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创新性保护和转化,江苏文化以文物为根尽展时代风华
2023-06-10 13:36: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藏着文明痕迹的吉光片羽,在文物修复师的手中再现本来面貌;由考古遗产铭刻下的历史辉光,在策展人的勾描下吹散埋藏的时间风沙;文物积蕴的文化内涵,在文创设计师的笔下传扬时代新韵……6月10日是第18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主题下,江苏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文物工作者的奋勉下保护和转化协同前行,焕发出恒久光彩。

遇良工,故物可“新”

宜兴市博物馆三楼,一场属于南京艺术学院文物保护修复专业学生的毕业作品展正在展出。从巧夺天工的瓷器到沉淀岁月的古籍,140件展品凝聚一代年轻修复师的初心。

所谓古迹重装如病延医,遇良工者,故物可“新”。于南艺文物保护修复专业系主任、副教授周庆而言,育良工,即使命。

周庆已在瓷片堆里浸润二十余载。都说彩云易散琉璃脆,温润精致如瓷器,夺得千峰翠色,却难敌外力击打与岁月侵蚀。“让瓷片标本最大程度恢复原貌,既保留观赏价值,也是在抢救和修复传统文化。”

陶瓷修复,有考古修复与陈列修复之别。前者以石膏补全残片形制,展现器物整体效果;后者经清洗、粘接、补缺、打磨、上色后,看不出修复痕迹,与原器浑然一体。而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将花费修复者巨大精力。

“我的学生们修复过数个康熙时期的官窑彩盘,光是粘接,就花费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从同部位碎片分类到循花饰纹路相连,是一次次“试错”后的成果。到了更为关键的上色环节,难度未减,青花瓷要做到青花沉底的晕散效果,彩瓷需达到与原瓷色彩纹饰的完全统一,若修复时遇到书法,还要模仿原有笔迹。“缺失部位的器型和纹样都需要查找相关材料,想完全复原瓷器原始形态,还需要一遍遍绘制。”

对于文物修复的意义,周庆有着特殊体会。他收藏的瓷片中曾有半边宋代龙泉窑的戟耳炉,为友人所赠。因其釉色莹润且碎片相对完整,无法获得整器,一直是他心底的遗憾。“有次在古玩市场闲逛,意外发现缺失的一半碎片,我试着将它们拼起来的那一刻,心情无法言喻。”文物跨越千百年岁月,百般际会才能与修复师相逢,续之以生命,让后世见到遥远却绚烂的历史。“希望我的学生从走进修复室起,就能明白肩上职责之重。”

二十余年间,周庆所教授的学生已就职于全国各大文博单位或拍卖所,南京图书馆古籍修复师黄瑾就是其中一员。

伏在案前,黄瑾执毛笔,蘸上比米汤还稀的浆水,轻轻点在碎纸边缘,将其与书叶之间的毛茬轻轻搭上。衔接缝隙不过微毫,只是静观在侧,都能感受临渊履冰之危。

《春秋经传集解》修复前后对比

黄瑾正在修复的是《春秋经传集解》清代刻本。西晋杜预将《春秋》与《左传》合二为一,编成此书,共三十卷,为儒家基本经典。“这册书后半部分絮化很严重,几乎是镊子轻轻一碰就会化成纸絮,呼吸稍重些,絮化部分都可能飘走。”

虫蛀、鼠啮、絮化、老化、酸化,皆是古籍的常见病症。在这之中,尤以絮化、脆化最难应对。“絮化严重的部分仅剩下书叶总面积二十分之一的大小,花一整天时间,也难修复一叶。”修补前,黄瑾要将书叶褶皱处喷水展平,但喷水后的书叶异常脆弱,摸不得碰不得,一时让她进退两难。

“修复这册书的时候,正巧国家图书馆的朱振彬老师来图书馆进行业务培训,亲自教我如何修复。”在朱振彬的指导下,黄瑾先以薄皮纸衬之,再取补纸使其与书叶破口边缘微搭,为了纸张更平整美观,搭口控制在1毫米以内。“学无止境,古籍修复是‘千磨百炼’的过程。”

埋首于微弱、泛黄的故纸堆中,拆书、补书、订书、压平……周而复始,皓首讷言。这是大众对古籍修复师的想象。作为90后修复师,黄瑾尝试成为故纸与当下的“引荐人”,还原古籍修复最真实的状态。

“我偶尔会在社交平台分享古籍修复的前后对比图,解答对古籍修复专业感兴趣的朋友的问题。”黄瑾希望通过这些分享,让更多人了解古籍修复行业,如能偶然擦亮梦想的火苗,那将是她对文物保护事业作出的一份小小贡献。

作为我国古籍收藏的重镇,江苏全省古籍收藏总量约为450万册,其中1422部被收入第一到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占全国总量的10.9%。通过古籍普查,江苏公藏机构现存古籍书目数据总量达25万余条,名列全国各省份之首。

在古籍数字化保护方面,南京图书馆已建3种古籍数据库、7种民国时期文献数据库。并上线《江苏省珍贵古籍数字资源库》,分批对特色书目、图录、全省珍贵古籍资源全文影像等进行发布,届时全部内容将向公众免费开放。

博物馆“脉息”搏动,文物“活”起来

同古籍的分量一样,文物是博物馆生命力之所在。让文物的“脉息”在博物馆的一场场主题展览中跳动,让人们从其背后蕴藏的文明基因中触摸历史,是策展人从修复师手上接过文物后要承接的责任。

展览何以动人?“让文物‘活’起来。”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展览部负责人徐小虎看来,博物馆展览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处剖面展示出来,让大众得以近距离看见独特的文化烙印。“看展,绝不只是打卡凑热闹,而是了解中华文明历史本真。”

近期,“运河城市”系列特展“大都:元代北京城”开展,为大众构建出这段都城历史的多元想象。身为该展策展负责人,徐小虎偕同团队向全国22家文博单位借来259件文物,并以兼具充沛的研究与明晰的脉络,重现元代北京城的恢弘壮阔。

“从前期的文本研究到和多家馆方的借展沟通,我们把文物背后蕴藏的时代印记一层层地剥开。加上连贯且通俗的叙述方式,元大都和大运河,以及当时的文化风貌都巧妙融入进来,这段历史就很好地呈现给了观众。”

文物静默无言,策展人却能用布置陈列之巧思,让凝结于每一件文物的专属历史“发声”。清拓《快雪堂帖》卷五兰亭十三跋是“大都:元代北京城”展览中的“明星”展品,为了讲好它背后的故事,徐小虎和团队引入数字互动展陈,以投影具象呈现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记录的沿运河北上大都的经过。“书法欣赏要求观众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兰亭十三跋》的魅力不仅仅在于书法。我们通过互动环节的设置,让大家游览的脚步停一停,就更能了解到元大都时代下文化艺术的格调。”

创新性转化,把文物“带回家”

如果说策展人用展览架起文物与大众间的桥梁,那么在博物馆的另一面,有一群人正以更新奇的方式——文化创意,让文史底蕴浸润人们的日常生活。

“博物馆不是遗世独立的存在,它可以融入社会,也能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在南京博物院文创设计师连凯眼里,文物可能会随时间的流逝而“老去”,但由它为底本设计出的文创产品,能够帮助它们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时至今日,博物馆早已不再只是文物保存和展陈之所,而是连缀古今以彰厚重文脉的互动空间。“文创产品就是和大众交流的一扇‘窗口’。千百年前存在的器物和元素出现在创意产品上,不仅实现游客‘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愿望,还拓展了文化之门的宽度。”

从一枚小小的钥匙扣开始,南京博物院博雅汇商店里的文创产品在设计师的“操刀”下丰盈起来,文物和文创的融合也从简单的“贴图”向愈加精巧的设计转变。这几年颇受游客欢迎的“大雅斋”系列文创是连凯主导开发的经典作品之一。产品创意源于镇馆之宝之一的湖绿地墨彩加粉花鸟纹荷花缸。荷花缸底色明亮而特别,花朵大气端庄,连凯提取图案并微调,设计出了自带“皇家气质”的帆布包、丝巾、卡包等十余件文创作品。

“文创设计师如果只用眼睛看文物,就是只知其美而不知其所以美。只有清楚地了解文物背后的意蕴,才能精准地向消费者传递这份直达文物‘深处’的历史文化,让文物和博物馆真正地‘动’起来、‘活’起来。”连凯说。

放眼江苏,“博物馆热”的文化篝火正在持续升温。近期发布的《江苏省2022年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显示,过去一年,一分钟有96人次踏入江苏博物馆;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对公众免费开放,免费开放占比达 86.81%;全省博物馆年度陈列展览总数达2092个,接待观众超5000万人次,累计举办社会教育活动1.97万场,同比增长14.4%,文化服务质量显著提升。

2022年召开的江苏全省文物工作会议提出,要全面提升江苏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大力推动江苏从文物资源大省迈入文物保护研究利用强省。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曾在采访中表示,江苏文物和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状态优良,主要体现在保存体系较为完善、保护名录体系建设相对完整、保护成果较为显著。加大江苏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力度,对于江苏实现从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大省向保护利用强省的历史性跨越,有着强劲的推动作用。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童棹凡 柏丽娟

标签:
责编:贾晓君 易保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