。“当设计图上的想法一点点变为现实,一切就都值得。”葛钰笑着说。

(本报记者强郁文采访整理)

“专利大户”梅志平

凭一流技艺托起一流产业

培育一支懂技术、会创新、精业务的产业工人队伍,是“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至关重要的一环。近年来,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深入人心,高素质的产业工人越来越多,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产业工人队伍正在形成。

经过14年的奋斗拼搏,梅志平从一位普通的农民工,成长为公司总工程师兼研发部部长,获得5项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并在2020年当选“全国劳动模范”。如今,梅志平的奋斗之路仍在继续:“劳动者的人生出彩,就绽放在千锤百炼、焊花闪烁、刻刀起舞的岗位上,就迸发在以一流的技艺做出一流产品、托起一流产业的拼搏中。”

“这个机子应该这样来使用……”4月15日,在安徽省科昌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梅志平正在给工人作示范,帮助他们解决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难题。

初见梅志平,这位85后年轻人给人以文质彬彬的印象。近年来,作为公司总工程师兼研发部部长,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安徽省新产品证书3项,安徽省科学技术成果登记证书3项,并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高技术人才。然而,不熟悉他的人也许无法想象,取得如此成就的梅志平最开始是一位普通的农民工,他的成功完全得益于对知识、技术的不懈追求。

回想刚进厂时,梅志平形容自己就像一头“老黄牛”,每天用同一种姿势,成千上万次地操作着虎钳、修整着物件。正因为不断钻研、善于创新,2010年,梅志平从钳工调整到研发部成为一名技术设计人员。科技研发是枯燥乏味的,但梅志平一直坚守着初心:“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就是想着不断创新、提升技术,努力把产品做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水平。”

(本报记者徐靖采访整理)

模范骑手黎杰袁

在平凡岗位铸就闪光人生

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劳动者施展才华的舞台更加宽广。今天,劳动空间已经从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延伸至大街小巷、网络平台;同时,以网约车司机、外卖配送员等为代表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不断增多,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积极为社会做出贡献。

28岁的外卖骑手黎杰袁,在外卖配送行业已经干了4年。2021年,他被评为“重庆市第六届劳动模范”。提到这个荣誉,这个95后小伙子还有些不好意思:“无论从事哪种职业,只要踏实劳动、诚实劳动,都能干出不平凡的业绩,铸就闪光的人生。”

戴上头盔,装好外卖,跨上电瓶车……夜幕降临,在重庆街头配送外卖的黎杰袁又到了一天最忙的时候。他告诉记者,这一行干得久了,也总结出不少心得——哪家餐厅出餐快,怎么规划路线最省时间……喜欢琢磨的他,送单量长年保持在配送站的前三名。不仅如此,帮助商家核对数据、打包,送完餐后顺手把顾客的垃圾扔掉……这些小事,也成为他的日常。

在岗位上发光发热,温暖也会传递给周围的人。有一次,黎杰袁的外卖送到了派出所,他注意到派出所门口的反诈宣传展板。“现在诈骗新花样这么多,我们能做点什么呢?”黎杰袁心里琢磨,有了主意。他在网上搜集反诈的标语和案例,还去重庆高新区公安分局向民警请教。最后黎杰袁与民警共同制作了“反诈餐巾纸”,与外卖一道,送到千家万户。

如今,黎杰袁有了新的想法,“以后准备开一家专供外卖骑手吃饭的餐饮店。”现在,黎杰袁一边送餐,一边筹备着餐饮店。“认真做好眼前的工作,实实在在过好每一天。”谈及未来,黎杰袁眼神坚定。

(本报记者常碧罗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3年05月01日 05 版)

标签:
责编:王迅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