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大漠绘丹青
——甘肃武威防沙治沙、以沙致富的生动实践
光明日报光明日报调研组2023-07-14 07:24
绿意盎然的八步沙林场古浪县委宣传部供图
凉州区开展沙漠压沙活动。资料图片
生态恢复后的古浪县南部山区古浪县委宣传部供图
民勤县防沙治沙工程邸海霞摄/光明图片
祁连山下好风光赵中华摄/光明图片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来到古浪县八步沙林场考察调研,强调要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
仲夏时节,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沙枣花香气馥郁浓烈。林场场长、第二代治沙人郭万刚正给一片沙木蓼补水。他爱惜地轻抚沙木蓼的花瓣:“每年6到8月是沙木蓼的花季,染得林场一片红粉,煞是好看。”放眼望去,花棒、柠条、沙拐枣等沙生植物牢牢扒住土地,在沙海中荡漾出一片耀目的绿。
武威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区域和北方防沙带的中心地带,生态区位特殊重要。数据显示,武威全市国土面积3.23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2.08万平方公里、沙漠化土地1.51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国土面积的64.4%、46.7%,是全国荒漠化、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来到古浪县八步沙林场考察调研,强调要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
近年来,武威市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嘱托,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南护水源、中保绿洲、北固风沙”,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全市荒漠化程度由极重度向中度和轻度减缓,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呈现面积减少、危害程度降低的“双缩减”良好态势,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
日前,本报记者与专家学者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武威市各县区,对当地防沙治沙、以沙致富的生态实践展开调研,探寻武威绿色发展的堂奥。
1.“绿进沙退”,坚决阻止两大沙漠合拢
八步沙,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是古浪县最大的风沙口。昔日这里风沙肆虐,沙漠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向南推移,吞噬着农田村庄。
当时风沙有多大?郭万刚用了一句话来形容:“秋风吹秕田,春风吹死牛。”步入八步沙“六老汉”治沙纪念馆,他指着一张老照片说,这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样子,八步沙西面耕地被黄沙掩埋,沙漠对村庄形成合围之势。“可以说黄沙漫漫、寸草不生。当年‘六老汉’治沙,就是为了把耕地守住、把村庄守住,把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的家园守住。”郭万刚向调研组介绍。
在西北风作用下,武威北部的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不断向南,侵袭着人口集中的中部绿洲。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和相对粗放的生产方式加剧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防沙治沙,是武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先决条件。
八步沙是武威市防沙治沙实践的典型代表。在40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下,“六老汉”三代人先后完成治沙造林28.7万亩、封育管护林草面积43万亩,使周边10万亩农田得到保护,绿洲向沙漠过渡地带整体向北推进了30公里。
“防沙治沙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遵循科学规律。”武威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牟德生向调研组介绍。
郭万刚告诉调研组,经过几十年的治沙实践,八步沙总结出一套科学的治沙经验:在沙漠边缘压草方格固沙;在草方格中栽植梭梭等灌木,稻草腐蚀后变成优质肥料,进一步促进灌木生长;适当栽植榆树等抗旱乔木。“这样采取乔灌草结合的措施,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形成完整的防护屏障,将沙地牢牢锁住。”
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是全国防沙治沙重点县。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确保处在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间的绿洲甘肃省民勤县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民勤县50.5%的国土面积被两大沙漠控制,荒漠化和沙化比例高达88.18%。”民勤县副县长金发万介绍,如果民勤不积极治沙,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将连成一片,沙尘暴策源区面积将明显增大,那么荒漠化将危及武威市,进而侵袭河西走廊大通道。
“这些年,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通过做好‘沙’和‘水’两篇文章,坚决阻止两大沙漠合拢。”金发万告诉调研组。
沙咀墩规模精准固沙造林区位于腾格里沙漠西缘、石羊河中下游。驱车进入沙咀墩,目之所及,高低不一的沙丘连绵不断,沙丘之上覆盖着无数个草方格,犹如一个个棋盘向远处延展。
刚下车,“呼呼”的风声在耳边呼啸。金发万示意调研组围成一圈,他提高嗓门介绍道,造林区西邻民勤绿洲农区,是绿洲边缘即绿洲和外围之间的过渡带。“我们在这一区域采取工程固沙、人工造林的方式,对流动沙丘、沙地和草地进行精准治理,同时选用梭梭、沙拐枣等优良沙生植物营造混交林。绿洲之外,则以封禁保护为主,不允许人为干扰、不允许牲畜进入和工业污染。”
同行的民勤县林业和草原局林业工程师陶永明补充道:近年来,民勤编制防沙治沙十年规划,确立“外围封禁、边缘治理、内部发展”的治理思路,优先选择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绿洲、村庄、交通干线及风沙活动频繁的风沙口重点建设治理。目前,该县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已建成300多公里的环绿洲锁边防护林带;全县216处风沙口均得到有效治理。
沿着台阶登上民勤县红崖山水库大堤,举目远望,波光粼粼,水鸟翔集。在这里,调研组恰巧遇到正在查看水势的红崖山水库管理处处长雷在新,他介绍,得益于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水库库容由9930万立方米增加到1.48亿立方米,调蓄功能大大提升,有效缓解了上游来水和灌区需水间的矛盾。
数据是有力证明:截至2022年,红崖山水库累计向沙漠湖泊青土湖下泄生态用水3.8亿立方米,干涸51年的青土湖重现碧波,形成27.65平方公里的季节性水面和地下水位埋深小于3米的旱区湿地106平方公里。
在天祝藏族自治县,位于祁连山东端的冰沟河森林公园郁郁葱葱、空气清新,牛羊马匹如珍珠般散落草原。
调研组了解到,草场上牛羊的数量根据草原面积核定,草畜平衡的科学放牧方式让草场实现健康循环。天祝县通过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治山增绿等工程,提升流域整体生态功能,让绿色底蕴更加深厚,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调查结果显示,武威市荒漠化、沙漠化面积较2014年分别减少145.76万亩、21.8万亩,荒漠化程度由极重度向中度和轻度减缓,荒漠化和沙化呈现出面积减少、危害程度降低的“双缩减”良好态势。
2.沙海生金,特色沙产业带动农民增收
古浪县南部是祁连山水源涵养区。长期以来,这里的居民饱受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饮水难、增收难之苦。为彻底解决南部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和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古浪县集中力量实施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对新堡乡、干城乡和横梁乡3个乡镇实施整乡搬迁。
西靖镇是易地搬迁的承接乡镇。午后,走进西靖镇阳光新村村民史青家的院子,入目是一片清爽的绿,辣椒、茄子迎着微风轻轻摇摆。前几年,史青从南部山区搬入阳光新村,在政府的扶持下发展养殖业,又在家附近的商业街上支起水果摊。
“一年下来,收入上10万元没问题。”谈话间,微信收款的提示声不时响起。史青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
“这里原本是片沙化土地,我们先把沙治住,再对沙地进行开发,发展养殖业和设施农业。”西靖镇党委书记李怀钰告诉调研组,西靖镇建成集肉牛、肉羊、蛋鸡养殖基地和种鸽繁育基地、饲料加工车间等为一体的村集体产业园,采取“镇扶贫公司+村党支部+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模式,带动村集体和农户持续增收。2022年,全镇10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171.73万元,村均达到117万元,成为武威市经济总量最大的乡镇。
农民要增收,经济要发展,水源很关键。
“民勤年均降水量113毫米,年蒸发量2676毫米。对于缺水的民勤而言,节水至关重要。”金发万介绍,以农业为例,民勤县调整作物种植结构,禁止种植洋葱、制种玉米等高耗水作物,支持发展日光温室等高效节水产业;激励农户采用高效节水灌溉设施,提高农业灌溉效率。
傍晚时分,暑气渐消,民勤县东坝镇东一村人参果产业园内,村民姜有虎正一刻不停地在人参果大棚里忙活。“民勤是人参果之乡,人参果品质好、甜度高,颇受江浙等地的消费者喜欢。”姜有虎告诉调研组,近几年效益稳定,一个大棚一年利润有10万元。
相比于大田作业,以人参果种植为代表的设施农业用水效益更高。东坝镇镇长毛世斌算了一笔账:一棚人参果一年用水量约为1200立方米,同等面积的大田小麦用水量约为2000立方米。1立方米水灌溉大棚人参果产出83元的效益,而灌溉大田小麦仅产出3元多的效益。
通过大力推动农业节水增效,民勤县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实现全覆盖,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3以上。2019年以来,全县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76万亩。
凉州区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数3300小时以上,年利用小时数1780小时。利用当地光照资源优势,凉州区采取“板上发电、板下治沙”的光伏治沙方式打造经济绿洲。在距凉州城区30公里处的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排列整齐的光伏发电矩阵向腾格里沙漠深处延伸,为广袤沙漠披上了一层深蓝色盔甲。
园区目前已吸引中国华能、中国华电、三峡集团、特变电工等企业入驻,装机容量220万千瓦。“九墩滩15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260.25亿千瓦时,年产值75亿元。”凉州区沙宇新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克伟介绍。
近年来,武威充分发挥“高原冷凉”“绿洲水土”“沙漠光热”优势,大力培育发展沙漠种植、沙漠养殖、沙漠旅游、光伏治沙等特色沙产业。截至目前,全市特色沙产业实现产值122.4亿元,占农林牧业总产值的43.6%,带动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5870元。
3.全民参与,治沙精神代代相传
从黄沙漫漫到满目新绿,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武威的发展史,一定程度上也是一部同风沙抗衡的斗争史。
登上古浪县城西山俯瞰,一棵棵云杉整齐排列,为东西两山穿上了一层绿衣。古浪县林草局副局长郭翊,正和同事忙着给云杉浇水。“曾经贫瘠的山坡如今郁郁葱葱。你们看,我们这儿山绿、景美,小时候不敢想的都实现了。”
受八步沙林场“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激励,十几年前,郭翊辞掉在浙江的工作,毅然回到古浪全身心治沙。
“欢迎大家来到武威市委党校现场教学点。这里是八步沙林场‘六老汉’第一代人治沙的地方。”在八步沙林场,调研组遇到武威市委党校正在上现场教学课的青年教师宋丹丹。
课后,来自白银市委党校(白银市行政学院)的教师魏昭君激动地说:“现场看很震撼、很感动。我要把收获和感悟分享给身边更多的人,积极投身美丽中国建设。”
增设八步沙研究院和生态文明教研室、开展现场教学、承担研究课题……近年来,武威市委党校通过多种方式传播八步沙林场“六老汉”的故事和精神。“每讲一次都是一次党性锤炼和作风熏陶。”武威市委党校校委委员、教务科科长万积平感慨道。
在古浪四中,嫩绿的梧桐叶迎风摇摆。每棵树上都挂着爱心认养牌。近前的一块牌子上写着:
认养人:七年级二班李泓乐。认养宣言:让绿色的希望从校园萌芽!
“请孩子们认领树木,是希望他们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孩子们平时走路不会踩踏草坪、践踏花园,他们爱护树木,经常端着盆去浇水。”古浪四中副校长贾龙才说。
“近年来,防沙治沙、植树造林到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群众参与度最高的时期。”郭翊向调研组分享他的见闻感受。
——在民勤,薛百镇宋河村原党支部书记石述柱曾带领群众栽植防风固沙林7500亩,固定流沙8000多亩,新增耕地2400多亩,如今80多岁高龄依然奋战在风沙治理一线。80后青年马俊河从外地返回家乡,17年来组织全国各地志愿者2万多人次,治理民勤荒漠化土地6万余亩;创建电商品牌,带动当地村民一边治沙一边致富,用电商收入反哺治沙。
——在凉州,王天昌、王银吉父子义务治沙20年造林9000多亩,用双手织出一道南北长3.8公里、东西长4公里的防风固沙林带,在腾格里沙漠南缘筑起一道“绿色长城”。每年春秋两季,凉州区6600多名机关干部挺进沙漠义务压沙,播下绿色的种子。
…………
据调研组了解,民勤荒漠化、沙化面积由2021年年底的90.34%下降到现在的88.18%。“十四五”以来,凉州区完成沙化土地治理40.9万亩;古浪县累计完成造林绿化59.12万亩,治理退化草原40.65万亩……植绿护绿的生态意识,已深深融入武威人的血脉。
夕阳西下,忙碌了一天的郭万刚收拾好工具,准备从林场的治沙点返回家中。在他身后,沙漠绿洲绿意葱茏、绵延不绝。
4.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经验启示
甘肃省武威市坚定不移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久久为功增绿色、筑屏障,全力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努力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将资源特色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当地把沙产业作为加快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利用光热充足等资源特色优势,着力打造戈壁农业、特种果蔬、沙生药用作物等为主的沿沙特色产业带,培育发展沙漠文化和沙漠生态旅游产业,让既要“绿”又要“富”成为新追求,持续不断护绿、增绿、用绿、活绿,将防沙治沙与改善生态、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让越来越多沙区群众靠吃“生态饭”拓宽“绿富双赢”的发展路,用实际行动探索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当地从地形地貌实际出发,坚持系统观念,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南护水源、中保绿洲、北固风沙”,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近年来,武威市出台《关于加快建设生态大市的意见》《武威市防沙治沙条例》等,为科学防沙治沙提供保障。当地扎实开展国土绿化提质增效行动,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山水林田湖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大力实施草原生态修复治理、祁连山北麓水源涵养与生态保护修复等,助力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不断培育和涵养生态文化,高扬奋斗精神。沙漠治理历史欠账多、任务重、条件苦、周期长、见效慢,武威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培育和涵养生态文化,让生态文化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理念。武威将八步沙林场“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作为新时代武威精神。在榜样示范和浓郁生态文化熏陶下,武威市掀起治沙高潮,持续开展大规模防沙治沙和绿地倍增行动,森林覆盖率也由2012年的12.1%提高到现在的19.01%。
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引领和带动全民参与。八步沙“六老汉”都是村干部,其中四人是党员,带头承包治理八步沙。42年来,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以自身模范作用影响和带动更多周边群众加入到治沙造林事业之中。如今,每年春秋两季,武威市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的党员干部走进沙漠腹地开展义务压沙活动,干部和群众共同治沙造林、治理沙害的生动局面越来越壮观。
(光明日报调研组调研组成员:本报记者宋喜群、王昊魁、王冰雅,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教授范景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