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临仲夏,岁至端午。历史的车轮碾过2300年,包粽子、划龙舟、挂艾草、喝雄黄酒……每逢此时,纪念屈原成为中华儿女的一种行动自觉。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尽管对于端午的起源有着各种看法,不过人们普遍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相传,屈原投江后,汨罗百姓划船捞救,此后逐渐形成竞渡之俗;而为了防止他的遗体被鱼虾啃食,人们将糯米包裹成三角形状,用竹叶系好,投入江中喂鱼,粽子由此而来。在屈原身上,闪耀着心忧家国、情牵百姓、勇于探索、清正高洁的人格魅力和思想精髓,一直为人们所传颂。千百年来,粽子不仅是一种食品,更代表了一种情愫和寄托;端午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读懂“端午文化”的丰厚内涵,是过好端午节的应有之义。
“不数既往,不能知将来;不求远因,不能明近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纪念屈原,是为了寻找古人精神与当下需求的连接点。“受命不迁,深固难徙”的爱国情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坚定、“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洁品格、“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人本精神,经由有形和无形的代代传承,成为熠熠闪耀的文化符号、精神坐标。今天,我们像祖辈一样,通过各种方式纪念屈原,是为了瞻仰这座民族殿堂上的精神丰碑,更是为了在端午这个节点上找到往来的衔接,发扬爱国精神、涵养家国情怀。
爱国是一种本色,更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行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今天,新时代的爱国青年,正在写下爱国主义最美的时代注脚。从天安门广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呼喊,到边防战士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战斗宣言,再到“神舟”追梦星辰大海……和平年代的“赤子之心”,始终激荡着“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的报国之志。一份份赤诚的爱国情怀,从致敬、传承,再至付诸实际,每一步都在续写着永恒不变的精神谱系,证明着中国这一古老文明始终葆有“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传承力。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宝贵契机。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历经千年沧桑,其生命力和价值所在,是延绵不断的习俗传承,更是生生不息的精神内核、民族认同。多一些文化元素的创想,多一些精神价值的倡扬,对于凝聚共识、激发和弘扬正能量,都具有积极意义。在粽香四溢的节日氛围里,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体悟其中蕴含的精神伟力,自觉将个人、家庭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涵养爱国情怀,并将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不忘历史使命、不负时代重托,更好扛起历史重担,凝聚复兴伟力。
(魏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