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又是一年丰收时。在辽宁这片金色大地上,从沿海到内陆,一幅幅丰收美景次第铺展开来。
作为全国十三个粮食主产区之一,今年辽宁粮食播种面积5344.9万亩。当前,辽宁各地陆续进入秋收的高峰期,今年辽宁粮食作物的目标总产量是489.6亿斤。
辽宁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不断提升单位面积上的粮食产量,绝非单纯靠“老天爷赏脸”,而是积极践行科学种植,“知天而作”的结果。
夯实粮食主产区丰收基础
水稻是辽宁第二大粮食作物,近几年辽宁全省种植面积稳定在近800万亩。位于辽河三角洲中心地带的盘锦市,曾经是东北的“南大荒”,如今已成为“米粮仓”。
“去年,盘锦水稻种植面积已有160万余亩,全是盐碱地改良而成。”盘锦田忠河蟹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田忠介绍说:“盐碱土地盐分高,农作物种下去就活不了。”
经过建立和完善灌排配套工程及“泡田洗盐”,有效降低了土壤耕层的盐分含量,水稻就发了芽。
今年,这个代表着盘锦大米品牌建设的首个品种——“红海滩1号”在盘锦大面积推广种植。
提起“红海滩1号”的“加分项”——在优质品种中属于高产、优质、多抗及适应性强的品种。它分蘖率强、成穗率及千粒重高;它外观品质好、加工品质高、营养品质好、食味品质醇香。2019年,荣获“国家优质米食味金奖”;它抗病、耐寒、耐旱、耐盐碱及活秆成熟不早衰;它适应性强,可在各种类型土壤种植。
在位于盘锦市大洼区田庄台镇白家社区的盘锦益仁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育苗基地,工人们正在大棚内整理耕地。董事长孙景旭说:“ ‘红海滩1号’我们连续种了三年,有浓浓的自然香味,卖得很好,而且非常适合稻蟹共生。”
今年,盘锦市实施盘锦大米品牌提升工程,把“红海滩”这张城市名片赋予优质水稻品种,将“红海滩”系列品种打造成盘锦大米品牌。争取到可用于优质水稻品种繁育示范项目补贴资金480余万元,补贴规模化种植500亩(含)以上“红海滩1号”和“盐粳939”等优质水稻品种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单位和科研单位。
在素有“辽北粮仓”之誉的铁岭市,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玉米是铁岭第一大粮食作物,粮食产量占全省的四分之一。铁岭市也是全国首个以市域为单位的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现今铁岭市玉米播种面积超650万亩,玉米平均亩产在全省名列前茅。
2022年初,辽宁省气象局在全省成立了15个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黄金玉米带气象服务中心”落户铁岭。谈起气象服务,铁岭市昌图县阳宇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忠华由衷地说,“阳宇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今年种植玉米达24300亩,黄金玉米带气象服务中心服务很及时,我能提前知道每日的天气情况和相对应的农事建议,这项服务真是太贴心了,为我们丰收保驾护航 。”
“以前我们种地全靠经验,现在有了气象部门的专业服务,让我们种地更省心,更科学。”铁岭县张庄玉米专业合作社的郭鹏对记者说。
为农业生产插上科技的翅膀,辽宁省农科院还组织59个专家服务团队、71个科技特派团、600多名专家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水稻、玉米、大豆、花生等8个主要粮油作物的生产技术指导培训。截至目前,全省已开展科技培训534场次,培训农户38489人次,发放技术资料44万册、农事气象信息705期,将最新的种植技术和理念传递给广大农业经营主体。
辽宁“粮仓”丰实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智慧元素让储粮的损耗大幅降低。
在中央储备粮营口直属库有限公司储粮仓中应用了电子测温、空调控温、内环流控温、机械通风等四项科技储粮技术。科技赋能科学质检、智能温控、科技防虫的同时,粮食的“住房”条件越来越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
践行大食物观,让“辽宁粮”丰富多彩
粮食不止于水稻、小麦等主粮,还包括蔬菜、水果等副食产品,还有肉、蛋、奶、鱼等动物性食品,以及微生物、合成物质等可食物品,这也就是所谓的“大食物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
进入九月,北纬35度以北的黄渤海海域结束了为期4个月的伏季休渔期。在大连各渔港码头,7800余艘渔船竞相扬帆起航,开启秋汛捕捞季,迎接丰收到来。
今年辽宁省新获批国家级海洋牧场4个,海域面积累计达到42万亩。深远海大型养殖设施装备实现零的突破,在大连、丹东、葫芦岛启动建设大型深远海智能网箱、养殖围栏、养殖平台和养殖工船,总投资29亿元,养殖水体40万立方米,产能4万吨。同时,辽宁远洋捕捞能力加快提升,全国最大的专业南极捕捞加工船已下水试航,年产量8万吨。
金秋时节,阜新100万亩的花生熟了,一垄垄花生秧被连根拔起,一串串花生破土而出。
作为全国花生产业第一镇,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老河土镇立足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采取“科技+企业+合作社+基地”模式,推广食用型和高油酸花生新品种,应用平衡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配套技术,实现产量和质量大幅跃升。目前,该镇花生种植面积12.5万亩,花生总产值11.5亿元左右,初步形成了集生产、加工、购销于一体的产业格局。
老河土镇花生是阜新市花生种植常年稳定在100万亩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阜新市聚焦提质增效,开发花生、蔬菜、杂粮、生猪、肉禽等优势资源,以品质化、功能化和品牌化为方向,着力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积极满足群众多元化的农产品消费需求。
上半年,阜新市蔬菜产量14.22万吨,同比增长17.5%;水果产量2.68万吨,同比增长3.1%;猪、牛、羊、禽出栏量分别达到302.67万头、39.65万头、380.07万只、5171.4万只,同比增长19.3%、17%、11.3%、95.3%;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49.25万吨、8.2万吨、12.67万吨,同比增长26.4%、5.5%、11.9%;水产品产量1145吨,同比增长10.3%。
把产业链延长 辐射东北三省一区
中秋、国庆双节临近,位于盘锦市的东北新发地农产品供应链中心内一派繁忙。全国各地的农产品在这里集合,然后分发至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送到消费者手中。
东北新发地农产品供应链中心作为辽宁省“一圈一带两区提升服务业发展”重点项目,总投资46亿元,一期已于2022年12月1日试营业,主要以果蔬批发为主,经营总面积30万平方米,已入驻供货商5000余户,果蔬日均交易量5000吨,试营业至今,交易额约为15亿元。
“过去,当地经销商需要到北京新发地市场进货,现在这些货品在这就能进货,缩短运输距离1000多公里。”东北新发地农产品供应链中心副总经理徐璐介绍,盘锦新发地主打产地化经营,即把真正的产地商品集结于此,进而扩散到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通过大集中、大集散、大流通,大幅降低优质农产品价格,提升消费者幸福指数。
在阜新市辽宁正远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闫世和拿起一袋丸子:“这里面的猪肉来自‘双汇’,鸡肉来自‘新希望六和’,油来自‘鲁花’,主料全由本土龙头企业提供,供货距离不超过10公里。”加工的本土化,开发的深度化,产业链上下游的协作化,在一颗丸子里显露无遗。
今年,阜新市以花生、玉米、杂粮杂豆和生猪、肉羊、奶牛等优质农畜资源为重点,制定绿色食品从选种、投入品管控、田间管护、收储运、加工等标准流程,推动农产品加工向绿色食品制造发展,打造全国重要的绿色食品基地。上半年,阜新市绿色食品产业产值达71.8亿元,同比增长14.4%。全市投资5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28个,项目总投资26.5亿元。同时,阜新市持续推进小粒花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良种奶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建设,完成投资1.37亿元。
“有酒有肉,有奶有油,有布有革”,这是对阜新农产品加工业的形象比喻。如今,在质量、品牌、信誉、文化和绿色的加持下,阜新市农业正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
9月,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强调,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东北的首要担当。践行大食物观,合理开发利用东北各类资源,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养殖,形成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多业并举的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大产业。协同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