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字”从“豫”见你 横竖撇捺书传奇
2023-07-21 12:27:00  来源:大河网  
1
听新闻

大河网讯 (记者 朱丽文/文 马绍坤/视频)一横一竖皆智慧,一撇一捺皆传奇。记者通过探访贾湖遗址、殷墟博物馆、许慎文化园等地,与网友一起在河南多所博物馆里探寻与汉字有关的“秘密”。

这里,探寻汉字起源

汉字的起源在哪里?是谁发明了汉字?

面对这些问题,武艳芳眼里是放着光的,她说:“贾湖遗址发现的契刻符号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最早的文字雏形之一,领先于古埃及纸草文字与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

契刻,即古人把一些数字或象形符号刻在陶器、竹木片或龟甲上,以此传递信息。

这些符号,武艳芳熟悉,作为舞阳贾湖遗址阿岗寺遗址管理委员会主任,她更想把契刻符号让更多人知道。

贾湖遗址始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在贾湖遗址内出土的17例契刻符号包含了汉字所有的字画构成,点、横、竖、撇、捺、钩都有,笔画顺序也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内到外,与现在的汉字结构基本一致。

如果说契刻符号是汉字的滥觞,那么仓颉就是汉字的“创始人”。

“古代人类在没有文字之前是使用实物、结绳和契刻来记事的。传说有一天仓颉去打猎,遇到三个人正根据野兽的脚印辨别不同的野兽奔走的方向以及数量,以便循着足迹去追逐。受此事启发的仓颉‘观鸟兽之迹,体类象形而制字’以代结绳之法。这种办法逐渐推广开来,形成了最早的汉字。”庞新刚是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仓颉文化博物馆的讲解员,讲述仓颉是他每天都要做的事情。

汉字历经千年,生生不息,灿烂的华夏文明由此有迹可循。

一片甲骨惊天下。在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博物馆,约16万片甲骨出土于此,3000多年前的文字,把中国的信史向前推进了约1000年。甲骨文大多是接近于图画的表意文字,通过相对抽象符号来刻画客观物象的最根本特征,既展现物象本性,又不失写意神态,画成其物、生动形象。

甲骨文作为中国已知的最早成体系的成熟文字,蕴含着汉字的主要造字方法,也奠定了汉字方块形态和发展框架。

因此很多人说,认识中华文明,从安阳殷墟开始,它像一束光,照亮中华文明的前进之路,铸就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这里,激活文明密码

人们常说,诗词就是把汉字运用到极致。在鹤壁市淇滨区的淇水诗苑,这里以《诗经》为主题、以淇河为载体,共收录了1500首诗歌。

“中国的诗歌以汉字为书写形式,那么没有汉字的时期,古代人也有诗吗?”鹤壁市文联委员、鹤壁市朗诵协会主席樊青戈解释道,“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最突出的代表,它的产生久远得可以追溯到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当时口头文学的歌谣以口耳相传的形式流传。”但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那就成了文学,这个记号便是“汉字”。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悠悠淇河至今仍吟唱着3000年前的“郑卫之音”。一字一字地润色与组就,最终让“诗”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的文化属性之中。

在河南省巩义市杜甫故里,讲解员孙言言刚刚结束一个景点的介绍:“汉字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载体,对于增强民族情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千个人,便有一千首他心中的杜甫的诗,忧国之切、仕途之志、归乡之喜、爱子之心,你都可以在他的诗句中找到共鸣。”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在杜甫故里的诗词长廊,一句句脍炙人口的诗句仿若“杜甫”正乘舟而来,悲喜交集的他已是“涕泪满衣裳”。

诗词蕴含着中国的汉字之韵,在杜甫故里可以看到汉字承载的民族情感是相通的。而在探寻汉字起源的过程中,汉字以其独特的结构形式、书写方式,影响、造就了中华民族根本的世界观、价值观,是民族精神的符号,是民族情感的载体,是中华文明赖以存在的根本。

这里,触摸千年历史

站在一条小街上,街两旁茅舍俨然,人来人往;突然,一个人牵着一头牛从街的另一头朝你走来,人在右牛在左,越走越近,让人下意识地去避让,那一人一牛却在眼前瞬间变化了,实际的形体崩散,化成一个符号、象形的符号,这个符号也在不停变化,很快化成了简体字――牧......在中国文字博物馆的4D放映厅里,文字的起源已经不再是课本上枯燥的解释和考究,而变成了形象生动的故事。穿行在文字博物馆里,一个个躺在故纸堆里的历史证据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在博物馆高大宏伟却不失温馨的展厅各个角落里跃动着,散发着时光穿越的魅力。

而在漯河市许慎文化园里,不乏慕名而来细品《说文解字》的游客。《说文解字》是经1800多年比较完整保留下来的许慎仅有的一部著作,许慎把原来一盘散沙的汉字,通过分析字形结构,把10506个汉字归属到540个部首下面,由此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

许慎文化园研究联络科科长朱菲辉认为:“由于篆书处于古今文字发展的分水岭阶段,是古今文字沟通的桥梁。如果没有《说文解字》中收集的这些小篆,我们很难释读甲骨文、经文、出土文献,正是有了许慎的《说文解字》我们才掌握了打开甲骨文的金钥匙。如果没有《说文解字》,我们的文字发展将会断代。”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汉字是其重要的载体与见证。未来,古老的汉字将继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标签:
责编:王迅 易保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