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头等大事
2023-06-21 10:08:00  来源:经济日报  
1
听新闻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对粮食安全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战略重点和实践要求,为做好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深刻认识新时代保障粮食安全的重大意义

解决好吃饭问题,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是中国最大的民生,也是中国最大的国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世情国情粮情,确立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实现了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新征程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顺应居民收入增长、食物结构升级变化的新趋势,满足人民群众对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的新需求,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的有效供给。

牢牢端稳中国饭碗,是应对世界动荡变革的法宝。一个国家只有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才有能力掌控和维护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这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征程上,只有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始终把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国际粮食安全合作,是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支撑。粮食安全关系人类永续发展和前途命运,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世界各国解决粮食问题提供了借鉴和启迪。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推进全球发展倡议落地落实,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加强国际粮食安全合作,汇聚起应对粮食安全挑战的全球合力,共同提升全球粮食供给保障能力,共同维护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共同推进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体系更加公平合理,为促进世界繁荣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支撑。

把握新时代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要求

准确把握粮食安全的战略定位。看待粮食安全问题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还要认识到,粮食安全始终是我国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的基础支撑,只有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才能在严峻复杂的世界变局中有效防范抵御各类风险挑战,为确保国家大局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14亿多人口的中国,任何时候都必须自力更生保自己的饭碗。必须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依靠自己的力量把中国人的饭碗端稳端牢。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确保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既要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智慧农业,也要加快补上烘干仓储、冷链保鲜、农业机械等现代农业物质装备短板;立足抗灾夺丰收,加强动植物防疫检疫体系、防灾减灾体系等建设。

树立大食物观。这是新时代优化配置农业资源、统筹利用国土资源,保障食物有效供给的战略需求。要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一是强化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和政策支持。必须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具体来看,要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稳定和加强种粮农民补贴,提升收储调控能力,不断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逐步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让农民种粮不吃亏、有钱挣、多得利。同时,要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奖补力度,决不能让重农抓粮吃亏,保障产粮大县重农抓粮得实惠、有发展。

二是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安全,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必须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立足自身抓好农业生产,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要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要提升耕地利用效能,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升耕地地力等级。还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提高单产、降本增效,研究制定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集成组装综合性方案,着力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三是持续提高粮食储备调控能力。粮食储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应对突发事件、维护市场稳定的“压舱石”“稳定器”。要科学确定粮食储备功能和规模,改革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健全粮食储备运行机制。要强化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完善监测预警体系,保持粮食市场运行总体平稳。要提高应急储备能力,推进粮食流通现代化,健全交通运输网络和配送体系,切实解决应急配送和供应“最后一公里”问题。

四是加快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引导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发挥自身优势,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要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推动全社会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

五是加强国际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要立足培育农业国际竞争新优势、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用足用好国际农业资源,通过多元化粮食进口渠道和农业科技合作扩大世界粮食总供给,提高农业食品国际供应链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要加强全球农业投资贸易与市场风险监测,促进风险防控关口前移;加快培育全球性农业食品企业,鼓励企业深度融入全球农业生产、加工、物流、营销及贸易产业链、价值链与供应链;不断完善和强化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拓展农业国际合作,构建安全可控、持续稳定的全球农业食品供应网络。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程国强)

标签:
责编:戴雨扬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