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高校拼创新 亚运写下智能篇章
2023-10-01 17:17: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1
听新闻

9月29日,杭州亚运会游泳比赛现场,一名观众得到徐嘉余的泳帽后开心不已。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隽辉/摄

截至今天,屹立在“大莲花”(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的杭州亚运会主火炬已经燃烧了8天。这几天,火炬燃烧研发团队的工作人员依然会定期去到“大莲花”对主火炬的火焰进行燃烧检测。

“现在一切都好,甚至比我们想象中燃烧得还要好。”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浙大能源学院”)高翔院士团队的吴迎春研究员说。

9月23日晚,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游泳健将汪顺与数字人共同点燃主火炬的瞬间惊艳了世人。事实上,在能源研究领域,被高度关注的还有火炬的燃料——“绿色”甲醇。

之所以将其称之为“绿色”,是因为该甲醇的制备过程“零增碳”,即从生产甲醇到燃烧甲醇,产生、消耗的二氧化碳量实现完全中和。

“我们的研究就是想办法利用可再生能源制得的绿氢与捕集的二氧化碳进行绿色合成,并提高提取效率,降低成本。”浙大能源学院研究员张霄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他们对燃料提取工艺进行了创新,通过研发甲醇提取过程中所用到的碳捕集剂、反应催化剂等物质,提高了甲醇的产出率,并降低了单位能耗。

除了甲醇燃料制备,该团队还参与了杭州亚运会主火炬燃烧核心装置方案设计、燃烧优化等工作。

“在燃烧核心装置方案设计上,我们借鉴了航空发动机的燃烧室结构,为主火炬设计出旋流雾化燃烧系统,实现复杂环境下稳定点火燃烧。”高翔院士团队成员、浙大能源学院教授郑成航表示,这次为亚运会提供的很多技术都是第一次走出实验室。

用“绿色”甲醇点火,想要做到安全、稳定、美观,需要从零开始计算模拟、试验验证且不断地迭代优化。为此,浙大团队与杭州亚组委等多家单位联合开展了200多天的技术攻关。

参与杭州亚运会主火炬燃烧相关设计研发的浙大团队中,不乏博士生和硕士生的身影。“这是一次很好的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他们以前在实验室待得多,这次项目对他们来说锻炼非常大。”在吴迎春看来,这次主火炬项目,对学生的科研成长很有意义。

“学生表现得比我想的更出色。”吴迎春说,因为主火炬的设计创意与点火方式要高度保密,所以他们经常要零点之后到“大莲花”进行火焰测试,“一干就到凌晨两三点。”

据吴迎春介绍,团队成员要在60多米高空、环境温度可达50多摄氏度的火焰上方进行长时间的温度和燃烧产物等测试。

“有名学生在上面顶着高温连续检测了几个小时,出了太多汗,下来的时候几乎要脱水了。”但即使快到了身体的工作极限,学生们还是没有抱怨。“他们都很自豪,能参与到这么重大的项目中。”

“开幕式的前几天,我们团队每天都是24小时待命。”吴迎春说,团队里的老师和学生经常会半夜跑到“大莲花”进行火炬燃烧情况的检测。9月23日晚,吴迎春和团队其他成员一起坐在距离主火炬塔最近的地方。“我们得保证能看到火炬,要时刻做好开展保障工作的准备。”

主火炬被成功点燃那一刻,吴迎春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从一滴甲醇到一团火,他和同事共同见证了杭州亚运会主火炬上熊熊火焰的前世今生。

“我们的技术能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对此真的很自豪。”在吴迎春看来,这次的杭州亚运会,正是对现有技术的一次检验。

“智能”是杭州亚运会的办赛理念之一,而智能的底色便是科技创新。纵观本届亚运会,高校科技护航亚运的案例比比皆是。从开幕式上的主火炬到赛场上的通信保障,再到赛时的天气监测……杭州亚运会宛如一个科技创新的运用大场景,多项产自高校实验室的新技术在这里找到了合适的应用场景。

同样在杭州亚运会接受检验的,还有东南大学崔铁军院士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完成实验验证的智能超表面(RIS)技术。

本届杭州亚运会,东南大学联合杭州钱塘信息高等研究院等单位组成联合研究团队,共同研发了智能超表面(RIS)产品,完成了实验室技术的应用场景转化。

通俗地讲,智能超表面(RIS)可以被看作一块表面特殊的镜子。“当基站电磁信号打过来时,智能超表面(RIS)能按需反射电磁信号到覆盖弱区域并自适应调节信号角度,实现更高效和更均匀的信号覆盖。”寿光明是上述联合研究团队中的一名技术人员,据他介绍,当人移动时,反射的电磁波还能实时跟踪,维持较好的信号接收质量。

“现在这个表面可以做成一块薄板,或一层看不见的膜。”寿光明说,该智能超表面(RIS)产品具有低成本、低能耗、易部署的特点。测试结果显示,“同一位置信号能增强10倍以上,还能补充信号盲区。”

目前,该项技术已经在杭州亚运会手球馆、轮滑馆、击剑馆等大型场馆投入使用。记者了解到,除东南大学外,包括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也都有参与到该产品的研发中。

几天前,杭州亚运会宁波赛区就完成了赛事保障任务,但在宁波南岸、慈城、象山等杭州亚运会赛事途经重点高速服务区,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宁波材料所”)计算机视觉技术团队研发的360度全景摄像机系统,依然在“勤奋”地工作着。

“我们设计了新的AI(人工智能)分析算法。”宁波材料所高级工程师徐刚说,上述系统可以开展车流量分析和预测、异常事件检测预警和管理重点车辆等工作。

“针对新的场景设计新的AI分析算法,需要大量的样本进行训练。”徐刚的一名研究生专门从事AI图像样本生成研究,可以利用AI技术,以有限的真实图像样本为基础生成更多的类真实图像。“我们在开发360度全景摄像机系统时,很多训练样本都是通过AI技术生成的。”徐刚表示,新的前沿算法研究,都有研究生参与,“他们贡献了不小的力量。”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教师潘亦鹏则带领团队加入杭州亚运会帆船赛区的保障工作中,主要负责对该区域进行综合性海洋气象参数精细化测量及水上应急救生演练。

在杭州亚运会期间,潘亦鹏团队将自主研发的两栖和三栖无人机搭配大型无人艇联合协作投入实践场景。“三栖无人机首次在宁波下水,效果出奇得好。”潘亦鹏的团队成员都很开心,“当天我们测试到一半觉得脸上特别疼,最后发现没涂防晒霜,回来之后,每个人脸上都是红的,就跟蒸熟的螃蟹一样。”

在潘亦鹏团队中,也有很多年轻的面孔,他们有的是研究生,有的才大一、大二。“能来参加测试大家都很激动,因为有机会服务亚运会也是给国家作贡献了。”潘亦鹏说。

本报杭州9月30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贾骥业 记者 胡宁

标签:
责编:路航 易保山
下一篇